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宇 蒋劲松:大众阅藏与中国佛教的未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00 次 更新时间:2018-06-04 18:04

进入专题: 大众阅藏   佛教   佛学  

杨新宇   蒋劲松(清华) (进入专栏)  


什么是大众阅藏?

大众阅藏,是指在三宝的加持与统领下,由民间发起,普通佛教信众乃至广大尚未生起佛教信仰的教外人群,系统、全面阅读佛教三藏的活动。在阅读次第上,首先是阅读经藏,然后再是律藏(在家众不读出家戒律)与论藏,在修行次第上,首先是读经、闻经,然后是思惟,再是将闻思落实在修行上。

在佛教传统上,阅藏都是少数出家人和深入佛教修行的在家人选择的"专业"修行方式,往往是在闭关时进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行人的福报要求较高,不具有普及性。大众化阅藏工程,试图通过理念宣导,提供方便,加强辅导,将传统上少数出家人才可以运用的修行方式,向大众推广普及。大众阅藏服务中心计划,力争在十年内,让一百万人阅读一百万字佛经。如果真能实现,就将阅藏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大众修行方式。

通常人们提到阅藏,崇敬之余想到的就是闭关数年方得成就,乃至有阅藏十年、数十年不出者;再有就是大藏经数千部,其中《大般若经》六百卷,《华严经》八十卷……规模巨大,难以想象;再有就是图书馆或藏经楼里的书,现代用小字印刷的版本也有几大书柜。总之,在大众心中,阅藏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事业,需要大毅力、大精进、长时专精,方能完成。但具体说到阅藏到底有多难,有多大工程,要多长时间,则很少有人知道。

实际上,很多佛经非常短,如《阿弥陀经》、《心经》等等,也算一部经,而《大般若经》、《华严经》也是一部经,篇幅相差太大了。再如,很多经有同经多译,如《中阿含经》有六十多个单译本,都是其中某一部经的单译,读一部《中阿含经》就等于把这六十多部都读了。《大正藏》总共有二千九百二十部,但其中包括了中国乃至日本的著作,比如《高僧传》和梵文字典都在其中。经律论三藏本来是指印度传来的,如果扩展对三藏的理解,可以把中日佛学著作算论藏,印度传来的经律论三藏只有一千六百九十二部。

这一千六百九十二部中,经藏、律藏由佛宣说,共一千五百一十一部,减掉论藏一百八十一部。居士不能读比丘律,可先不考虑律藏,专注于经藏,这样又减掉九十一部。佛经共一千四百二十部,其中又有五百七十三部密教经,未受灌顶者不能阅读密教经,所以也不在阅藏范围内。如果把范围限制在大小乘佛经,则只有八百四十七部。

这八百四十七部就是显宗的经藏,再加上律藏九十一部,论藏一百八十一部,就是汉传显宗经律论三藏,通常所说的阅藏应该就是这些。而第一步当然是阅读经藏。很多佛经都有不同的译本,如果每种佛经我们再选一个翻译最好的善本阅读。去掉异译本,最后统计共有四百五十一部经。如果不是为了深入研究,普通修行人仅仅出于学习佛陀教法的目的,阅读这些佛经就够了,不必再阅异译本了。

如果按《乾隆大藏经》的排列顺序,一上来就读《大般若经》六百卷,闭关三个月才能完成,是对毅力的一种考验。一部《大般若经》就这么难,后面还有数千部经,大部分人就此望而却步,阅藏就永远无法开始。

而如果先读短经,把大部分佛经快速读完,到剩下小部分大经时,有了前面的经验,而且知道大部头佛经就这几部,心里就不慌乱了,可以从从容容地一部一部慢慢读。八十卷《华严经》,可以在二十一天读完。按照这个速度,三个月时间就能把前四百一十部经读完。剩下五十一部经中,《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楞严经》、《楞伽经》历来被特别重视,可以再花一个月读完,这样就把重要佛经都覆盖了(《金刚经》等篇幅短的重要佛经,在四百一十部中已经包括了)。其他四十六部经,半年多时间就可以读完了。也就是说,全部佛经,在一年之内可以读完。

