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龙: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15 次 更新时间:2006-05-11 22:56

进入专题: 民族主义  

王志龙  

中国的文化论争经过上个世纪末期的众神狂欢后,早已归于沉寂。于是有人“告别革命”;有人“上山读经”;《乌鸦》、《沙床》、木子美等恶俗文化招摇过市;,郭敬明、“超女”等新波希米亚人颠覆了传统的小资风情;荧屏上“韩流”泛滥,帝王将相被人追捧。更有甚者,一些“大腕”们乐此不疲的撕开“裹脚布”,供黄头发、蓝眼睛莞尔一笑。除了春节晚会让大小明星足足实实过把瘾外,端午、中秋等国粹佳节越来越比不上西方人的情人节、圣诞节那样激动人心。中国的文化怎么啦?

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中国的文化建设,每一个公民应感到重任在肩。这是我们的公民责任!

在全球化浪潮的阔大背景下,尽管人们宣称已进入地球村时代,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被同化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这种共识应无可置疑。但是,说到文化构建中的民族主义,却往往歧义横生,甚至还被人当作一个贬义词。其实不然。

本文所言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时孙先生提出的民族主义的内涵主要是主张“反满排皇”、“五族平等”,“团结国内各民族”,“内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反帝国主义”、“成一个大同之治”。现在来看,孙先生当年所提的民族主义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当然不能全盘继承。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孙先生提倡的民族主义的重要内核主要在于“民族的精神”,这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民族的精神”首先包括“特别好的道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所谓忠孝是,“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理”,有所谓“爱民如子”,“仁民爱物”;“中国所讲的信义,比外国人要进步得多。”“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孙先生还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甚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智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然而,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1993年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刊登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这位哈佛大学著名的政治学教授不仅用儒家文明指代中国,而且耸人听闻地说:“儒学与伊斯兰结合势力的威胁,使西方的利益、价值观受到挑战。”认为文明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并预言“不同文明的差异将是未来战争的战线”。虽然亨氏的论断明显的有失偏颇,甚至可以视为别有用心的无稽之谈,但在表征文明和文化问题对于国际政治的重要性方面却也不无道理。另一位以《历史的终结》一文名噪一时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就附和说:“我认为亨廷顿以他的‘文明冲突论’思想表现了一种真正的洞察力,因为这一思想突出了文化作为国际社会关系中一种决定性力量的极端重要性。”不过,亨氏主要以宗教划分文明,实际上是贬低民族国家中民族主义所起的作用,企图用他们的所谓“世界文化”消解文化民族主义,用“欧美基督教文明”一统全球文明,通过“世界文化一元化”实现其文化霸权。这是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的。

孙中山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宣传绝不是要复古,绝不是要维护封建的东西,而是为了要鼓舞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他对传统文化不仅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且还做到了推陈出新。中国共产党人更是致力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光大。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在世界文化史上,独领风骚。仅仅读到这些耳熟能详、穿金缀银的辞句,我们该有多么的振奋!“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人人皆可为尧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民族文化,谁说不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要坚持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同样是天下主义者。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曾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地的演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也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恢复我国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齐驾并驱。”

尽管对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生、民权主义与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我是分而论之的,但是严格地说,孙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我们传统政治资源中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毛泽东同志曾在“七大”政治报告中告诫我们:“一切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那就是有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言犹在耳啊!

    进入专题: 民族主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52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