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多年前一个初夏之日,笔者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专家一道,陪同来自冲绳的一位日本学者,驱车去京郊通州张家湾,寻访原琉球人墓地。获村民带领,穿过一大片玉米地带,一道砖墙环围一片低矮的厂房,铁锁把门,显示其停产多时。按村民的指点,这就是寻访目的地的原址。
来自冲绳的朋友,神态凝重,沿着围墙独自走了一段,在玉米地边踱步,随又双膝跪下。湿度极低的华北天空,肥厚的玉米叶折射出明亮的阳光。瞩望绿荫之间,全无墓地碑石痕迹显现,只有冲绳朋友虔诚跪地,两手合十于额前。静待这一心灵功课完成,我们再登车,作继续的探寻。
此行所访张家湾等地,位于原京杭大运河通运桥南侧。明清两朝,来自琉球王国的众多使臣、商贾,每“两年一贡”,需在这水陆交汇之处,转换舟车。中琉友好交流的历史盛况,按19世纪琉球国王尚泰致各国文书所述,“达五百年之久”。中琉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琉球学生的往来。早在明永乐年间,国子监即设置琉球学馆。据载,琉球学生之勤奋好学,“于诸夷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
在京师意外亡故的贡使与留学生,多获优待,葬于通州运河码头一侧,可资往来琉球人士凭吊,亦可借水陆交通,俾亡魂归省故国家园。琉球人在中国有10余处墓地,分布于福州、杭州、南京等地。等级最高者,是为张家湾及其附近的立禅庵等墓地。当地曾有14座琉球人墓,曾置建康熙皇帝谕祭碑,雍正年间通州知州黄成章的保护须知碑等纪念物。不过历经沧桑之变,昔日的墓地连同河道与码头大部地域,多由连片的农地、民居与商厦所取代。
墓地虽不可寻,但此行也有重大收获,得见“琉球国陈情都通官”王大业的墓碑。该碑现由通州博物馆管理,当时被置于附近寺庙的院坝边缘。王大业碑可能是张家湾原琉球人墓地仅存的石碑,可为偶到的访古者,实证往昔的故事。据冲绳大学又吉教授的考订,王大业出身于琉球久米岛士族,在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后,于1882年随使臣毛凤来等赴清廷吁请援助,1888年病逝。
在近代琉球人士抗议日本侵吞、所掀起的救国运动之中,林世功的故事在中国传播较广。林世功受命奔走清廷求援,终因复国不遂,于1880年11月20日在北京自刃殉国,获清廷礼遇,厚葬于张家湾。我们在考察中很关注林世功墓及其遗迹,终无所获。林世功遗有绝命汉诗,可谓兴灭继绝之壮怀绝唱,一直感动着多方研究者与读者。其中四句: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
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
林世功、王大业等人试图拯救的祖国,就是东亚海上具有上千年文明历史的琉球王国。“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而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地灵人物,远扇和夏之仁风”。铭刻这一段文字的“万国津梁钟”,铸就于15世纪中期,在二战大轰炸中被奇迹般遗存下来。铭文产生于其辉煌的“大航海时代”,是为琉球历史地位写照,现已被录入屏风陈设于冲绳县厅。
至今仍记得,那次归途中,透过车窗,纵目空寂天野,宾主良久无语。斯国亡去,子民安在;千里祭宗,碑石湮没。可慰者,典藏于日本及中国各大学或公共图书馆的,琉球王国之兴衰隆替资料文献,加之各类论著,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依然是,实实在在的、永存之王国历史,及其蔚然生长之“琉球学”。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