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涛:反美主义的历史与现实——以日本反美主义为中心的考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98 次 更新时间:2022-05-15 01:26

进入专题: 反美主义   日美关系   民族主义  

王广涛  


内容提要:反美主义是一种对美国态度的负面表达方式。美国作为战后国际体系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其权力在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的同时,也遭遇到来自世界各地反美的呼声。本文以日本为案例,详细考察反美主义的源流及其发展演变。日本的反美主义既有对战前右翼反美思想的继承,也有战后左翼势力、市民团体等新势力的助长。更重要的是,被认为“亲美保守”的日本政府,其“隐性的反美主义”一直存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所谓的“挣脱战后体制”等各项主张,本质上是对战败后美国所施加给日本各项体制的反抗。不过,在面临“美主日从”这一不对称结构和“中国威胁”这一现实性背景下,日本的“反美主义”最终还是要屈服于“日美同盟”这一现实主义的框架。

关键词:反美主义  日美关系  右翼势力  左翼势力 民族主义


一、反美主义:相关研究述评

反美主义(anti-Americanism)和美国主义(Americanism)相伴相生。美国主义对处理全球和地区事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反美主义是基于权力、制度和文化的理由对美国说“不”的一种主张或者原则。美国和日本是有同盟关系的两个国家,在涉及地区和国际秩序等领域存在广泛的利益一致性,即使如此,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日本国内都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反美主义。

学术界对反美主义的研究经历不同的世代,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早期学术界对反美主义的界定聚焦于政策、社会、文化以及价值领域,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则将“偏见”等非理性行为纳入到研究议程中,而21世纪以来反美作为一种“态度”被更多的提及,对反美主义的研究也更加精细。以区域和国别来看,不仅仅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广大亚非拉地区也有着相当多反美主义的基因。以本文所讨论的日本为例,日本在战败后长期处于美国所主导的联合国占领军(GHQ)的占领之下,其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社会文化受到美国的广泛影响,战败后的日本“拥抱”的是美式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亲美”历来是日本政治的主流,“亲美保守”构成了战后日本保守政治的主要特征。即使如此,反美主义仍然是日本国内不容忽视的一股思想潮流,且这种潮流会因具体情境而转化为反美(包括美军事基地)的抗议行动。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美国的评价介于十分喜欢和强烈讨厌之间。所以世界范围内的反美主义(anti-Americanism)不应该是“单数”,而应该是作为复数的反美主义(anti-Americanisms)。卡赞斯坦和基欧汉将认同与恐惧这两变量纳入反美主义的分析框架中,从而得出从亲美到反美的谱系图。两位作者将强大的美国对其不利影响的威胁认知作为参考变量。针对美国的某项对外政策,相关国家亲美还是反美不仅仅与对美国的认同有关,同时还跟对美国的威胁认知有关。日本与美国作为自由主义国家,在认同领域或者价值观念领域两国共享的部分较多,两国同时又是军事同盟关系,从政府层面来看亲美主义更符合两国的关系定位。但是,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让日本国内产生了相对复杂的认知,并进而影响到对美国行为的认同。他们二人对反美主义的类型学归纳对于考察日本的反美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日本这个国家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结合历史与传统具体分析。

二、日本反美主义的演进史

(一)战前日本的反美主义

早期日本民众的对美认知中,更多是把美国作为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亲美是幕末以及明治时期的主旋律。日本从亲美走向反美的直接契机是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排日移民运动。日美两国的尖锐对立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过去作为榜样的美国在日本政府口中成为了“鬼畜英美”,“反美”成为政府操纵大众的政治宣传口号。以太平洋战争为契机,“反美主义”在文学界、文化界和思想界也得到了积极回应。以“京都学派”(Kyoto School)为中心的历史哲学家们所提倡的“近代的超克”,从理念上来看就是要打破近代以来欧美主导的秩序理念,并塑造以日本为中心的秩序。

(二)战后日本的反美主义

战后美国对日占领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带有战前遗绪的民族主义情结构成了战后日本反美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右翼势力而言,反美的焦点则集中在天皇制以及日本国宪法的内容等问题上。整体而言,美国自认为成功塑造了民主化的日本,其背后却蕴含着战后日本左右两派反美的政治基因。这种反美主义的政治基因自1952年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后一直或明或暗影响日本民众对美国的态度。其代表案例便是反对日美安保条约运动以及以冲绳驻日美军基地等为代表的“反基地”运动。特别是在越南战争期间,从冲绳的美军基地起飞的轰炸机对越南民众的无差别轰炸,导致日本国内发起了大规模反越战运动。

