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江: 学者的KISS境界——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98 次 更新时间:2015-04-08 22:51

进入专题: 研究方法  

李连江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句名言:有能力者,研究科学;无能力者,侈谈方法。这句刻薄话不足以动摇方法论家的自信,但能让对方法论期望太高的学子冷静。

政治学有方法,方法有教材。可惜有些教材失于故作高深。少数方法论家喜欢以稀粥冒充参汤,设立人力不能及的高标准。诚恳的学者,著述遵循常规,多论通途,少议歧路。结果,总结经验,常变成只谈有用的成功经验,舍弃更有用的失败经验。从学的方面看,只懂方法论的字面意义,顶多学会纸上谈兵。要体会深层意义,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要学会做研究,唯一途径是实做研究。

照逻辑顺序(请注意:不是时间顺序),研究包括六个环节:选题、材料、文献、分析、写作、发表。依次讨论,最后发点感慨,算结语。

选题——政治学与医学有可比之处。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夺命的,如癌症;有伤痛的,如关节炎;有烦人的,如粉刺。政治学的主要对象是损害普通人权益的政治制度、行为、文化和价值观。研究中国政治,不妨先想想公认的重大问题,如黄炎培与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讨论过的历史周期率。选题时,先决定是否关心这些问题。确定了选题方向,再参照正反两面标准。正面,最低标准是决策者是否重视,最高标准是老百姓是否关心。反面,选题须过哂笑关,不能让同行窃笑,不能让研究对象嘲笑。一个问题,人人能说几句,个个言之成理,最好回避;只有专家敢说几句,其言未必成理,才可能成为课题。

材料——材料是自己独有的经验内核,可以是新事实、新数据,也可以是旧数据的新组合、新处理。有经验内核,研究才有根。获取经验内核,常用三种方法,各有注意事项。访谈,须端正态度:是学生请教,不是“微服私访”;有备而来,期待惊奇;存疑不质疑,追问不挑衅;不指望获得“标准答案”,更不越俎代庖;用具体问题开头,多问“当时怎样”、“后来怎样”,少问“是不是”、“对不对”。整理访谈时,小心鉴别基本实情、疑似实情、策略应答、诚实谎言、选择性记忆、事后合理化。尽信访谈,则不如不做访谈。问卷调查,应参考现成问卷,尽量少照搬;问题和表述最好来自访谈;抽样、操作要严守程序;好样本与好问卷不能兼顾,宁可牺牲好样本。看文字材料,专注纪实。遇到翔实调查,特别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不妨像品文言或啃外语一样精读。

文献——要运用文献,而不是综述文献。学者的天职是创新,整理文献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研究新在何处,如何借鉴、超过了已有研究。文献综述的歧途岔道不胜枚举,这里只谈四个诚实失误。一是在文献中找研究前沿。自然科学信息传递快,最新文献基本就是研究前沿。政治学不同,论文从完成到发表,快需数月,慢则数年,在文献中找前沿十有八九会落空,较可靠的途径是参加学术会议或跟踪时事。二是不辨真假文献,费力总结没有学术价值的出版物。三是迷信文献,综述像名人名著名言录,不揭示欠妥的隐含假定,不指出事实的缺失,忘记只有通过批评才能有所建树;只敢“我注六经”,不敢“六经注我”。四是畏惧文献,只见其大,不见其小。表面看,文献浩如烟海。实际上,确定了自己的经验内核,就会发现相关文献不多。就像买衣服,不知道自己尺寸,满眼是衣服;知道自己的需要,才发现合身的很少。建立经验内核与运用文献是互动过程,不要硬分先后。