第一步,我们可以先读二百九十三部篇幅在二十页纸以下的短篇佛经,共九十二万字,装订成五册,比《新旧约全书》还少一万字,占全部经藏总部数的百分之六十五。从我们二〇一五年七月份推广阅藏开始,已经有许多佛友用一个月时间阅读完,体验了直接阅读佛经的法喜,从此对阅藏充满了信心,开始阅读中短篇(篇幅在二十到五十页纸之间)的佛经。

中国佛教传统上也非常重视读经,但是零星而不系统地读经与系统全面地阅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读经是不知道、不关心大藏总体格局的前提下,一部部佛经地阅读。即使读了很多佛经,对大藏的了解也只是限于局部的认识,缺乏总体认识。而阅藏是在对大藏总体格局所有认知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阅读佛经乃至戒律、论典的过程。即使读的佛经数量还很不够,会对总体格局有所了解,对于佛陀完整教法有所认识。


大众阅藏是佛教史上的新现象

一部中国佛教史,乃至整个世界佛教史上,其实从未出现过普通佛教信众大规模、全面、系统阅读佛教经典的现象。

在印度佛教史上,佛教在信众中的传播,虽有从小乘发展到大乘,虽有中观与唯识学的争论,乃至后期密宗的广泛影响,但是,对佛经的深入研读仍然主要局限于出家众。广大在家信众主要还是护持三宝,接受出家人的教导,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仅限于少数经典,很少有全面阅读了解佛经全貌的。

中国佛教史更是如此。佛教进入中国之后,首先是翻译引进佛教经典、建设僧团制度等等,到了唐代,在主要佛经都已翻译的基础上,中国佛教宗派的修行方法的确立和理论建设是主要工作。后来在三武一宗灭佛之后,为了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禅宗、净土宗异军突起,成为主流,而重视理论构建与止观修行的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逐渐衰微。由于儒家的强势打压,朝廷对于宗教事务的深度干预,使得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严重,祖师大德也只得顺应这一趋势,以此为方便接引儒、道两家进入佛门。信众全面系统闻思教理的理想,显然不可能真正落实。

相比之下,藏传佛教反而比较重视经典的闻熏,值得我们汉地佛教界学习。只是相比之下,他们对论典更为重视,对佛经的闻熏有所欠缺。

万法因缘生,今天大众阅藏运动之所以能够开展是因为各种因缘的聚合。首先要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然后是历代取经的高僧们"去人成百归无十"的生命奉献,再就是翻译佛经的大德比丘殚精竭虑,接下来要感恩历代整理印刷流通守护大藏经的僧俗二众,使得千载之后,我们仍然可以聆听本师的教诲。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感恩蕅益大师编著《阅藏知津》,他最早系统地整理了大藏经,清点了各部经的长度,对佛教异译本做了系统的堪同,并标出最好的译本,为大众阅藏工程开展提供了最好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前辈高僧、大德、学者们对大藏目录学做了深入的研究,我们今天才得以坐享其成。大藏经的电子化,有众多义工默默奉献,使得佛子更加容易得睹佛经,也使得佛经汇编简便易行,差错减少。

当然也要感谢中国政府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大众识字率,使得普通大众具备了阅读经典的基本能力。最后也要感谢读经运动使大家方便阅读文言文和正体字。

总之,大众阅藏的推广,将使佛教经典真正普及到信众的心田,为佛教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2000多年佛教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盛事,令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如此重要殊胜的大众阅藏运动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我们在三宝加持下,和合发心共同克服。



大众化阅藏工程是近代佛教发展的必然归宿

中国近代佛教的最大任务是,应对两千多年未有之巨变,迎接现代化挑战。中国佛教界僧俗大众的确进行了各种不同的探索。其中较为显著者有:

1.支那内学院的唯识学研究,强调教理的研究,突出佛教的理性特色,力图洗刷社会给佛教误贴的迷信的标签。支那内学院的工作,刺激了佛教义学研究,倡导佛教回归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佛教的某些积弊进行清洗。

但是,过分偏重理性,对佛教的宗教属性重视不够,只重视学术研究,有将佛教义学学术化的倾向,对于中国佛教传统否定过甚,流弊不小,会导致佛法无法在广大信众层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一系的末流,甚至走到了淡化信仰,否定信仰,将佛教等同学术的地步。

2.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乃至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强调社会关怀,主张在社会关怀中落实菩萨救世精神,以此来回应社会上对佛教的偏见,解决了佛教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的问题。

