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芈月传》首先想起来周恩来总理19岁东渡日本时“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句,随后又想起来郁达夫《钓台题壁》“歌哭痛处与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的诗句。两个人都是借用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典故,表示自己的反抗暴政的决心。
秦国侵略赵国,围困了邯郸。赵国的盟国魏国派出了使臣辛垣衍,来赵国进行说服,让赵国承认秦国为帝,促使秦国罢兵。恰好齐国的游士鲁仲连在赵国。鲁仲连既不是苏秦那样的官迷,也没有张仪那样的野心,更不是韩非、李斯那样的阴险谋士。鲁仲连有一种誓死反抗暴政的正义与自由的精神。鲁仲连鼓动赵国、魏国抗秦。鲁仲连对魏国使臣辛垣衍说:“彼秦,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翻译成今天的话是说,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人,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恣意称帝,进而以秦国的意志统治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进东海去死,决不忍心作它的顺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
鲁仲连表示,自己宁可跳进滚滚滔滔的东海,也不做秦朝的顺民。这句话鼓舞了两千多年的仁人志士,是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精神的范本。
后来魏国信陵君和赵国联手击败了秦国。鲁仲连义不帝秦成为千古英雄们争取自由反抗暴政的佳话,其人成为人们敬仰的豪杰义士。
古往今来两千多年文人都还保持一种与暴政秦朝不同流合污的姿态。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2008年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孙皓晖500万字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开始,颂秦就一个热门的文学体裁。似乎这些人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几乎不知道什么是人的价值与人的权利。
《芈月传》究竟有多少真实,芈月是不是以色谋权,与黄歇是不是青梅竹马,芈月的欲望强不强,笔者不想讨论。笔者想讨论一下《芈月传》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就是说,芈月几次议论的商鞅变法的影响力问题。
《芈月传》歌颂的是国家主义与军国主义。国家主义主张官僚统治,但反对那种坏的腐败的官僚统治;国家主义也主张全民利益,而官僚由国家工具异化为国家的唯一主宰,最终破坏了全民利益。古代的国家主义往往与军国主义混在一起,用军事解决一起问题,包括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芈月传》除了宫廷内斗,就是军事、战争决定一切了。
国家主义是忽视社会进步的,忽视民间自由的。商鞅变法的本质是提高国家的地位,压低社会进步,取消民间自由。这在《芈月传》里多次被提及。那么商鞅变法是不是真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是不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统一之后是不是长治久安?下面看看商鞅变法的基本做法:
秦国商鞅变法打击商人
商鞅变法一个主要内容是“重农抑商”。经济上重本抑末是历代王朝的根本政策,商人是皇权专制主义的死对头,商品经济是瓦解极权专治的一剂猛药。在经济上中国古代与西方竟然不同,梭伦改革全力发展商品经济,将商人与其他阶级平等看待,而商鞅变法则把商人看作是四民之末。
商鞅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鞅传》)“事末利”即是从事商业的商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去经商,自己的自由可能存在,但是自己的妻子儿女都要充为“官奴”,能有几个人不顾妻子儿女而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怠而贫者”是懒惰、贫穷的农民,都被官府收为奴隶。贫者过去是平民,就因为贫,被收为奴隶。这样有多少人成为奴隶?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商鞅还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鞅传》)古代特别是当时的秦朝土地非常辽阔,耕地当然充足,一家人人口多一些不一定影响农业生产,有可能出现协作的优势。但是商鞅规定兄弟不分家须交两份税,把生产单位人为地拆散成夫妇两口人(夫妻二人)。商鞅这种一刀切的作法不利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商鞅对平民从经济到政治方面都进行了专政。这种专制具有明显军人专政的性质。
梭伦改革与商鞅办法截然相反,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特别是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国家竟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解放人是梭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东西方在改革的原点上是如此的不同!
