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渔:值得认真对待的卢雪松停课事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39 次 更新时间:2005-08-01 00:16

进入专题: 卢雪松  

王晓渔  

吉林艺术学院戏剧文学教研室的年轻女教师卢雪松,因在课堂上及课后与同学探讨《寻找林昭的灵魂》等历史文化问题,被学校停课。她给校书记去信数封,其中写于6月7日的第三封信于7月21日被转贴到世纪中国网站的世纪学堂论坛。

在这封信中,卢雪松写道:“我当然清楚地意识到,在一个弥漫着‘乡愿’气息和由习惯力量支配的环境中,坚持真实的存在与言说,我是有危险的。但我更清楚,因为我的小心谨慎与理性平和,这种危险并不是来源于任何法律、法规、规章与规定。恰恰相反,危险来自于触动了长期统御和奴役我们的生活的潜规则。”

可以这样说,卢雪松停课事件的意义,一点也不亚于此前发生的陈丹青辞职事件和贺卫方罢招事件。她的那些文字虽然只是重申了一些常识,却堪称一次“文体革命”,使得一向低眉顺眼的“检讨书”变成了昂头挺胸的“公开信”。学术血脉需要“赵氏托孤”,一部分人留守学术岗位,尽力开拓可能的体制内空间;另一部分人通过出走施加压力,促使体制产生良性变动。如果说陈丹青、贺卫方选择了“出走”最后却在无奈中“留守”,卢雪松则是选择了“留守”却被迫“出走”。

不过,让人不解的是,当初陈丹青、贺卫方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变成持续数月之久的公共事件,卢雪松事件则有些石沉大海的迹象。在我有限的视野范围里,除了艾晓明、傅国涌、张鸣和部分网友,似乎大多数知识分子并不关注这个问题。当然,某个知识分子是否就某个问题发表看法,完全是他的个人权利,不发表看法也不等于不关注。但是,卢雪松停课事件遭遇“冷遇”,却值得反思。如果卢雪松是一位著名教授,如果吉林艺术学院是一所著名学府,”指手画脚“的人还会那么少么?

事实上,与陈丹青、贺卫方相比,卢雪松的诉求更为“基础”,前者要争取更多的学术空间而不得,后者则是维护既有的学术空间而不得。如果说陈丹青、贺卫方的要求在目前显得有些“奢侈”,卢雪松则是在守护最基本的底线。所以,既然陈丹青、贺卫方事件可以在媒体上大张旗鼓地争鸣,卢雪松事件绝非无法公开言说。《中国青年报》、《南风窗》等著名媒体均曾公开报道过《寻找林昭的灵魂》,《追寻林昭》(许觉民编)一书也于2000年11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卢雪松在信中提到,她在课堂上使用的材料都是国内公开出版的,涉及互联网的内容都是在国内ICP登记的网站上下载的,观摩影片都是曾在国内各大高校名师课堂上广泛观摩的,教案整理成论文后已在国内公开发表。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她在课后与同学的私下交流,也成为“罪证”之一。这也意味着校方对教师言论的控制不仅包括公开言论,也包括私下交谈。按照这个逻辑,一个大学教师在吃饭的时候讲一个笑话,都有可能被校方停课。

卢雪松之所以被停课,并不在于她提出了什么非分要求,而是在于她坚持了宪法赋予她的权利。这也正是这一事件让人震惊之处,一个大学教师的基本权利居然无法得到保障。在大学课堂上讲授公开出版物上的内容,在课后与学生私下交流,居然受到停课处分,看来以后的大学教师要学习武侠小说中的“腹语术”了。(东方早报)

    进入专题: 卢雪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1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