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台海战争的动因与和平的存在方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3 次 更新时间:2013-04-28 23:18

郑剑  

思考台海战争的动因是为了更好的和平发展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谈这样一个问题似乎不合时宜。但是,笔者的思考是,两岸关系越是和平发展,就越要思考台海战争的动因问题,从中找出维护和平发展局面的应有之策,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平发展。“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优秀战略思维遗产,“大好形势”容易使人迷失,“三省乎己”有助人们清醒。既然目前和平发展局面深得两岸民心、有利中华民族,就应当十分珍惜、大力呵护。

恩格斯讲过,战争比和平发达的早。两岸之间热战的经验不少,但和平相处的经验和办法实在还是不够。时下的两岸是否应当思考:今天的“大好形势”是否真的不可逆转、两岸之间的战争是否真已远离视野、大家真的有信心有能力维护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吗?特别是当前,美国推行新的全球和亚太战略,重点和矛头直指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世界各国、亚太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军事战略纷纷随之起舞,或者着急上火、焦虑不安,或者四处观望、举棋不定,或者试探调整、追随美国,或者立场坚定、紧靠中国。总的看,岿然不动、以不变应万变者不多。这就意味着当前台海地区的战略环境正酝酿着新的变局,海峡两岸无法置身其外。如此一来,正确认识台海战争的动因,以更有效地维护和平发展局面,对于两岸双方制定正确的应对之策,不但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紧迫性。

再者,台湾岛内每隔四年一次的“大选”,每每都是一次政治动荡,两岸关系都要面临一次“大考”;能不能脱离这个周期率,进而使两岸关系真正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代?解决这个问题,也要思考台海战争的动因到底是什么。战争有时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也就是哪一方都不敢保证自己不被迫开启战端。当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战争就不可避免。比如陈水扁和民进党执政时,假如其在推动“急独”上铤而走险,严重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那么大陆方面便别无选择,只能通过非和平手段予以制止。至于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根本不在考量之内。因为“在中国人民面前,没有任何事情比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更加神圣”。如果大陆方面对陈水扁和民进党的“急独”冒险无动于衷、妥协退让,就会如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说的:“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第三,两岸人民所关心的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与台海战争动因的关联性更为直接。就世界的经验而言,形形色色的军事互信机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能爆发战争的对立体之间为防止误判引发战争而建立的,其特点是对立双方的关系具有发展到引发战争的现实和潜在可能且都在积极备战,但双方都不愿因意外事件被迫打仗,建立互信机制的目的是防止“意外”开战而非无条件防止战争;另一类是非对立体之间为防止误判引发战争而建立的,其特点是双方都没有打仗的意愿,建立互信的目的是无条件防止战争。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应当瞄准后一类模式。如此,研究台海战争的动因更有其必然性。当代,“军事哲学不仅早已超越过去那种膜拜战争、讴歌战争或诅咒战争的初级认识阶段,而且正在超越单纯研究战争一般规律的认识阶段,开始透过战争与和平交替的现象,向战争动因及和平存在方式这类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探索”(李际均:《论战略》2002年版P176~177,解放军出版社)两岸亦应如此。

台海战争的动因探究

战争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矛盾走向缓和、化解时,和平便有保证。当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便走向战争或冲突。据统计,人类有史以来大约发生过14000次战争,具体的引爆事件不胜枚举,理论家们对战争动因的归纳总结五花八门。《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不同的主张高度概括为两派:一派“认为战争根源于某些人类原有的生物和心理因素或欲望”;一派“认为战争根源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制度”。前者立足于唯心论,后者唯物论色彩浓厚。

大陆战略理论家李际均将冷战后战争的主要动因归纳为四类:一是国家分裂或统一;二是领土纠纷;三是民族或宗教矛盾;四是大小霸权对外侵略或相互争夺。此外还包括历史积怨、外部插手、资源争夺、经济衰退等因素。这一归纳更贴近时代,操作性更强。这些年来,随着人类对新空间探索能力的拓展,一些学者又提出了网路空间、外太空、深海空间、极地空间争夺等动因,但这些所谓的新动因,只不过是传统动因的延伸而已。