重本抑末是破坏了生产力内部的平衡,破坏了生产力内在的动力。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莫过于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人。他们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
商人快速的致富、强大的经济实力构成了对封建统治者的威胁。有的商人经营盐、铁、酒,富埒王侯,如进一步将是权倾王侯,什么都天下第一的专制皇权怎能容忍?于是历代有种种贱商的规定,这样就形成一个衡量社会贵贱的标准是权的大小,而不是财富的多少。按照管仲的治国谋略,在至高无上的王权面前,可以让贫贱者富贵,也可让富贵者贫贱。你的富贵不经过皇帝,岂有此理?
邓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是靠皇帝赏赐发达起来的,将蜀地的一座铜山赏赐给了邓通,由他任意铸钱,从此,邓通铸造的钱币流通天下,邓通之富,举国无比。最后还是皇帝将他折腾一无所有。在古代,经商的人很少,一旦经商,马上会获得暴利,所以人们趋之若鹜,舍本求末。皇帝最怕动摇了专制皇权的国本一一小农经济,动摇农业的稳定。
如此一来,商人是不欢迎商鞅变法的。
打击旧贵族,消灭文化
商鞅当时“燔诗书而明法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消灭文化的先河。把有文化的旧贵族变成土鳖,不让他们有文化消费和高档次消费。虽富贵不得荣华。专制帝王用“吏”不用“士”。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概念是士或“士大夫”。士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位居士、农、工、商“四民之首”。士分化出一部分为官吏,一部分为师。士处于大夫与庶人之间的等级。荀子有“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说法,道出了士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功能。
秦始皇焚书坑儒,其中坑儒就不用提多反动了。就焚书而言,就是野蛮的主要特征。书籍是人们思想的记录,是文化的载体,烧毁书籍,就是毁灭思想,毁灭文化。凡是有一定文明程度的统治者,都是爱护文化的。秦始皇、李斯毫无吝惜之情,在全国烧书,只能用一个词来评判:野蛮。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考证,对于坑杀儒生(据考是两次,一次杀了七百,一次杀了四百六十多)。郭沫若更是愤慨异常:“吕氏门下的那批学者,可能是完全被消灭了。然而……人可以诛灭,真理总是烧不绝的。”郭沫若还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取消灭消文化,当然道德建设不在话下,芈月可以在“性”问题上为所欲为。以至于他儿子在精神上受不了啦,向芈月提出抗议,说国人议论纷纷。芈月居然说谁说就割掉谁的舌头。秦王稷说,全国人民都说,你难道割掉全国人民的舌头吗?芈月就不管了,说他们连饭都吃不上,还管谁家女人傍边睡着谁?
这样一来,商鞅变法肯定旧贵族与“士”是不欢迎的。
实行“什伍制”,农民失去自由
里甲制的始作甬者是管仲,《管子·立政》中详细记载了这一制度的内容。居民每五家编为一伍,设一伍长,五伍为里,里设里长,负责监督里内每个居民的一切活动。在居民点“里”(闾)的四周筑起围墙,堵塞缺口,只留一条与外界相通的通道,以控制内外居民的进出。在里门的左右各有一间观察室,每天早晚,伍长和里长坐在里面监督居民的出进。里门的钥匙由里长管理,下设看守,负责按时开闭里门,并监督所有的出入者,向里长汇报,凡是不按时出入,行为举止不符合规定者,看守一经发现,都要及时向上级反映。每里若有人犯法,则里长与其同罪。(参见赵守泽注:《白话管子》,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5~16页。)这是用管理监狱的方法来管治人民,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
一家犯法,其他几家连坐,其发明者也是管仲。“法不可不重。”(《权修》)同时要“罚有罪不独及”,实行族刑连坐,但要审慎。《侈靡》指出:“今用法,断指满稽(階),断首满稽,断足满稽,民死而不服”,因此不可不慎。这与后来秦朝的法家一味强调严刑峻法有所不同。
