魏微:何谓感伤生活——以南京为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55 次 更新时间:2006-07-17 09:20

进入专题: 百姓记事  

魏微  

中国的城市,地貌差别其实不大,无外乎是高楼,街巷,人群;剔除了方言和季候的迥异,我们会发现,把一个城市的街区搬到另一个城市的街区,并没有什么不妥。——如果硬要找出这其中的区别,自然,也不是难事,就譬如南京。

南京是一个适合怀旧的城市。普遍地说,怀旧是一种时髦病,又有说是世纪病。在中国,如果非把怀旧与某个城市联系在一起,人们大凡会想起上海。可是刻薄一点地说,上海有什么“旧”可以“怀”呢?两百多年前,它还是个小渔村。而两百多年,对一个有着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来说,实在是时间长河里的一瞬。上海没有“旧”,人们怀想的上海是六、七十年前的上海,十里洋场,流氓大亨,富商巨贾。那个上海,是个被“现代文明”浸濡过的上海,人们怀着梦想从四面八方像赶集一样潮涌而来,为的不过是那点自由活泼的空气。这个空气,上海现在也有。况且,那个时代的上海人,现在还有活着的,倘以人生的短长而论,这点“旧”不怀也罢。

窃以为,上海是最没有资格怀旧的城市,如若怀旧,也不过像是赶上了一场流行感冒,一点点的鼻塞头痛,就四处打听“你感冒了吗?——我已经感了。”很是矫情。人为什么要怀旧呢?为的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空缺。这个空缺,上海没有。——上海怎么会有呢?这是中国最摩登的一座城市,文明,有教养,且活力四射,通俗的说法是“与国际接轨”。半个世纪过去了,它重新焕发了荣光,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可谓挣足了颜面。——可是这个空缺,南京有。

南京比任何一个城市都值得怀旧,因为它是地道的“废都”。城市就好比女人——南京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它免不了要把自己和同等资历的人做比较,比如西安和北京;虽然同是古都,一样风光过,有过富丽堂皇、风华绝代的历史,可是南京可以炫耀的东西实在不多,因为它的王朝大多很短命。西安人和北京人说,我们可是几代盛世,远的不说,自唐宋以来,哪个不是在这里气象繁华地“活”了两三百年!南京人不说话了,说什么呢?这是它的软肋。

南京没有盛世。它是亡国的国都,且大多兵慌马乱,民不聊生。富贵阶层在这里偷得短暂安生,一时间歌舞升平,可谓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过往的繁华全是空的,流于表面化,所以南京的繁华是“浮华”。

拿这样的城市做国都是危险的。勿庸置疑,这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享乐主义盛行的城市,它堕落,感伤,没有志向。有人分析过南京的地气,说是没有王者相,可什么是王者相呢?谁也看不见。较之这一类说法,我更相信另一说,南京地处江南,因为气候和水土的关系,这里养人,养情,养文……什么都养,就是不养国。在这个城市呆久了,人会一天天懒惰下去的,植花弄草,咏诗泼墨。国君们由此产生幻觉,仿佛世间太平,蛮夷们还遥远。蛮夷们一打眼杀进来了,可是不要紧,既然来日无多,还是抓紧时间“吟咏,薰炉,绣床禅榻”吧。这就是末世,人多不可理喻,接近于疯狂和下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这个忆字用得好,南京就是用来回忆的。这个著名的“六朝古都”,秦汉以前不论,自孙吴大帝建都始,已近两千年的历史。整个南京的历史,就是一部感伤至泣的怀旧史,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在这情绪里深深地沉醉了,仰天长叹,啜泣不已。有人提倡“金陵不怀古”,因为再怀下去,这个城市怕要沉下去了,被眼泪和唾沫淹没了。

一个只有回忆的城市是可悲的,可是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这是它的气质,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命定的。一句话,南京就是亡都的命。人们来到这个城市,视线所及之处,全是“往昔”,看不见明天。南京不是没有明天,可是它拖着它沉重的历史往前跑,气喘吁吁,喘息未定。它躺在它自己的影子里,跑累了,简直走不动了。回头一看,刚走过的又成了历史,够得上怀古的资料。仅就这一点,足可聊以自慰了。

这是个没有朝气的城市,它不明亮,黯然。就好比一个美颜尽失的老妪,因为美丽过,富贵过,年轻风流过,越发觉得晚境凄凉,感触良多。这感触是会上瘾的,想起来的时候是要默默流泪的。一个女人,倘若相貌平平,老实平淡过一生倒也罢了;怕就怕在她有过“倾国倾城貌”,引得无数男子竞折腰;如这无数男子为她折一辈子腰也罢,过足了瘾了,值了;只怕是折几天腰,鞍前马后的为她千金散尽,为她茶饭不思,末了便死的死,走的走,散的散……这是会要人命的,致人于死地的,不让人活的。一年年地活下来,她还是从前的她,她亦不是她了,面目全非了。沉浸在从前的回忆里不能自拨了。——南京就好比这样的老妪。

一而再,再而三,古朝代的变更就像阴晴不定的天气,隔三差五地,指不定哪个朝代就会想起南京,向她投怀送抱;短暂的繁华更是一种繁华,生命中最可珍视的一段全在这几年了;短暂的繁华又不是繁华,它是血泪,自怜和疼惜。一个城市禁不起这样折腾的,折腾了两三千年,累了,心都死了。

现在的南京,是日常化的南京,享乐的南京,这是它的一惯传统,就好比一条动脉,贯穿整个城市的生命。人们并不都富有,可是安闲,自足。南京酒吧少,茶馆多,仿佛可以用来形容这城市性格的一个例证。酒吧是新兴的,茶馆很“往昔”。南京人不爱闹,闹也不是那么一种闹法。三五个朋友,下班以后约来茶馆小聚,二十块钱一壶茶,也不贵的。嗑嗑瓜子,打打小牌,常有人临窗远眺,背景音乐像一个女人在气吐幽兰,也不知那个人听到这音乐没有?也不知他在想些什么?