以上归纳,对我们认识台海战争的动因,具有重要启发。三国时代以来,台海地区曾经发生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战争或武装冲突。刨除所谓械斗、争抢地盘之类“打群架”外,就动因而言,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外敌入侵与反入侵战争。如荷兰、西班牙侵台战争,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战争等。荷兰与西班牙为争夺台湾,还在台湾打了一仗,与300年后在辽东半岛发生的日俄战争如出一辙。二是国家统一战争。如清政府统一两岸战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等。三是整个中国的内战。如清政府与明郑集团的冲突、1949年以来两岸军事冲突。四是岛内政治危局引发的武装暴动与军事镇压。其中,战争的主轴是两类:一是国家统一与反统一,第二类是外敌侵略与反侵略。而最终胜方,都是正义的一方,即中华民族。历代先贤通过正义战争,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和安全。

从台海现状看,今后可能导致战争的矛盾因素主要有四:一是和平发展与“台独”运动之间的矛盾。岛内民调显示,多数民众认为“台独”危害台海和平。二是国家统一与“拒统偏安”之间的矛盾。按照《反分裂国家法》确立的原则,当“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换言之,如果台湾方面久拖不决,“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即中华民族仍可能使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三是两岸民意之间的矛盾。除绿营人士外,受李登辉和民进党时代修订的教科书教育出来的岛内一茬茬年轻人,与大陆民众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已经出现认同分歧、对立,且态势确有向极端和危机方向发展的端倪!谈风花雪月、人生规划亲如一家,谈国家民族、政治认同形如水火,已经成为两岸年轻人交流交往中一种普遍现象。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信号。当今世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勃兴,“台独”利用岛内狭隘的“台湾主体意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刺激、冲撞13亿中国人民、五千年文化,其结果将可能导致两岸民意对决。民意如流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换言之,民意既可维护和平也可能迫使执政者开启战端。一旦两岸民意在国家民族认同上发生根本性矛盾,在强大民意的推动下,届时的执政者将别无选择,只能选择服从。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外力之间的矛盾。外力干涉是台湾问题存在的滥觞,也是台海战争的滥觞。

实际上,外力因素扮演了战争策动者的角色。四大台海战争矛盾因素中,都有外力或外力的影子:

一是日本、美国长期为“台独”提供理论依据、庇护场所,给“台独”分子和分裂组织现实支持和出谋划策,是“台独”分裂势力的总后台。民进党在台上时给美国制造了不少麻烦,但是,美国绝没有也不会放弃支持这个主张“台独”的政治势力,民进党和岛内形形色色的“台独”组织,是美国牵制国民党和大陆的重要筹码。

二是通过“以台制华”遏制中国是美日等国对华政策的不变圭臬。长期以来,无论中美关系如何变化,即便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蜜月”时代,美国仍不肯与台湾一刀两断,仍然实施对台军售;日本也实行两手策略,一方面发展对华关系,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以暗度陈仓的方式对台湾进行经济、文化和政治渗透。在新世纪之初民进党执政时代,美国以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鹰派,处心积虑地策动两岸打仗。兰德公司推波助澜,抛出研究报告,提出“必须把中国炸回石器时代”。美国政府的部分高官在台湾问题上私下与公开场合完全是两张面孔,一次次向陈水扁当局及其“台独”分裂政策发出错误的信号。陈水扁和民进党当时之所以敢于屡屡“冒犯”布什总统,推进法理“台独”,使两岸关系进入战争高风险期,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断定美国政府和军方有支持他们的势力,关键时刻会挺身而出。

三是分化两岸人民的情感和认同是外力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重要手法。日本对台湾50年殖民统治及战后对台湾的经济、文化渗透,培育了一批“皇民”和有“皇民意识”的新一代,与大陆人民对日本的认识截然不同。岛内一些民众“挟洋自重”、“亲美疏华、仇华”心理,与美国通过各种手段的影响渗透有很深的关系。外国势力更为分裂势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奥援,成为岛内“拒统”和“台独”思潮存在的物质支柱。