分析——分析是尝试解释研究对象的“始、中、终”(邓拓语),从三不知走向三知。“分析”听起来深奥,其实就是问几个简单问题。论事件,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了?论人,问:哪些人?什么人?谁跟谁?回答每个问题,都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多走几遍,反复问究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检视现存的解释、概念和理论。同意的采用;不同意,想清为什么不同意,提出替代。任何问题都可以作分析的切入点,选择取决于材料是否充足、分析技术是否适当。适当,一适合材料,二适合自身能力。分析技术是无底洞,除非天才,无法完全掌握,实用主义是不二法门。平时留心,不求甚解;“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不讲排场,勿弄玄虚;与其“载一车兵器”,不如善用“寸铁”(宗杲语)。分析必有取舍。深描有取舍,才是分析,面面俱到,则越描越黑。取舍标准是因果机制,不离因果机制这条纲,就不会东拉西扯。计量研究更要提防牵强附会。找出统计显著的相关只是起点,关键是找出相关的实质意义和背后的机制。计量分析技术含量高,要谨防过度使用技术处理。计量研究,投入大,产出却未必高,要抵御诱惑,不搞变相复制。越应用高深技术,越要知所进退。比如,使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是高明手法,但妥当的工具变量可遇难求,若求成心切,就容易出偏差。


写作——政治学仍然是思的学问,思想必须形诸文字。研究就是写作。鲁迅先生那样的天才,可以从容打腹稿,动笔一气呵成。平常人,大脑内存小,处理器慢,杂念多,定力弱,宜边想边写,边写边想,先写后想;先想后写,容易落空。凭借文字,一能把胡思乱想变成砂砾,逐一淘去;二可把灵思妙感化作璞玉,精雕细刻。写作就是不断修改。欧博文教授说,须改到昨是今非,改得厌倦反胃,才有望让正确的词出现正确的句子中,正确的句子出现在正确的段落里,正确的段落由正确的逻辑链接。借用裴宜理教授的比喻,写作过程像拼图,但图片需要自己加工。加工图片,取决于总体构想;修正总体构想,又仰仗对图片的把握。部分与整体突然合一,天衣无缝,那一刻或许接近禅宗所谓的“顿悟”。求顿悟,不能靠参话头,只能铁杵磨成针。图片加工,总体构思,越往后越难,“行百里者半九十”。欧博文教授说,完成论文的前百分之八十五内涵需要百分之十五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后百分之十五却需要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和精力。换言之,只下八成功夫,可以践行媒体名嘴的KISS原则:KeepItSimpleandStupid(简单而愚蠢);下足十成功夫,才有望达到学者的KISS境界:KeepItSimplebutSmart(简单而聪明)。

发表——不发表,则毁灭。正面看,发表有利提高。文章是自己的好,横看竖看都顺眼。投寄刊物,先自信满满,后焦心苦候,盼到评审意见,通常是冷水一盆,甚至当头一棒。先安顿受伤的自尊,再细品逆耳之言。认同,有则改之;不认同,无则加勉,切勿据理力争。获允修改再投,就是成功;被拒,也不是失败。屡改屡投,才会突破极限;不改屡投,只能不断就下。文章每投必中,甚至稿约不断,对年轻学者来说,通常是祸非福。不下苦功就能获得的成就感,令常人沉沦,诱天才草率。学者不怕少作幼稚,但若因懈怠懒惰出笑话,悔之莫及。欧博文教授常告诫学生:学者除了名誉,一无所有;别人未必能记住你最好的五篇论文,但多半会记住你最差的五篇。

结语——侈谈研究方法,不打自招,好在说的是启功先生认可的“良心话”。启先生对书法爱好者说:“要学就有四个字:‘破除迷信’。别把那些个玄妙的、神奇的、造谣的、胡说八道的、捏造的、故神其说的话拿来当作教条、当作圣人的指导”(《启功给你讲书法》)。

学术的艰辛和愉悦都在探索。只要是实做研究,不是单纯做文章,永远不会驾轻就熟。有研究经验,能知道黑暗中大体摸到何处,离洞口尚有多远,少些惶恐茫然,多点耐心坚韧,如此而已。已有的成绩,只是自信的凭据,不是成功的保证。除非甘心自我克隆,否则选题就是自讨苦吃,材料永远繁杂难解,文献总是半生不熟,分析必须挖空心思,写作始终惨淡经营,发表永如万里长征。天才自当别论,“忽悠”更须别论,中人之材而有志于学,听听实话,或许有助于增强耐心韧性,少受以顺为逆之苦。


    进入专题: 研究方法  

本文责编:luodam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43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