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化解南海僵局不必操之过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90 次 更新时间:2016-04-26 12:01

进入专题: 南海问题  

郑永年 (进入专栏)  

一、南海局势日趋复杂


近来南中国海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峻。美防长因为南中国海问题而推迟访华。在日本召开的G7外长会议明确批评了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无论是美菲联合军演,还是日本的加入或澳大利亚等国的关切,无疑都在指向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正在出现一个美国领导的意在对付中国的新联盟。而这个新联盟所造成的一个局面,似乎是要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让步。

从中国的角度看,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可以退让的空间。在填海造岛领域,中国是“后来者”,包括越南和菲律宾在内的其他国家,都先于中国在进行此类活动。中国的行为是对其他国家行为的反应。

再者,如果中国不能对其他国家的行为作出反应,执政党的合法性必然会产生危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其所认同的主权。

如果这样,南中国海的情形是否就会如一些观察家所预见的那么悲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互动,是否一定会促成南中国海问题升级,演变成公开冲突甚至战争呢?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南中国海问题实际上由三个层面的关系组成,即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中国和其他声索国的关系。这三个层面互为关联,但分析时需要区分开来,因为在不同的层面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二、三组矛盾相互交织


在中美关系这个层面,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背后有几个主要因素。

首先,美国的主要关切是“航行自由”。所谓“航行自由”就是美国可以随心所欲去其想去的任何地方。

第二,美国对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作出的错误战略判断,即美国认为中国填海造岛,是中国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开始。

第三,美国担忧会出现军事化,妨碍区域和平。就中国来说,把一些军事能力部署在海南岛和南中国海的这些岛礁上并没多大差别。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不断派军舰和飞机来执行“航海自由”行动促成了中国的“军事化”;或者说中国的“军事化”只是为了向美国人显示,如果“我乐意,我是可以做到的”。

就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来说,东盟国家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声索国,另一部分是非声索国。近年来,中国提出“双轨思路”,即主权问题通过当事国(声索国)双边谈判解决,而海上航道安全则是中国和东盟的多边问题。

中国和其他声索国之间的关系则是关键。中国和这些国家都是邻居,和这些国家之间也知道如何相处,如何解决问题。

中国和越南早就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这个案例说明,说中国是“大国欺负小国”并没有任何证据。现在的问题是,有美国支持和没有美国支持,这些国家追求的问题解决方法会全然不同。

在声索国中,各国的态度和方法也非常不一样。例如,越南和菲律宾显示了强硬的态度,而马来西亚一直秉持比较理性的态度。在不同领导人的领导下,同一个国家的态度也是有变化的。


三、中国不必操之过急


南中国海似已陷入僵局,而且僵局一时难以化解。僵局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比匆忙寻找解决方法要好。不过,各方必须保证不会升级到公开的冲突甚至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起关键作用。有几点是中国必须意识到的。

第一,中国已占据主导地位。从前中国总是回应其他国家的所作所为,而现在则是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行为作出反应。

第二,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耐心,因为理性出自耐心。在中国已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国更应当理性。

第三,中国要有自信。美国在南中国海行为的成本非常高,而中国自己的成本远低于美国。只要中国自己没有扩张野心,美国支撑不了多久。

第四,中国和东盟仍有很多外交空间。大多数东盟国家想和中国友好,不想与中国为敌。

第五,即使和其他声索国的关系也有改善空间。中国从来不会把事情做绝。这些年来,中国和越菲等国仍维持良好的经贸关系。这表明双边之间也会出现机会来改善关系,一旦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不亲美了或对美国不再抱幻想,就会有改善空间。

第六,中国可用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域外大国,例如可允许美国和东盟国家也使用相关设施,共同维护海上安全。

第七,中国也可倡导重回谈判桌,回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道路。

对中国来说,如果因南中国海问题而发生重大国际冲突,无论对内部建设还是外交都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如果能稳定局势、和平解决问题,中国会是和平崛起的典范。作为一个能力越来越大的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在这方面拥有巨大潜能。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南海问题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与合作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0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网站4月19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