四是西化、分化中国是美国等外部势力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其西化、分化的手段既包括在中国内部培植政治反对派和民族分裂分子,也包括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动摇和肢解。美国人长期认为,支持中国统一不符合美国利益。因此,我们会发现,中国内部几乎所有旨在分裂、“独立”的势力,背后都有美国不同程度的支持。美国亚洲文化大学UACA政策外交系教授唐耐2006年初在“如果台湾选择统一,美国应否在意”一文中明确点出了美国主流人士对中国统一的恐惧,该文认为,如果中国实现统一并崛起,“即使成为十分民主的国家,也会影响美国的安全及战略考量。如果大陆和台湾统一,中国势将取得战略利益。”“于是中国的资源可以更自由的运用;解放军的优先顺序可以自由调整;战力可以重新部署;战略目标可以重新认定。对美国而言,这意味着出现了一个不易预判、更为灵活、较少负担的对手。”“特别是统一后一个大中华自由贸易区成立……美国在经济上更难对付。”联系到当前钓鱼岛的形势,如何处理台湾问题,实质是维护还是打破二战战后体制的问题,也是战争与和平问题。战后体制是打出来的,从根本上破坏战后体制必然引发战争或军事冲突,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可能用和平手段得到。

美国1970年代将钓鱼岛管辖权交给日本,有违二战战后体制原则,为中日冲突埋下祸根;日本此番在钓鱼岛兴风作浪,更是直接挑战二战战后体制,是打破这一体制的又一次战略试探,把中日两国推向战争与冲突的边缘。中国人民通过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法理和事实上夺回了因甲午战败被割让的神圣领土台湾,这一点见诸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见诸于当时代表整个中国的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接收。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军事干涉,使中国失去了1950年代初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也是对二战战后体制的挑战和破坏。假如没有外国干涉,台湾问题早已解决,不会延续至今;假如没有外来支持,“台独”分子不敢轻举妄动,只会自生自灭;没有外部势力策动,未来岛内没有哪个政党、政客胆敢把台海形势向战争方向推动!归根结底,台湾问题根子在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是台海战争的根本动因。

维护两岸和平的种种因素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当前台海战争的动因依然强劲,但维护两岸和平的因素也在增长。

一是两岸同源同宗、血浓于水的关系没有割断,国家民族认同分化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和转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同属中华民族,“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两岸主流民意。两岸之所以能和平渡过李登辉、陈水扁20年执政危险期,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只要两岸还存在共同的国家民族认同,两岸问题就还有商量解决的余地。

二是两岸政治互信加深,和平的基础更为牢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战争的防火墙。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实现了和平发展。比之民进党执政的八年和李登辉搞“台独”的整个1990年代,台海局势可谓天翻地覆。正反两方面实践证明,只要两岸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的发展方向,台海和平的基础就会存在。

三是两岸交流交往日益开放,增进了相互瞭解,降低了敌意。隔绝催生误解,误解激化敌意,敌意引发战争。反之,交流增进瞭解,瞭解伴生善意,善意促进和平。当前,两岸交流交往的深度、广度空前发展,领域拓展到政治、经济、安全、涉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及民间等各个方面,规模不断扩大、层级不断提高、议题不断深化、共识不断增多,极大地拉近了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在最为敏感、对立的安全和涉外事务领域,两岸也实现了交流。台湾地区退役将领访问大陆成为平常事,大陆退役中将2009年11月也公开访问了宝岛。2013年1月11日,夏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两岸退休涉外人员及专家学者近30人出席。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可以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红利,和平发展的理念深入两岸人心。

