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第一节提到了芝加哥大学麦肯纳内教授关于学术写作的两个讲座,本节是我反复学习2014年讲座的笔记和感想。
学术写作要奉行功能主义。论文要发挥明确的功能,即帮助学术共同体的正式会员提高他们的学问。
学术共同体是俱乐部,在一个学术领域内做出一定贡献的学者才是正式会员,麦肯纳内教授称他们为“读者”,本书称他们为“大读者”。
正式会员制定学术研究规则和标准,决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学问,什么是创新。要加入这个学术俱乐部,先要赢得会员资格,
赢得资格的手段是对正式会员的学问做出贡献,就是提高会员对他们关心的问题的认识。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
学术研究的难处是两个字,一是痛,二是痒。学者的痛是清楚自己该懂的不懂,心痛难解;学者的痒是看到树上有成熟的果实,但是,在树下蹦上落下,每次都差一点点够不着,心痒难搔。
成年人都善于掩饰自己的痛和痒,学者更精于此道。因此,判断其他学者的痛和痒,对资深学者也是挑战,对新手更是一道难关。
写论文时,如果知道别人痛在哪里,痒在哪里,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要碰到别人的痛处,也要搔到别人的痒处。
有了明确目标,才能实践功能主义的写作。帮会员止痛,帮会员解痒,这就是你论文的价值。
刺探其他学者的痒与痛,读优质文献是个办法,但效率较低。论文发表过程像打铁,发表出来的论文多数百炼成钢,至少是打掉了明显的渣子。
感受学术界的痛和痒,参加学术会议效率较高,会议论文也有包装,但尚未经过匿名评审的无情打击,一般不至于武装到牙齿。
另外,学术会议有资深学者作点评人,他们擅长指出学术界的痒;还有以挑刺为乐、以让发言人下不来台为成就的听众,他们擅长指出论文作者的痛。
功能主义不等于直白主义,学术写作也讲究文体风格。学术文体风格的第一要义是得体。每个学术共同体都有一套规范,一套密码,无论在哪个学术共同体,都要弄清这个共同体的规范,掌握密码。
一般来说,不宜直白地说前辈学者有局限,应该更多强调前辈学者的贡献。每代学者都有局限,每个学者都有局限,有局限是共性,是不言而喻的常项,贡献才是个性,是因人而异的变项。
学术研究是开放的,没有清晰固定的边界,因此,谈其他学者的局限,论现有文献的空白,往往不足以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搭出稳固的台基。
有的人,偶然遇到一个素材,觉得有兴趣,以为是空白,也确实是学术研究的空白,倾心用力研究,自以为做出了学术贡献。但是,如果大读者根本不关心这个问题,论文根本就不可能入他们的法眼。
关心前辈学者关心的问题,厘清前辈学者的贡献,能更有效地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搭台,前辈学者读了论文有所收益,就无法否认或乐于承认论文有新贡献。
同理,对同辈学者,也不要强调他人的不足和失误,即使迫于竞争不得不提,也要点到为止,心照不宣即可。
功能主义与文体风格是统一的,落实在文字上,就是每段话、每句话、每个关键转折词都发挥预定功能。
学术论文不必让读者感到文采和美感,但要让读者读得顺畅,不憋气,不别扭。有朝一日成了大读者,才有资格在写作时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尽量完整地保全思想的独创性,从明白晓畅走向精微曲折,创造一套术语,甚至近乎创造一个有特色的小众语言。
(《做学问 求发展》第12章第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