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常跑:“卢雪松事件”与“我们”今后的路

——不同意王晓华先生“新生代告密者”这种说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964 次 更新时间:2005-08-04 02:20

进入专题: 卢雪松  

董常跑  

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一直以为身份上有两层内含:一是在知识上的传导;二是,人格上的引导。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提出“兼蓄并包”北大精神的蔡元培、“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等等的学者的治学、做人的高风亮节与宽广的胸怀一直激励着“以学术为志业”的年轻一代学人。我们的学生,也同样经历着相似的成长。

在求知与做人为两点上,“卢雪松事件”中的有良知的媒体、读者、学者、包括她本人的反应,无不暗示了一种新的思考环境存在的可能,过去那种“文革式”遗风变成了今天理性的讨论,也许仍然会有人认为,知识分子,特别是“自由派”,又可以“做秀”了。正如,很久以前,很多人认为艾晓明女士为“黄静案”的奔走呼号时人们误以为借机“炒作”一样,事实上,我们通过“黄静案”更懂得了“维权”以及对于法律自身的吁求,这样的意义远远高于,我们对于事件本身的结果的审判。卢雪松本人在自己事先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被停课,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网络空间,本身就是维权与虚心讨论“真问题”的真实心态的展现。对于“卢雪松事件”的反应,许多学者,特别是像卢雪松、艾晓明等等千千万万个大学老师而言,无论经历过“学生告密老师”的老师而言,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思考环境”下,我们如何保持一种理性而节制的姿态与我们可爱的学生交流,向他们讲解真正的知识。一直深受意识形态重创的中国思想界,包括普通民众之中,讲真话的传统似乎在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被冲洗或者彻底阉割了。

对于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的批判也为数不少。小学、中学可能一直注重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也是在家长的搀扶之下成长的,学校、家长将一切他们认为是“真”的人生坐标与价值定位全寓于当下这种功利与实用的人生观了。思想中的真正“缺钙”现象也许到了大学这样的人生平台上终于一展无遗。卢雪松老师,在自己将自己认识到的知识、人生的道理,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经典,以一种贤者的心态,教给了学生,向学生作为某种意义上的人生启蒙。特别借助于一些像欣赏《寻找林昭的灵魂》这样的优秀教学素材,我以为是值得我们同是青年学人学习的。我也用过同样类似的素材,成为我课堂知识传授中夹带的对于我的对于社会与现实的关注姿态。可是,学生的辨别能力足以让他们去认识一些“真”的问题。到时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就是我们真正在批判与否定中提升自己的认识社会现实人生的能力时,在现实的境域中,不久又被删改,甚至继续用既有的人生与社会经验去经营我们的人生,学生是,我们也是。对学生的启蒙,也是对于我们自身的不断启蒙,特别是在认识一种“真”的问题、价值的形式,我们对于它们的实践比起批判可谓艰难得多。

卢雪松老师,进行类似的启蒙,出了问题,也许出于表述的过程,也许因为有心人诬告。最终,学生不满意,也反映到学校当局,这使我作为同样大学教师身份的知识分子感到行使思想的可怕以及我们今后“启蒙”道路的艰难。但这并不能说明,学生的不可信任,我觉得我近几年的教学经历,这样的老师,而是受欢迎,他们也会在这样思想疲软与缺席的时代里,任何有人对于灵魂的拷问,对于心灵的守护,都无不感染着他们。

也许,我们今天的学生会以为自己掌握了最美丽最实用的人生形式,可是当有一天当他们将自己的心交给真正宁静与真实的灵魂时,他们也不无我们相似的人生迷茫与困惑。所以,我们的路,也是同一条路,也就是我们今后的路怎样走?

大学教师,说真话吧,继续将我们心里的真话告诉我们的青年学子,让我们以这样的人生实践与怀存理想的冲动去感动自己,也让我们的学生去试图理解现实人生外的另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与灵魂与心灵说话的可能。我们这个社会不能没有这样的人,卢雪松老师是,艾晓明老师是,千千万万的大学教师从这样的事件中获得了这样的人生启示,也即我们必须将真的话教给学生,让他们批判的接受。也许当时很难,但多年之后,这样的话也许就是打动他们心灵的一把钥匙,一只人生向上的精神飞翔的翅膀。

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们需要警惕的,也要意识到我们一样会犯错,会将一种误以为有效的人生形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之后的一种意识钳制了“我们”思想的可能性。另外,我们作为大学教师,特别是人文社科的知识分子,千万不能误以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培养成思想家,或者批判型的“理念人”,我们尽可以传授我们的人文知识,也可以在自身的人格造型上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在熏陶中让他们成长。而成长之路,艰难无比。

2005-8-3

相思湖畔

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

    进入专题: 卢雪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