商鞅变法最厉害的是取消民间的任何自由,中国从此陷入了权力压迫下的政治恐怖生活之中。中国的户籍管理从商代就开始了。与户籍制相对应的是一套严密控制人身的组织系统,它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这就是实行层层管制的里甲或保甲连坐制度。
司马迁记载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鞅传》)商鞅变法中的政治管理直接伤害了平民,管理方式超出了对奴隶的管理。残酷的什伍制、连坐制、户籍制致使所有的平民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住地,不可动弹一步,根本没有过去的自由流动了。谁家出了一点点事情,其他四家,以至于二十四家都要连坐,都成为被专政的对象。告奸更是一个非常恐怖主义的制度,致使人人自危,人人相互猜忌,几乎所有的互助、同情都没有了。告奸制度对远古流传下来的血缘亲情关系都发生了动摇,以至于后来人对于告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就直接戕害了人类的道德底线。任何一场改革,如果造成了道德滑坡,就是改革的一种深刻失败。
《商君书·说民》有一段话: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合而复(复通覆,掩盖)者善也,别而规(规通窥,监视)者奸也。章(通彰)善而过匿,任奸则罪诛。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
倡导良民,那么老百姓家庭和睦;倡导奸民,那么老百姓就觉得秦国的制度好。与人团结为善,就会掩盖别人的错误的;自私自利而喜欢窥探监视别人的是奸民。表彰良民,会导致过错都被隐瞒;任用奸民,犯罪的人就都能制服。前者是民意胜过王法,后者是王法胜过民意。民意胜过王法,国家就乱了;王法胜过民意,军队就强了。这就是商鞅要打击良民的理由。商鞅在秦国搞“什伍连坐之法”,如果都是良民的话,这项法律根本就难以推行。
《商君书·弱民》,说得更加直接:“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所以,《芈月传》里,芈月太后在士兵们面前大声疾呼到:你们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回报!
士兵们付出了生命,拿什么去回报,不就是土地吗?土地换生命,芈月自己干吗?芈月能让自己的儿子干吗?
暴政是秦国与秦朝的一大特征
芈月自己,身边的几位重臣,都信誓旦旦地要统一周朝的天下。后来天下统一在秦王赢政时代真的实现了,结果是什么样子呢?
别尔嘉耶夫说:“集权国家蛰伏着人类最大的灾难,这并非某个时代的偶发现象。”[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洛克说,暴政是“越权行使任何人都无权行使的权力。”洛克又说:“暴政就是一个人利用他手中的权力,是为了他自己个人的特殊利益,而不是为这个权力统治下的人们谋福利。不论统治者具有什么资格,只要不是按照法律而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准则,只要他的命令和行为不是为了保护他的人民的财产,而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野心、私愤、贪欲和任何其他不正当的欲望,那就是暴政。”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英汉对照)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559页。
洛克关于暴政的定义的第一层意思是权力无边,任何人都无法行使的权力只有暴君可以行使。暴君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无论有没有法律依据、有没有民意支持。暴政的第二层意思是为了个人的特殊利益而胡作非为。个人的野心可以去霸占更多政治上的东西;个人的私愤可以杀他所不喜欢的人;个人的贪欲可以霸占更多财富与文化上的东西。
其实,秦朝的暴政远远超过了洛克的标准。洛克的暴政标准与秦王朝暴政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秦王朝本来就是野蛮的民族,和关东六国比较起来体现了他的落后性。这种野蛮性体现在严刑酷法、活人殉葬、焚书坑儒、残杀人民、大修陵墓和宫殿等方面。
