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96 次 更新时间:2012-10-10 22:38

进入专题: 读书  

余三定 (进入专栏)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今天下午能在这里跟同学们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和荣幸!我现在算是老教师、开始步入老年了,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们湖南的著名作家谢璞(他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珍珠赋》),他在七十岁的时候写了首诗,其中有两句我记得,这两句诗是:“人老了,但梦还是年轻的!”我今天来到这个大会场,和青年人在一起,就是和青春在一起,和活力在一起,所以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学校团委书记陈超文老师给我出的。我认真考虑了,准备讲三个问题。第一,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要做一个读书人;第二,有关今天大学生读书的两点建议,读书的建议应该说有很多,但今天我只是有针对性地提两点;第三,大学生要努力在读书中提高自我修养,也就是说,要学会做人。

一、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我在这里提出“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的命题,有人听了可能会说:“你这简直是废话,我们大学生就是专门在读书啊,怎么还不是一个读书人呢?做一个读书人还用得着你说吗?!”我认为,“大学生”(包括已经毕业了的大学生)不见得就是“读书人”,“非大学生”(包括没有上过大学的成年人)不见得就不是“读书人”,“读书人”和“大学生”之间不一定能划等号。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读书人呢?我个人的看法,读书人应该表现出这样四个特点,或者说要符合这样四个要求。

读书人的第一个特点是真正喜欢读书,以读书为快乐。在座的各位同学是真正喜欢读书、以读书为快乐,还是不得已而读呢?读书的快乐包括两种快乐,一种是目的的快乐,一种是过程的快乐。什么叫目的的快乐呢,就是传统读书观所说的三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读书观把读书看做是一个手段,通过“读书”的过程(读书过程是“头悬梁”、“锥刺股”的“痛苦”)最后达到上述的三个目的。这样读书也有动力,也有快乐,但它的动力和快乐都是为了“目的”。 什么叫过程的快乐呢,就是你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读书过程的快乐,有一幅漫画,一个小孩子放羊时,一边放羊一边拿着一本书看,小山羊也把头伸过来,放羊的小孩和小山羊都被书本吸引了。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书的吸引力真是太大了,这样的读书就是过程的快乐。北京大学哲学系已故著名教授冯友兰,九十岁的时候双目失明,仍然在助手的帮助下写书,一直坚持到九十五岁过世。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坚持,他回答说:“春蚕吐丝,欲罢不能。”坚持读书和学术研究成为了冯友兰生活、甚至生命的需要。只有读书和学术研究才能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读书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这不只是我的观点。《人民日报》(2012年1月6日)发表的文章题目为《改变——从阅读开始》(作者朱永新),该文共分四个小标题,依次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特别要请各位留意文中的第三小个标题“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学校”就是“阅读”的地方,怎么会有“没有阅读的学校”呢?一个“学校”怎么可能没有“阅读”呢?我们来看该文怎么回答:“很多人说,我们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水,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作用就相当于母乳。但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 “ 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大学生,一天到晚只看他的专业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考证而阅读,那他还不能算有真正的“阅读”,当然也不能说是真正的“读书人”。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自主)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例子。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他特别喜欢读金庸的小说,他阅读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他评价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剑鸣是研究美国史的著名学者,平时他在作史学研究的同时,也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有一次,我和李剑鸣在北京一同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后在一起聊天,我们很自然地聊到了文学的话题,我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和教学的老师,我发现他看的文学名著比我还多,而且他还创作小说、诗歌。他写洞庭湖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湖山镇日随波隐,忧乐何时逐浪休”。我觉得这两句诗写得特别好,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最高境界就是“先忧后乐”,李剑鸣诗的境界是“忧乐”何时“休”,可以说这是一种超越了范仲淹的、最美好的人生境界。我觉得,李剑鸣是著名的历史学学者,是真正的诗人,是真正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要喜欢藏书。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李元洛写过一篇散文《上有天堂,下有书房》《见《书摘》2007年第7期》,该文写道:“不知起源于何时的民谚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二州我曾一游再游,其景物之美确实名不虚传,大约可以和梦境与神话中的天堂比美吧,然而,苏杭既山遥水远,又不能得而私之,怎及书房之近在肘腋,可以朝夕相亲?一介书生的我,不惜冒犯民谣,斗胆唐突胜地,迳自改俗谚口碑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因为上个世纪后期我有幸拥有一间书房以来,我天天文学于其中,文化于其中,精神食粮于其中,其喜洋洋者矣,乐不思蜀也乐不思那虚无缥缈的天堂。” 李元洛的文章把读书、藏书的快乐写得非常真切感人。藏书不在多少(我觉得,有专门的书房、乃至有藏书楼是藏书,拥有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也是藏书),关键在于对书要有真感情。某高校的一位青年老师,他和女朋友分手就与藏书有关,刚开始他对女朋友的印象还不错(其女朋友是大学毕业生);后来,女朋友到他家里去拜访,这位青年老师家里的书很多,但女朋友对他家里的书熟视无睹,既没有欣赏,更没有表示赞叹,甚至没有感觉到书的存在,这位青年老师觉得这位女朋友并不是一个读书人(虽然她已经大学毕业了),缺少共同语言,所以便和她分手了。

