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曾经被宣传为共产主义道德和新风尚,今天被一些主流知识精英依据“人类普遍价值”解读为毫无必要的错误认识,甚至被精英们说成是带来十年浩劫的精神因素之一。
笔者试图从近代中国的独特历史条件,去看待这个风尚在中国特定现实条件下的现实根据。笔者以为“毫不利己”的提出,是中国近代为改善和争取自主把握中华民族命运努力过程中,为达到目标必须密集支付成本(包括部分人以生命为代价),为因应在现实中存在的不得已而提出的,而不是主观空想的结果,也不是从共产主义的抽象原则所推导出来的。
在1940年代前后,中国处于历史上最艰难最黑暗的时期,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在日本的疯狂侵略面前受到严峻考验,为了在整体上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处境,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没有先进的军事工业和装备,没有强大的外援和救世主可以指望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要么是因陋就简起而奋斗,要么是任凭宰割和屠戮,没有别的选择。因此如果选择斗争求生存的道路,就必定有一部分人要面临生存风险,因为技术装备方面的欠缺在搏斗中牺牲风险就更大,因此就必须有人要有为了中华民族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心理准备,这才是毛泽东当时写作《老三篇》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现实要求。以事后统计的数字来看,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伤亡350万,而中国普通民众伤亡超过3000万,看来现实留给中国民众的选择只能是:选择在战争中搏斗而死,还是盲目等待被集体屠杀更有意义。
而后来在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条件不好,水旱灾害严重,民众受到另一个层面的生存威胁。现实的选择是要么起而奋斗,因陋就简去改善自然的不利条件,主动支付成本(包括生命代价)借以改善生存条件;要么是听任灾害肆虐,以事后的沉重的生命财产代价去被动支付农业生产条件不佳的成本,现实并没有别的选择。以四川的简阳地区为例,在都江堰工程延伸过龙泉山之前,简阳当地吃菜都要靠从成都调拨,从这里可以想象到当地的民众生活困苦到何种地步。后来当地政府和民众不等不靠,动员起来,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要把都江堰供水工程穿越龙泉山。由于龙泉山地质条件不佳,在打通龙泉山隧道的过程中,有接近200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接近2000人因工伤残。自从这个工程完工之后,简阳地区数百万民众的生活就有了根本改善,人均寿命有了极大的提高,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极大地减少了。少数人的牺牲换取多数人的生存条件的改善,结果是当地“死于非命”的人数大大地减少。
由于国家取得了独立,免除了外患;由于高强度的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由于合作医疗的普及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从整个国家来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为35岁,到毛泽东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差不多上升了一倍。这样的结果,正是以少数人付出生命代价(生命的丧失当然是最彻底的“毫不利己”)为条件的,如果许多类似于龙泉山隧道这样的建设不及时完成,如果对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战斗不能够取得最后胜利,那么中国只能是年复一年地、在大自然面前、在我们的敌人面前支付庞大的无意义的生命代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首先是为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作出的理性选择,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现实条件面前,在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和突破自然的限制面前,只能是在“主动支付少数代价”和“被动支付庞大代价”之中二者择一。(二○○二年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