如果单看表面,看不出这城市的感伤气息;想来,它不过和大多数古城一样,一边听着历史隐隐的喘息,一边也跟着时代的步伐徐徐前行。可是你往东郊走几趟,只需走几趟——那儿有中山陵,明孝陵,廖仲恺墓;梅花山也在附近,汪精卫曾葬于此,和他同在这山上遏息的是往前推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孙权……这一类的墓地在南京随处可寻,有道是“南京是一座死城”,这话虽然危言耸听,倒也不无道理。历史留下的点点斑痕,全在这些古迹上。脚下踩着的碎瓦片,指不定就是那块“明砖汉瓦”。时间在这里被撕成了无数的碎片,一片一片全都闪着幽灵的光,叹着气,细述当年短的荣华和长的衰亡。走在那条著名的林阴大道上,肥硕的梧桐叶遮住了阳光,人的神经会一点点地抽得紧。

再往城南走几趟,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这里是夫子庙和秦淮河,属于古都的细部,城市的细节在这里得以明晰地呈现。乍一看,无外乎是小桥、流水、人家。朱自清对“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极尽赞赏之能事,可是朱自清很假,他在浮夸。明眼人一打眼就知道,秦淮水从三四十年代就没清澈过,它不美,不配赞赏。客观地说,南京不算个旅游城市,人们来南京“旅游”,为的不是欣赏美景,而是怀旧。于点点滴滴之中,找寻这个城市两千多年来兴亡的痕迹,看着时间、历史、才子佳人……怎样从这城市浮现,消失,再浮现。它们留下了印迹,这印迹残留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印迹躲在这城市的空气里。嗅一嗅,这空气里仿佛真有隐约的脂粉香,这香是李香君的香,是柳如是和马湘兰的香。

这城市如果有过繁华,多集中在这些娼女身上,她们体现着古都最物质、诗情的那一面。多少膏粱纨绔一掷千金,纸醉金迷;多少士大夫理想,随着末世的国都一点点地丧尽。

浆声灯影现在还有,只是不见旧“画舫”,也听不见琵琶女唱“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歌。现在的南京太过平淡,只剩下了古都的影子。这影子仿佛是假的,而从前是真的;其实从前也是假的。此情已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秦淮河附近,有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叫洪武路,这里曾经是南唐故宫的遗址。至于瑶光殿,红罗亭,现在也仅留下了名字——可正是这些地方,是才华绝代的李后主和大小周后恋爱过的地方。遥想后主当年,何等的富丽风雅,“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可是江山不久易主,连凭栏都由不得自己了。——沿着秦淮河畔走,于夫子庙的内脏有一条普通的巷子,窄而短而嘈杂,这是著名的乌衣巷。我第一次走进这巷子,不能相信这是乌衣巷,荒寂失落,可是想想也在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吧?

做为一个古城,南京两三千年来盛名不衰,除了断断续续的末代王朝在这里建都多而繁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缘于“词人凭吊吟咏,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倘说这是一个躺在线装书和旧诗词里的城市,倒也不为过。南京向来是风雅之地,适合文人骚客花前月下,弄些“轻浪萍花”、“断魂杨柳”等曼妙词句来,这一路的文风自然比不得汉唐之风,倒也纤巧哀伤,典型地体现了废都之风。南方文人多秀弱敏感,这是地气所致;一个文人哀伤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个城市里,历代所有文人都哀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城市已形成了它的整体格调。

我不是个“历史癖”者,事实上,我对南京的历史知之甚少;所说的这点细枝末节,对于南京这个两千年来的“文明古都”,实在是沧海一粟。我也不敢附庸风雅,不过私下底确实以为,南京的历史味要多于它的风物美。

而现在的南京,老实平淡的日子遮住了过往的辉煌,这跌落是如此之大,好比从前是门庭若市,现在是朱门深锁。可是市民阶层不太去注意这些,他们永常地生活着,紧凑而安康,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任由自己往时间的深处迅速滑落。那过往的辉煌是如此满溢,一点一滴的常常从最不经意的地方漫出来;夕阳照在古街巷上,满地森森的树影子,人们不以为这也是从前的那个太阳;远古的风吹开了一户人家的窗户,在屋子里留下了沙尘,人们关上窗户,擦去风尘,继续吃饭。吃的是盐水鸭,茶泡饭,几根酱菜,一盘清炒芦蒿,

这是南京普通人家的生活,不感伤,不回忆,不期盼。他们不想知道这城市的历史,点点滴滴的细节——也不想知道,徒伤悲;也无从知道,因为他们也少读书。这才是真正的感伤,这个伤不疼痛,可它确实是一种伤,它潜藏在这个城市的血肉里,是麻木,无力,服从,是静静的一天天往前走的惯性生活。

    进入专题: 百姓记事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