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
严羽(生年死年不详)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有《沧浪吟》。他是位理论家,极力反对苏轼黄庭坚以来的诗体和当时流行的江湖派,严格的把盛唐诗和晚唐诗区分,用“禅道”来说诗,排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开了所谓“神韵派”,那就是以“不说出来”为方法,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他的《沧浪诗话》在明清两代起了极大的影响,被推为宋代最好的诗话,像诗集一样,有人笺注①,甚至讲戏曲和八股文的人,也宣扬或应用他书里的理论②。
批评家一动手创作,人家就要把他的拳头塞他的嘴──毋宁说,使他的嘴咬他的手。大家都觉得严羽的实践远远不如他的理论③。他论诗着重“透彻玲珑”、“洒脱”,而他自己的作品很粘皮带骨,常常有摹仿的痕迹;尤其是那些师法李白的七古,力竭声嘶,使读者想到一个嗓子不好的人学唱歌,也许调门儿没弄错,可是声音又哑又毛,或者想起寓言里那个青蛙,鼓足了气,跟牛比赛大小。江湖派不满意苏、黄以来使事用典的作风,提倡晚唐诗;严羽也不满意这种作风,就提倡盛唐诗。江湖派把这种作风归罪于杜甫,就把他抛弃;严羽把杜甫开脱出来,没有把小娃娃和澡盆里的脏水一起掷掉,这是他高明的地方。他虽然“以禅喻诗”,虚无缥缈,作品里倒还有现实感,并非对世事不见不闻,像参禅入定那样加工精制的麻木。他很爱国,尽管他那些《从军》、《塞下》、《出塞》、《闺中词》等等都是仿古摹唐之作,看来也在他所处的时代里抛锚下碇,寄托着他的期望:“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跟一般想像边塞风光的摹唐之作,还有点儿不同。此外他有两三首伤离忧乱的诗,比较不依傍前人,颇有情致。
关于《沧浪诗话》,此地不能多讲,只有两件事还值得一提。当时跟《沧浪诗话》的主张最符合的是包恢《敝帚稿略》里几篇文章④,而据《樵川二家诗》卷首黄公绍的序文⑤,严羽是包恢的父亲包扬的学生;当然,徒弟的学问和意见未必全出于师父的传授,不过假如师兄弟俩的议论相同,这里面就有点关系。《沧浪诗话》的主张不但跟十九世纪欧洲颇为风行的一派诗论接近,并且跟古印度的一派诗论暗合,更妙的是那派诗论的口号恰恰相当于汉文的“韵”字⑥;印度的文艺理论没有介绍到中国来过,“禅”不过沾了印度哲学一点儿边,所以这个巧合很耐寻味。
①清代就有胡鉴的注本,还有仅注“诗体”一节的王玮庆《沧浪诗话补注》。
②王骥德《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参看第二十一、第二十六),董其昌《容台文集》卷二《赵升之制义序》、《戏鸿堂稿自序》,王铎《拟山园初集》第二十四册《文丹》。
③例如方回《桐江集》卷七《〈诗人玉屑〉考》,李东阳《怀麓堂集•杂记》卷十,胡应麟《诗薮》内编古体中,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二等;参看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百四十四称赞《沧浪诗话》,而卷一百四十七说严羽的诗“仅具声响,全乏才情”。
④卷二《答傅当可论诗》、《答曾子华论诗》、卷五《书徐子远〈无弦稿〉后》。马金编戴复古《石屏诗集》有包恢序,《敝帚稿略》漏收,里面的议论也可参证。
⑤《在轩集》失收。
⑥参看德《梵文诗学史研究》第二册第五章、第六章(一九二五年伦敦版第一百八十一页、一百九十页、二百二十六页)。
有感①
误喜残胡灭,那知患更长!
黄云新战路,白骨旧沙场。
巴蜀连年哭,江淮几郡疮。
里阳根本地,回首一悲伤。
闻道单于使,年来入国频。
圣朝思息战,异域请和亲。
今日唐虞际,群公社稷臣;
不防盟墨诈,须戒覆车新②。
①原有六首。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一二三四年)宋师会合蒙古师灭金;理宗端平二年至淳枯六年蒙古师攻四川、湖北、安徽等地;理宗宝佑六年(公元一二五八年)至开庆元年(公元一二五九年)蒙古师攻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结果宋宰相贾似道向蒙古求和,以“称臣纳币”为条件;宋度宗赵禥咸淳三年(公元一二六七年)蒙古师围襄阳,一直围困到咸淳九年守将吕文焕因贾似道不派兵援救,献城出降。严羽这些诗大约是咸淳三年以后所作。
②订和约,就不防备敌人的反覆无常、不守信义,那可得小心,别重新吃大亏。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①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
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②鸟去迟。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①题目原作“临川逢郑遐之云梦”,疑心漏掉一个“之”字;郑遐之到湖北去,路过江西,遇见严羽。
②云梦泽边的芦荻;这是用《诗经》里《秦风•蒹葭》的语意,表示分手之后,盈盈一水,相望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