四是两岸均致力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需要和平作为保障。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两岸关系的主题。早在30多年前,大陆方面即坚定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基本国策,这些年台湾也逐渐走出“意识形态挂帅”色彩浓厚的李登辉特别是民进党、陈水扁时代,结束了“台湾版文革”,转而集中精力抓经济。两岸的经济关系紧密相连,台湾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大陆经济发展也得益于台湾的资金、技术、市场行销和人才输入。两岸经济关系的深化,培植着两岸和平的物质基础。

五是台湾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对大陆的政治制度开始理解、认可甚至支持,两岸内战的政治前提有化解的可能。虽然持这种想法的人数仍然有限,但端倪明显、前景看好。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之争,是两岸政治对立的基本原因。而大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但在世界上影响巨大并引发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推崇,也在岛内催生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再思考。如果两岸政治制度对立最终得以化解,将为两岸和平统一扫除巨大障碍,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六是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干涉势力越来越难以在台湾问题上为所欲为。大陆高速发展,实力和影响今非昔比,“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两岸关系空前紧密,“谁也离不开谁”,外国在两岸间打入分化的楔子的空间和余地越来越小,策动战争难度更大。

维护台海和平的法则

战争根源于私有制,“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达到永久和平的时代”(《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二卷P476)。如果说达到这一目标尚还遥远的话,关于当下如何维护和平,政治家和理论家们的论述也是汗牛充栋。霸权主义者强调实力威慑运用、国际警察角色及和平演变手段;爱好和平的国家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和平力量、和平解决争端,还有的人寄希望于条约约束、人类自我觉悟甚至知识超越战争手段等等。种种主张对台海和平有些有启示,也有些会误导。

台海战争的根源在外来干涉,因此,维护台海和平的首要法则是排除外力,两岸问题两岸人民解决。引入外力作为筹码,给信奉“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国家以置喙的余地,只能走向和平愿望的反面。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个战略问题。

台湾当局应当抛弃挟洋自重的传统战略思维,确立依托大陆、两岸合作、谋求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新战略思维;大陆方面应当体谅台湾方面的难处,在守住一个中国原则底线、坚决反对外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同时,不要求过高、过急,给台方一定涉外空间,两岸协商解决台湾涉外事务,最终形成两岸默契、合作应对外来势力的格局。不能允许外国侵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不受有关国家挑拨离间,更不上别有用心国家和势力策动两岸战争的当。

第二是要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尽快拔除这颗引发台海战争的定时炸弹。“台独”意味着战争,分裂没有和平,这已经为两岸和国际社会所认知。从另一方面讲,一中意味着和平,挺统远离战争。只要两岸走在通向统一的大道上,那怕大道的尽头要远一些,但和平是有保障的,所谓行稳致远,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第三是坚守底线,致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把思考和处理两岸问题的基点放其上,积极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敏感问题的途径,稳步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规章,使和平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第四是增进合作,不断化解两岸敌意。合作促进互信,敌意诱发战争。两岸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各层次的官方与民间合作,共谋大计、共同发展、共维权益、共享成果,在合作中增进瞭解、理解、情感和互信。

第五是教育民众,促进两岸共同国家民族认同。特别是台湾方面要采取更有力举措,在意识形态领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包括理直气壮地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改正充斥“台独”分裂史观的教科书、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大力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彻底清除“台独”教育遗毒和分裂主义生存的土壤。还要抛弃冷战时代反共思维,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大陆的政治制度与发展模式,逐步化解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政治敌意和制度抵触。不能把所谓“制度差异”作为拒统的挡箭牌。以“民主多元”为由而不作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迎合绿营主张放任“台独”胡来是短视之举,不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应有之为,最终受害的将是台湾民众。大陆方面也要有耐心,深刻认识岛内民众国家民族认同混乱的根源所在,用诚心和决心做好相关工作,不断增进两岸人民的共同认同。

六是规正航向,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终极目标确定在实现统一大业上。历来形势比人强,台湾当局应当认清中华民族复兴大势,顺势而为。国家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一旦和平统一成为两岸都可以预期的目标,两岸之间爆发战争的引信将被彻底拔除,这才是台海和平的治本之道。

郑剑,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来源:《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345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