然而,过分重视社会关怀,过分重视佛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往往沦为人天善法,对于解脱的迫切性有所忽略,与其他宗教乃至世俗人文主义的张力不够凸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不够。在缺乏对佛教义理深入理解基础上的慈善,往往容易产生流弊。

3.印光法师推崇的因果念佛法门,看似是传统净土宗的保守延续,其实也是回应近代社会变迁的对机之谈。针对宋明理学对因果的破斥,针对当代科学世界观断灭见、无神论的猖獗,印光法师特别重视三世因果的宣说。针对大众文化程度低的特点,利用儒家、道教的相关典籍与民间善书,宣说因果报应的道理,鼓励大众行善止恶,以守住佛教修行的底线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弘扬净土宗《五经一论》,提倡"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可以解决现代人忙于工作,世俗生活压力较大,无法用大块时间专修的烦恼。在印光大师的弘扬之下,净土宗俨然成为汉地佛教第一宗派,影响最大,修行人数最多。

然而,利用儒家、道教经典来宣传因果报应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如果缺乏全面系统的佛经闻思,广大信众容易混淆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分不清《弟子规》与《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区别,搞不好就破了三皈依。而老实念佛的净土法门,虽然是易行却难信,除了少数善根深厚者之外,有很多世智辩聪之人,常常在长期闻熏佛法,尝遍各种法门之后,才肯死心塌地老实念佛。所以,缺乏佛经的大量闻熏,上来就劝他们一心念佛是有一定障碍的。

而大众化阅藏工程,正可以对上述佛教发展路线补偏救弊。因为,只有大众都能参与阅藏活动,佛经广为人们所掌握,佛教的理性精神才能真正在信众心中发挥作用,信众才会用经文来辨识某一位法师讲的是否符合佛理。也只有广读佛经,受到佛经的加持,才能避免佛教学术化的误区。

大众只有深入经藏,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关怀背后的菩提心,才不至于沦为世间的慈善行为,佛教的社会关怀才能真正成为积攒成佛资粮的菩萨行。

也只有广读佛经,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引导到解脱之路上,佛子们才能真正领会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在深刻理解大乘佛教的前提下,才能为修学净土法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众阅藏是传统佛教复兴的必由之路

大众阅藏将为传统佛教的各宗派复兴打下深厚的基础。禅宗是中国传统佛教极具特色的宗派,其不立文字、直指见性的宗风深受广大知识分子的喜爱。但是,后来禅宗逐渐衰败,多数禅人缺乏教理基础,对于坐禅修行所遇到的各种境界无从判别,往往陷入盲修瞎炼的境地。大众阅藏的推广,将使得禅宗行人教理通达,上根利智的禅人因指见月,明心见性的修行之路会因此而更加顺畅。

念佛似乎要容易得多。但是,净土宗其实是易行而难信。真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生起无伪的信心,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祖师也是在勤苦修了其他法门多年之后,在罹患重病时,发现功夫不得力,才死心塌地修行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的。除了少数善根深厚者,一闻即信之外,大多数佛子还是要通过大量闻熏佛经,才能逐步生起对大乘佛法乃至净土法门的正信。今天,许多佛子没有大量闻熏佛经,缺乏真信切愿,则念佛虽喊破喉咙,也不能往生西方净土,只能种下来世往生成佛的远因。所以,净土宗修行也需要深入经藏,领会教理。

粗看起来,大众阅藏与密宗的修学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在阅读藏经时,是将不受灌顶就不能阅读的密宗经典排除在外的。但是,事实上,大众阅藏也在为密宗的弘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密宗修学需要以显宗经论的学习作为前提和条件。藏地佛法比汉地兴盛,有许多种原因,根本原因在于重视显教的次第熏习,对于经论学习比汉地下功夫要大得多。同时,没有灌顶不读密宗经典,这也是对密宗规矩很好地遵守,让大家重法。因此,大众阅藏活动的普及,对于密宗的弘传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中国传统佛教的各个宗派中,相对来说,天台、华严、唯识等教下诸宗比较衰败,现在修学的人数较少。原因很复杂,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原因是大多数佛教行人对佛陀经教缺乏闻思,教下宗派的修学基础相对薄弱。而且,由于全面、系统阅读藏经的行人较少,深入思考教理的佛友也较少,出家僧众深入教理在教内往往也得不到鼓励和肯定,这又会反过来打击出家人研究教理的热情,形成了不利教下诸宗发展的恶性循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众阅藏运动的开展,佛子经过正闻熏习,逐渐有能力开始思考教义问题,教下诸宗也会得到很好地复兴。诸宗兴盛,中国佛教兴盛的前景还会远吗?