三、日本反美主义的谱系

(一)右翼反美主义

日本的右翼势力从战前的极度反美到了战后摇身一变成亲美派,有国内以及国际环境影响的因素。但是,并非所有的右翼势力都亲美,在右翼势力中最极端的右派同时也是尖锐的反美主义者,因为在他们看来,恰恰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天皇从“现人神”变成了“人”。右翼势力所仰赖的独立自主、军事武装遭到了美国的全面压制,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半主权国家或者美国的附属国。进入到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日本政治军事大国化的步伐加速,右翼势力特别是具有右翼思想的政治家和学者们将焦点放到了经济以及军事领域。其中,经济上反美、军事上自主是主要的特征。

(二)左翼反美主义

左翼阵营主要基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层面来表达其反美的诉求。就国内政治层面而言,对“天皇制”的批评是左翼阵营的代表性主张,其批判不仅仅来自共产党等政党团体,还有左翼倾向的知识分子,而容忍天皇制存续的恰恰来占领国——美国。就国际政治的层面而言,美苏冷战开始以后,GHQ对日本共产党等左翼团体的宽容政策收紧,迅速进入所谓打击左翼势力的“赤狩”(RedScare)时期。美国在亚洲包括日本国内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共产主义的斗争(战争),这直接影响了日本左翼团体和知识分子对和平主义的认知和理解。此处所谓的左翼反美主义既有日本共产党等政党基于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的反美,也有左翼市民团体基于和平主义等立场的反美(主要是反对美国所发动的战争)。

(三)区域性反美主义

区域性反美主义的出发点在于日本国内反美主义所呈现出的地区性。例如在美军基地部署较多的地区,当地的政府和民众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由于美国在日本战败后对其实施的是全面占领,所以无论是东京还是地方都有为数众多的美军基地以及民用设施。例如1953年发生于石川县内滩村反美军炮弹射击场运动、1955年反对立川基地扩建的“砂川斗争”等等。此外,遭到原子弹轰炸的广岛和长崎,长期被美军基地骚扰的冲绳都是都有着强烈的区域性反美主义。

(四)隐性的反美主义

隐性的反美主义如其字面意思所示,即这种反美的主张或情绪因为主客观的因素没有得到明确的表达。无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岸信介、鸠山一郎,还是70-80年代的中曾根康弘、石原慎太郎,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的安倍晋三等政治家,在实务领域虽然保持着同美国的政策协调,但是其本质上却拥有“与美国不同”的价值观,更有甚者对战后美国所给予“战后体制”抱持否定态度。“亲美”虽然是战后历届日本政府对美政策的主流。但是日本政府亲美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反美的暗流。日本政府的反美一定是隐性的反美,比较明确的反美势必会招致美国政府的反弹。例如2009年上台的民主党鸠山由纪夫在就任首相时,因为没有处理好日美关系成为其下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四、余论

战后日本反美主义的谱系其发展经历了从显性到隐性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反美的主体、反美的内容以及反美的对象——美国自身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全球范围内全球共产主义的退潮和左翼激进政治运动的终焉,日本的左翼势力在势力削弱的同时,其对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些许变化。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左翼势力成为“日本国宪法”的捍卫者,而右翼势力则成为了“修正主义者”。

与此同时,美国自身在对日政策上也在变化。从最初积极主张日本和平化与民主化,到后来寄希望于日本成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而重新对其军事化,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右翼反美主义的需求,但是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例如历史认识等)并没有与日本达成共识。日本政府之所以没有公开的反美,甚至在某些领域(例如20世纪80-90年代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得不以让步而告终,其背后更重要的乃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

最后,“反美亲中”是中日两国舆论经常拿来讨论的话题,而事实上两者并无明显的关联性,其政治前提必然是日本要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队,对于日本而言这本来就是日本想要着力避免的局面。相较于反美还是亲中的问题,最值得深思的恰恰是为何日本(特别是日本政府)没有意愿明确的表达反美的主张。根据日本学术界的一般解释,一个强大的中国给日本带来的压迫感,特别是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威胁认知恰恰是日本紧紧捆绑美国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国而言,如何改善中日关系特别是日本的对华认知显然比单方面寄希望于日本的反美更具意义。


王广涛,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比较法学),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上海市“浦江人才”(2018)。第九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论文类二等奖获得者(2020)。研究方向为日本政治与外交、中日关系、东亚国际关系。


来源:《美国问题研究》2021年第2期


    进入专题: 反美主义   日美关系   民族主义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6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