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发展两岸关系的八点建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19 次 更新时间:2012-08-21 13:50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郑剑  

过去的四年,两岸关系总体较为顺利,但也历经不少波折,经受过一个个较为复杂情况的考验。实践证明,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历史的大势不可违逆,顺应民意、顺应时势,是政治党派和政治人物为政处事的不二法门,在重大的历史关头,能否清醒地作出正确战略抉择,可谓攸关生死存亡。当前,两岸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当珍惜难得机遇,努力克服困难和阻力,不断向前迈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两岸人民的双赢。

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加,不利因素受到遏制,只要两岸双方有诚意并加以努力,未来两岸关系前景看好。

一是主流民意认可支持,为发展两岸关系提供了强大动力。

岛内民众普遍赞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期望增加,对“台独”分裂势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质疑增大。民调显示,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一直获得大多数民众支持,赞成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比例达70%左右,对两会签署各项协议协商结果满意度达60%以上。两项选举结果表明,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主流民意,包括中南部在内的绝大多数民众对大陆看法发生积极变化,敌意降低、好感增加,“反中”、“仇中”心态有所淡化。岛内多数民众的认可和主流民意的支持,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二是政治互信不断巩固,为发展两岸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互信是两岸关系的基石。政治互信越牢固,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便越牢固。2008年来,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加强高层沟通,密切全方位交流,深化各项合作,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累积了相当程度的政治互信。两项选举本身,也是对两岸政治互信的考验。事实表明,岛内任何政党如不承认两岸关系的这个政治前提和基础,就难以得到主流选民的认同和支持。可以预计,有了这样的政治和选民基础,反向政治操作、选举变数及各类突发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冲击将趋于缓和,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阻力将趋于弱化。顺应时势,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有可为;螳臂挡车,逆潮流而动,必被潮流所淹没。前进比停滞好,后退必将受到选民的抛弃。

三是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为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年多来,两岸先后签署16项主要涉及经济、民生的协议,尤其是成功签署和实施ECFA,开启了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取得突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对两岸政治和其他方面关系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全方位发展两岸关系,使之更有利于两岸依托经济联系推动各自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当前,一方面世界经济远未走出危机,大陆和台湾经济面临同样的挑战,另一方面,受两岸关系发展水准所限,两岸经济关系还受制于政治约束、体制制约、制度牵制、交流限制,还有设防、设限和设障的问题,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海峡两岸都是工作的重心,我们没有理由不放手、放马、放水,使两岸经济关系真正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交流交往日益深化,为发展两岸关系增添了情感推力。

中国是人情社会,“见面三分情”。这些年来两岸的交流交往和互助合作,不但增进了两岸各自看得见的物质层面利益,更增进了无形的理解谅解、情感认同;相互的帮助和亲密的合作,消弭了分歧和创伤,培育了信任和感情,发展两岸关系,密切交流交往,成为两岸民众共同的呼声。这种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要求,更具力量,更有利于两岸克服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解决可能衍生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变曲折为坦途。

五是国际环境持续改善,为发展两岸关系减少了外部干扰。

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继续发生新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导致的日益恶化的全球经济环境,加速了这一变化的进程,中国快速崛起,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日子有可能提前,国际环境向更有利中国的方向转化,已经是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此形势下,在两岸问题上,外部势力的影响能力趋向削弱,两岸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主,而且这个自主的趋势也在强化。台湾问题毕竟是中国的内政,是两岸中国人之间的问题,最有利于两岸中国人的处理和解决方式,必定是中国人不受外部干扰自主选择的方式,大环境对减少外部牵制,发展两岸关系利多。

六是经验教训丰富深刻,为发展两岸关系积累了宝贵借鉴。

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经验教训的累积过程。过去的四年乃至更长时间,两岸关系历经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化,包括“台独”分裂势力干扰、岛内政局动荡、两岸民意认知差异、外部势力插手等,跌宕起伏,波折不断,其经验教训弥足珍贵。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给了我们应对复杂情况的信心和借镜。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有助于攻坚克难,使两岸关系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