大众化阅藏工程的意义

1.突出佛教理性的特质。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避免迷信和个人崇拜,佛教的这些理性特征只有通过广大佛子广泛闻熏佛经之后,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2.适应现代人的根器。现代人根机陋劣,不通过长期闻熏经典,开启智慧,佛教各种修行法门都是难以收到实际效果的。

3.提高抵御邪师说法的鉴别能力。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不广读经典,无以鉴别。比如有人宣传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宣称可以吃葱蒜,宣讲外道典籍佛子也一样要礼拜,不读《弟子规》不能往生,还有各种版本的"大乘非佛说"等等,种种邪说不一而足,影响恶劣,断人慧命。只要认真广读经典,有了正知见,自然也就有了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

4.避免舍法过失。对佛教整体有所了解,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自己深入修行的宗派、法门,不至于对祖师大德的言教产生误解,甚至犯舍法的过失,造成宗派法门之间无谓的冲突与矛盾。

5.适应汉地众生的根器。汉地众生向来恭敬佛陀言教,愿意诵读抄写乃至叩拜佛经,因此在汉地推广大众化阅藏活动,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

6.适应科学时代众生的习性。受过科学训练的众生,往往喜欢追根溯源,对于后代祖师大德的言教的信心远不如对于佛经的信心。所以,通过对佛经的系统阅读,可以坚定信心,为深入修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7.深化读经运动。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全国各地许多书院开展了读经运动,许多人阅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掌握了阅读古文和正体字的能力,这为大众化阅藏运动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推广读经运动的人群中,主力其实是佛弟子,将读经运动引向深入,鼓励大家正闻熏习,是受过皈依的三宝弟子应该努力的方向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8.建立中国佛教的家庭教会和网络道场。今天中国大陆寺庙修建受到种种限制,往往离居民区较远,普通居士去寺庙修行不大方便。阅藏活动简便易行,对条件依赖较少。平时各人可以在家中每天阅藏读经,定时(比如每周)阅藏小组在一起共修阅藏读经,交流讨论,平时则通过网络交流。在较长假期时,到寺庙集体共修。共修阅藏时,可以邀请出家师父莅临加持、指点。因此,阅藏运动可以帮助建立中国佛教的家庭教会和网络道场。


大众化阅藏工程可能产生的流弊以及应对

1.二宝居士。在缺乏正见的情况下,一位读了多部佛经的居士,可能得少为足,认为自己对佛法比出家人知道的更多,自以为不需要出家众的指导就可以修学佛法,认为不必皈依僧,沦为所谓的"二宝居士"。这样就是执药为病,完全错解了佛经,把无上法宝变成了我慢的资粮,而不是用来指导自己的修行了。

对治的办法应该是:在推广阅藏过程中,强调皈依三宝的功德,强调修行必须要在善知识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在一开始阅读的内容中,多选相关佛经,以保证阅藏走在如法正确的道路上。

2.说食数饱。众生执著外相,喜欢执著文字相的众生,意识不到文字的价值在于引导众生去实修,容易纠缠文字的细节和分歧,执指忘月。

对此,应该强调实修的意义,强调阅读经典的基础意义,而非终极意义。只有落实在修行上,落实在相续的转化上,才能真正实现阅藏的意义。只有结合实际的修行,才能真正领会佛经文字的意义。

3.次第不明。不同的佛经针对不同根基,有不同的开示,如何融通,如何保证对于佛法理解的一致性?那么多佛经,究竟是按照什么次第来修学?

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佛教义学研究的全面开展,需要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建立,除了继承古代祖师大德的传统宗派判教之外,各种适应现代众生根基的判教理论也非常值得期待。

4.泛滥无根。在广泛阅读佛经之后,如果没有善知识很好地引导,众生容易无所适从,各种修行法门,都浅尝辄止,最后无法深入修行。

对此,推广阅藏之后,应该在佛法实修中强调一门深入的意义。在全面、系统阅藏,以保证行人对完整佛教具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各种修行宗派可以确保不同根器的行人能够知所抉择,一门深入。



进入 蒋劲松(清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众阅藏   佛教   佛学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465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