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民主模式初步成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69 次 更新时间:2014-06-10 08:02

进入专题: 中国民主  

郑永年 (进入专栏)  

 

民主的未来在哪里?这里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缘政治和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要改善西方民主,西方必须改变其伪善的一面。西方现在主要把西方民主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外在的因素,既包括发展中国家的非自由主义民主的产生和发展,也包括像中国那样被西方视为新型权威主义政体的出现。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非西方国家的民主和其他权威主义政体,对西方民主构成了威胁。正如西方民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自身一样,西方民主所面临的问题也来自其自身的缺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西方民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时候,民主的形式就要发生变化。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所面临的,是其政治结构和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刻矛盾。

在非西方世界,民主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不相吻合。很多国家的民主问题,是因为简单照搬西方模式。民主往往是低度的。很多发展中民主已经深深陷入低度发展和低度民主的恶性循环之中。

那些没有选择西方民主的国家中,中国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必须发展和建设自己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像很多发展中国家那样,去照抄照搬西方民主模式。中国必须给自己一个机会,同时也给其他国家一个不一样的选择。中国模式并非要取代“西方模式”,而只是意味着可以成为西方之外的另外一种选择。

尽管中国模式仍然是一种发展中的模式,也面临挑战,但总体来说,这个模式已经初步成形。概括地说,如果说西方多党制是外部多元主义,中国开放的一党制便是内部多元主义。内部多元主义具有几个特点: 在政治层面,这是一种精英政治,不同类型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现存体制,分享政治权力。政治过程是开放的。因此,党内民主变得非常重要。同时,这种内部多元主义不要求政治人物唯选票是瞻,因为领导人的产生更多是依靠选拔,即任人唯贤制度。这就可以避免极端的民粹主义。内部多元主义也能产生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例如通过内部的分权和制衡、主要领导人领导职务的限任制、年龄限制等。

从经济社会层面来看,内部多元主义首先是把诸多的社会利益内部化,让它们进入现存体制内部,来协商解决。它不仅要考虑到一般意义上的人口利益,而且要考虑到不同社会经济功能界别的利益。反映到体制层面,内部多元主义不仅要类似西方的人口比例代表制,还要反映功能界别利益的制度(在中国表现为政协等制度)。

内部多元主义就是要实现政治、经济(资本)和社会权力之间的均衡,从而使得这三方面的权力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西方民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三者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全球化使得政府丧失经济主权,资本处于高度流动状态,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无法对资本的权力构成有效制约。同时,“一人一票”的制度大大强化了社会权力,一方面促成政治人物走向民粹主义,同时,通过“一人一票”的政治权力获得的“一人一份”经济好处,更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这三方的任何一方都想理性地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最终的结果是使得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最小化。

不管西方多么反对,中国仍然会追求自己的民主形式。实际上,就民主来说,今天的世界已经呈现出了两大趋势,一是民主化,二是民主形式的多元化。不管西方世界多么反对非西方世界的民主形式,民主形式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现实。

这是一个开放和多元的世界,也必然是一个多元政治制度的世界。任何一个政体都需要竞争者,否则不仅很难进步,反而会急剧衰退。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在竞争中就会出现较好的政治体制。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民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36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