秦王朝的严刑基本都是血淋淋的肉刑。郭沫若考证,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花样之多,古今无两。死刑有十二种之多:有弃市,有戮死,有腰斩,有车裂,有阬,有磔,有凿颠,有抽肋,有釜烹,有戮尸,有枭首,有具五刑。所谓五刑是“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86页。
酷法有“夷三族”的连坐法。《史记·秦本记》有“二十年,法有三族之罪。”据专家考证,“叁夷,夷三族”,在战国时期才普行,秦文公二十年(前745年)秦国出现最早的记录。连坐三族,指连坐父族、母族、妻族。夷三族,说到底,这是只承认人的血缘关系,承认人的生物特性,而不承认人的文明进化的极端落后观念所致。他们对于无辜者的无情和残忍,只能说明夷三族的人本身的野蛮。汉文帝主张废除这种殃及无辜的酷刑,夷三族才停用了一段时间。后来的皇帝们不但重新拣了起来,而且变本加厉,成了夷九族。此实乃秦王朝开其滥觞。这种极其野蛮的法律就出现在秦国。秦始皇时服刑的人特别多,就是因为秦朝的法律特别严厉。有时一家人全部是刑犯,就是因为株连所致。筑长城、修陵墓、修阿房宫就是这些刑犯,可见刑犯之多,平民百姓真是动辄获罪。
连坐法发明于管仲,大规模实行是商鞅,一人犯法,左邻右舍受牵连,这是株连的扩大。秦王朝让人们整天生活在恐怖之中,统一之后,全国陷入了全面的恐怖之中。
野蛮的人殉。在凤翔出土的景公大墓就有人殉区,“其中72个殉人有棺有椁,其椁也用方木叠砌,棺外涂漆并绘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还随葬有绿松石、串珠、玉璧、玉璜等物,显然具有较高身份。”此外,在墓室填土中还殉有20人。(祝中熹 《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秦景公竟然让那么多有较高身份的贵族和无身份奴隶的殉葬,可见其野蛮的程度。给秦始皇殉葬的人就更多了。我一直想,这些有身份的人的殉葬怎么解释。自愿是不可能,不自愿,他们怎么变成了殉葬品?这是秦王朝一大恐怖。秦二世把那些修陵墓的人都埋在秦始皇陵墓里了。在当时的关东六国对这么野蛮的人殉制度是反对的。孔子对用“俑”代替人殉都表示义愤,他说:“始作俑者,岂无后呼?”孔子认为,你既然开始了拿佣作人殉,难道你没有后代吗?你的后代作了人殉,你高兴?山东省考古过程中,其中鲁国出土的众多贵族墓葬中,没有发现人殉的记录。这是关东六国文明的一个例证。关东六国的人文精神当然不仅仅表现在没有人殉葬这一点上。只有毫无人道的秦国才能敢于用活生生的人去殉葬。
对待人的生命的态度,是检验一个执政者的重要标准。是衡量权力合法性最起码的道德尺度。秦始皇在秦朝内部杀了吕不韦,坑儒;统一天下之后,大肆杀戮六国人民。秦始皇和后来的皇帝不同,他主要是杀老百姓。有人说秦始皇是贵族出身,他没有像刘邦、朱元璋这些流民出身的皇帝那样屠戮功臣,好像秦始皇比他们还有一点人性,其实不然。吕不韦不是功臣吗?白起、李斯、商鞅这些著名的秦国的功臣不也是秦王朝杀的吗?其实根本没有威胁他地位的人物。秦王朝杀人那种随意性,可能只比朱元璋差一点。如秦始皇怀疑有人把他的话传给了李斯,于是把“时在旁者,皆杀之”。
杀了超过千万的人民。秦始皇对老百姓的残杀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君王。陈胜吴广起义,直接的原因还是秦始皇的杀戮政策,人们面前无论何处都是死路一条,逼着人们去造反。专制王权总是认为,靠杀戮政策就能把天下的老百姓治理得服服帖帖。他们认为不让老百姓说话,天下就太太平平,他们完全不知道,人的忍受是有极限的。
秦始皇对关东六国杀了多少人,难以统计。秦朝有杀战俘的传统,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赵长平之战一次就杀了40万赵军。近代有人怀疑是否杀了这么多,山西有的考古工作者在长平一带发掘出满沟的白骨。秦始皇在十三年攻打赵国平阳,杀赵国10万。秦始皇在取得天下之后还是不断地杀人或变相杀人。除了修陵墓,修阿房宫,戍五岭,修驰道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工程,都是死人的工程。
秦始皇是继承夏桀、商纣以来开天辟地的大暴君,中国历史上四百多个皇帝的黑样板。