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势必更多地浮出台面,考验着两岸的智慧和勇气。

1、“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的干扰破坏。尽管“台独”主张在岛内正逐步失去市场,“‘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成为主流认知,但“台独”分裂势力仍有一定能量,还具备干扰破坏两岸关系的较强能力,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从选后一段时间看,“台独”基本教义派仍不肯悔改、部分理性人士有所反思、骨干力量倾向维持既有立场,伴随而来的还有种种藏锋守拙、伺机东山再起的韬晦之策,但每逢两岸关系可能有所发展,特别是政治协商对话、经济合作开放、交流交往拓展、军事安全接触等方面运作的风声,即便是捕风捉影,他们仍立刻撕下反思的外衣,故态复萌,进行牵制干扰破坏。可见,“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破坏因素。正因为如此,大陆方面在选后新形势下提出,要“巩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努力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使台湾民众真正认识到台湾和大陆不能对立和分割,维护两岸关系继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框架”。

2、两岸长期隔阂对立形成的对立思维惯性。1949年以来,两岸之间一度长期处于隔绝对立状态,造成强烈的敌意和对立心理。1980年代末两岸交流交往逐步开放,但由于时间有限,特别是“台独”分裂势力挑拨离间、李登辉和民进党20年推行的“台独”和“去中国化”政策,极大延缓了两岸间理解和互信的建立。立场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评判,两岸在很多情况下不由自主地从政治对立角度判断对方、从“别有用心”角度定位对方、从“防止上当”角度应对对方,制约了两岸关系的顺利发展。没有强有力的拨乱反正,这样的状况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3、岛内政治对立格局和制衡制度的有力牵制。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台湾岛内形成了截然对立的蓝绿两大阵营,不同阵营民众想法不同、利益有别;有关政党为一己之私刻意操弄民粹,有效固化了相互对立的民意格局。在不成熟的“民主政治”的运作下,当局施政内耗大、效率低,两岸关系更是首当其冲。特别对新的政策施政,在野党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反对;其所在阵营媒体争相鼓噪,民众盲目跟着政治人物和媒体指挥棒转,形成较大掣肘力量。两大阵营对立和脆弱的政治制度相互加持,直接牵制当局两岸政策施政。

4、两岸对和平发展内涵与指向认知有所不同导致的瓶颈效应。大陆方面是希望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深双方各阶层的瞭解、理解、情感、认同和融合,两岸政治关系随之进展,进而平稳过渡到统为一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台湾方面想法各异,其中不乏希望和平、愿享红利但拒绝谈判、抵触统一的人士,要和平不要统一、要交流不要融合、要利益不要付出、要经济不要政治。因此出现了谈和平发展可以,谈和平统一色变的现象。受岛内政治气候的影响,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触及政治定位、涉外空间、制度认同、安全保障等两岸关系敏感问题时,这样的想法往往会成为制约两岸关系的瓶颈因素,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深度、广度和进程;而如果采取回避或纠缠问题不解决问题的态度,必然导致两岸关系停滞甚至倒退,两岸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实现突破困境。

5、干涉势力插手介入产生的障碍阻力。干涉势力既不愿见到两岸统一,也不愿见到两岸关系走得快、走近。这是其政治、经济、地缘和安全利益决定的。其对两岸关系动向高度关注,时时利用某些势力里应外合,进行干扰、牵制,以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不到万不得已、形势比人强的地步,其不会改变这个政策和策略。两岸如不能站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立场上,而是挟洋自重、“拒统”偏安,外来干涉对两岸关系影响便大;反之,外力将无置椽之地,甚至成为两岸可以巧加利用的助力。何去何从,全在当权者的一念之间。

几点建议

发展两岸关系,是主流民意,是历史大势。两岸要认清时势,勇于担当,抓住机遇,共同努力,积极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进一步打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使两岸民众继续蒙受两岸关系发展之利,不受倒退之害,确保两岸关系顺利地沿着历史预定的方向前进。

首要是坚决反对“台独”,及早拔除这颗破坏两岸关系的定时炸弹。

“台独”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对于正享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的两岸民众而言,“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是社会公害、人民公敌。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是两岸官方和民众的共同责任。任何软弱、妥协、侥幸、退让,都会给“台独”分子可乘之机,直接危及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两岸民众切身利益。

第二是更加明确地坚持“九二共识”,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在坚持“九二共识”问题上,不能有任何模糊、余地乃至附加条件、和三心二意,唯其如此,才有利于巩固两岸政治互信,有利于两岸放手推出各项政策措施,有利于避免内外反对势力见缝插针。在不承认“九二共识”存在的前提下,寻找所谓“新共识”;打着“九二共识”之名,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之实;把两岸协议当儿戏,单方面肆意进退去留;用经济利益代替政治原则,只要红利,不要政治等等做法,都是有害的,应当坚决予以反对。