读书人的第四个特点就是能写作。这个“写作”是广义的,包括写文章、写笔记、写日记、写博客(微博),当然也包括写论文、写著作,等等。我认为,一个完全不动笔的人很难说是读书人。

二、对今天大学生读书的建议

有关今天大学生读书的建议,即有关读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我有针对性地着重提出两点,供各位参考。

第一条建议,希望今天的大学生要多读纸质书。现在电脑十分普及,网络非常发达,不少学生以网上阅读为主,这是一种偏颇。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互联网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的同时,也使知识的严谨性、客观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就是说互联网知识存在随意性和不严谨的问题。在虚拟空间中,匿名的知识主体更缺乏责任心,很多网上发布的东西并不可信。下面我再引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刘伟的文章《从“纸间灵韵”到“屏中风景”》(载《云梦学刊》在2008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转载)的观点来作论证。该文的基本意思是讲,现在信息发达了,网络发达了,一些人往往整天在网上阅读。刘文认为这个“屏中风景”固然很美,但“纸间灵韵”是“屏中风景”不可替代的。刘文写道:“ 身处e时代的人文学者,在史料搜集上,除借助工具书外,又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电子数据库。”“许多人以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似乎学术研究从此可以省去翻阅工具书的辛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因为,数据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就会出现一个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作为辅助学术研究的工具,它和工具书一样,各有短长。当代人文学者大可不必‘喜新厌旧’,追赶时代步伐。” “工具书和数据库与我们的身心构成的关系也不相同。在翻阅工具书的过程中,读者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参与的状态,每翻阅一页,不仅有纸香扑面,更有知识的应接不暇,它始终与我们的身心相呼应。与此同时,它还会带给我们许多不期然的相遇。本是查阅甲事,乙事却闯进视野,恰如采菊东篱,南山忽见。如若此一‘南山’恰中读者灵关,许多疑难阻塞的地方,便可能豁然通透,文思如涌。……数据库则难有这种使人开蒙顿悟的可能,因为它深藏屏幕之内,须有关键词做舟楫,方有抵达的可能。 ”刘伟是位年轻的博士生,和同学们是同代人,他的观点应该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我慎重提出,同学们一定要多阅读纸质文本,或者说一定要以阅读纸质文本为主。

第二条建议,希望同学们选择好书读。我曾经在《我的快乐读书观》(载《云梦学刊》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等转载)说过:“有一种书我不主动购买收藏,就是畅销书我不收藏。特别畅销的书我特别不收藏。”收藏书是为了阅读,不收藏畅销书就是不读畅销书,就是希望同学们不要跟着畅销书跑。我的理由有三点。其一,在今天这种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很多畅销书是书商炒作出来的。被炒作出来的畅销书虽然名气很大,但内容很一般,甚至很差劲、很糟糕。比如,《无毒一身轻》(林光常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4年1月第1版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张悟本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被书商炒作得发行量多达数百万册,后来才知道作者不过是江湖骗子。还有《学习的革命》(沃斯【美国】、德莱顿【新西兰】著,顾瑞荣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第1版)虽然书商炒作得特别厉害、也炒作得特别成功,其内容其实空疏得很,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其二,畅销书不一定是读者最多的书。有的人跟着炒作跑,把畅销书几本甚至十本二十本买回去,除了家里摆一本外,就是送给亲戚朋友,亲戚朋友接到赠书后也不看,也是摆在那里;有的单位甚至把畅销书做礼品或福利成批买了送人,我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某大学开会,得到的礼品就是《学习的革命》。所以,发行量大的畅销书读者并不特别多;往往是一些不太畅销的好书可能读者还多一些,因为这些书的购买者是为了自己阅读而购买的,他们买回去是一定会阅读的。其三,有些畅销书是普及型的读物,可能适合普通民众的阅读,但不一定适合水平较高的大学老师和学生阅读。那么,到底什么是好书呢?我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要阅读经典,包括学术经典和文学经典。

三、大学生要努力在读书中提高修养(略)

(本文系根据作者2012年5月4日下午在湖南理工学院团校讲座的录音整理,陈超文、向江参与整理)

进入 余三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读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799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