死人工程——修阿房宫、陵墓。走向暴君的秦始皇祸害老百姓真是罄竹难书,开始了几个历史首创:开创了大规模修建陵墓的先河。历史上各个国王都修过陵墓,但是规模都是有限的,在秦始皇这里,发生了实质的变化。秦始皇修陵墓动用了72万人,前后历时38年。当农民起义军打到离秦始皇陵园以东6里的叫戏的地方,少府章邯向二世进谏,“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秦始皇陵墓的修建才草草结束。否则,还有好多工程要做,如封丘的高度才完成了一半。到今天,秦始皇陵墓在封土四周,考古工作者勘探和发掘了600余处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各种建筑基址,包括人们熟识的兵马佣坑,但这只是冰山之一角。陵墓的地宫深度据专家说有23米到50米之间。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得耗费多么大的人力物力?据笔者大致的估算,这相当于全国1/4的劳动力,动用全国大概1/3的物资。在修陵墓的38年时间里,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实难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在陵墓西南部发现三处修陵人的墓地,白骨累累,大部分是男性,少数是女性,有的下肢残断,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头部有刀伤痕迹。这些墓地有的有瓦文墓志,他们来自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下葬后:“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有那么多人懂得陵墓内部机关的修墓者被活埋在陵墓里。在下羡门的那一刻,漆黑一片,面临立即的死亡,他们可曾想到,几千年后,还有人对秦始皇推崇备至,大唱赞歌,何其无耻。别尔嘉耶夫说:“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提问:为着国家的安全和强大,就允许处死任何一个无辜的人么?”[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春秋战国时期在理论上如墨子、孔子都主张节用和薄葬。郦道元《水经·渭水注》说:“秦始皇帝大兴厚葬。”秦始皇这么一搞,历代皇帝都跟着学习,各个朝代皇帝的陵墓一直修建下来。其实秦朝历史上有一个大修陵墓的传统,还有一个用人殉葬的传统。秦始皇不过是一个大发展。中国每个古都的周围都是帝陵环绕。李白讽刺秦始皇厚葬曰:“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一把灰骨,付之几十万人的生命代价!这就是暴君的特权!
其实,秦国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们是军事力量最强,最能打仗,被称之为“虎狼之师”,芈月他们自己也是这样称呼。统一了之后呢?还是商鞅的政策最终导致了暴政的全面实行,促使了秦王朝的覆灭。真实成也商鞅败也商鞅!
《芈月传》背后的政治路线,社会价值观,都是不值得后人消防,并且应该引以为戒。
余论
近些年来,一些人说希望自己生活在宋朝,有的人说希望生活在唐朝。我至今没有听说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秦国或秦朝。为何?
如果他是秦国或秦朝的旧贵族,就是有钱也不能穿好的,不能吃好的,炫富更不行。就像今天的土豪,不带名表、开名车,穿名牌衣服,住豪华酒店,他舒服吗?
如果他是新贵族,肯定浑身是伤疤,因为刚刚从战场上下来,是因为军功获得的住宅和土地。弄不好可能他的父兄已经死在战场了,为他积累了一些土地、豪宅,甚至奴隶。
如果他是商人,肯定夹着尾巴做人,并且已经充当了奴隶。有一点点钱,整天担惊受怕,怕被驱赶当马前卒赴死。
如果他是农民,就得在“什五制”之下老老实实,不得越雷池一步。因为一家犯罪,五家,以至于二十五家遭殃。
如果是知识分子的“士”,肯定不敢乱说乱动,稍有不慎,藏的几本书就是大罪,说了几句风凉话(类似今天的政治段子),有可能脑袋搬家,或者被坑杀。
可能只有当上了秦王、秦始皇,才能够安全。也不一定,可能遇上张良,在他路过的地方把几十斤重的大锤砸下来,一命呜呼。秦始皇在博浪沙就有了这样的危险。元代诗人陈孚在《博浪沙》一诗中写道: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秦始皇防备关东六国,把铁器都收缴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人们还是把留下一点点铁器砸向了暴君。他们为什么去冒这个险?因为所有的权利都没了!
这样的国家谁愿意生活下去?
所以,青年周恩来、郁达夫,都义愤填膺地斥责秦国的暴政,不能与之同流合污,去争取国家的独立与人民自由与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