第三是大力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争取更有利国际竞争地位。

经济合作机制化是世界性潮流,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是必由之路。现有的两岸经济合作,特别是ECFA,在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提高两岸竞争优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很不够,思想不够解放、步子迈的不够大,程度有限、设防太多、遗留问题不少,特别是政治上的顾虑干扰了经济上的合作,这是令人遗憾的。不利于两岸长远利益。在经济合作机制化上,两岸应当向港澳方向看齐,对两岸而言,港澳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也可以作为两岸间的借鉴,两岸没有理由不可以将其经验纳入囊中。要坚定信心,提高互信,大力推进ECFA后续协定的签署,建立健全两岸经济合作机构,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提高包括两岸四地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体的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四是坚持民众切身利益优先,智慧地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

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是民众十分关心的重要议题,也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难题。对待这个问题,应当放眼长远,从正视现实、两岸合作、共谋民利的角度,予以处理。两岸任何一方都不能急功近利,为“空间”而“空间”,为解决而解决。处理“国际空间”问题不是目的,任何政治和涉外事务的目的,都是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只要有利于解决包括两岸民众在内的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海外利益,就不必计较办法、模式。不能也不应该把“国际空间”问题单纯理解成一方“放水”,另一方“加入”的。是否可以考虑两岸建立维护台湾民众有关利益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解决具体问题。广布世界的中国政府驻外机构,既是大陆民众的家,也是台湾民众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地方。

第五是直面政治议题,开启两岸政治协商谈判进程。

要保证两岸关系不逆转,就必须在政治关系上取得大突破,政治议题不可回避,必须面对。两岸应当尽快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与协商谈判,力争在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定、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方面,至少取得突破性进展。政治协商谈判很敏感,涉及议题层次高、牵涉广、争议大,但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只要两岸能顺应时势、以诚相待、互谅互让、排除外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如果两岸政治关系成为整个两岸关系的促进因素,而不是拖后腿的因素,即功莫大焉。

第六是凝聚两岸力量,推进重要领域的战略性合作。

两岸结成更紧密的关系,在国际竞争中结成牢固的战略合作体,把双方各自在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涉外、安全等等方面的优势凝聚成一个战略体系的优势,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共同赢得优势和胜利,最终共同实现和平发展,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最强之林。经济上协调立场,发展高科技,提高竞争能力,一致对外。政治上共同探索研究和广为宣传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模式,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争夺话语权。文化上齐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抵御外来文化侵蚀渗透,拓展中华文化影响力。安全上并肩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以及民生利益、海外利益、华侨华人的驻在国权益等。涉外上共求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消除内耗,抵御外国对中华民族崛起的分化遏制,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更加平坦、顺畅。

第七是深化文化交流,化解敌意,增进感情,造福年轻一代。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情感和认同的最牢固纽带,打不破,理不乱。如果没有文化、血缘的认同,很难想像两岸关系历经如此多的风风雨雨仍能向前发展,特别是这些年来,能数次脱离兵戎相向的险境。这是民族感情、血缘关系决定的。两岸要善用文化手段,从增进情感认同而不是制造分离对立的目的出发,推进两岸文化交流。

尽快签署经济文化交流协议,放宽两岸文化市场准入规则,推动更多文化交流项目,把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发挥得更好。特别要尽快修改歪曲历史文化的教科书,使台湾年轻一代避免边缘化,能顺利地与对岸、香港、澳门中国人以及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正常交流交往交心,这是造福后代的百年大计。

第八是进一步放宽交流交往限制,加速两岸社会融合。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民众之间的交流交往应当最大限度蒙一个中国原则之利。目前,两岸往来仍有诸多限制,在便利性方面两岸民众都有不满。人们往往很羡慕欧洲国家之间往来的便利,海峡两岸是否应当思考,欧洲国家之间可以做到的,中国人之间不但应当做到,而且还应做得更好。要拆除藩篱,放宽限制,使两岸民众、各行各业、各个地方,都能更加便利地交流交往,无论旅游、探亲、就学、就业、投资,还是婚姻、迁徙、医疗、社保、救助等等,都能实现一体化、一家化。相互设防、壁垒分明,不利于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

结语

历史总是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人物、政治党派固然可以影响历史,但也只限于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俄罗斯哲学家普列汉诺夫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中讲过:历史人物是指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明显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在两岸关系新的发展机遇面前,能否顺应两岸关系发展大势、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以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作出关键性的抉择,考验着每个人的勇气与智慧。

郑剑,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

来源:《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62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