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热烈探讨马英九日前提出识正书简的主张,亦即日常书写可用简体字,但印刷应该采用正体字。这虽然主要是针对大陆提的,因为台湾民间早就是如此,但仍然引起台独的恐慌,以为马英九又在对付台独。
其实不是。马英九心里要处理的,是内战败北的国民党如何面对北京的心理障碍。
他一贯站在老国民党的历史脉络里,想从各种方面重建国民党面对共产党的平等姿态。对在1949年中国内战中败北的国民党而言,恢复国民党的历史尊严比什么都重要。
恢复国民党历史尊严
现今东南亚仍有许多中山先生时代草创的组织与报刊,他们在欣见中国崛起之余,总是不忘对中山先生与国民党缅怀一番,马英九与他们的心态有雷同之处。
这是什么心态呢?隐然就是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1949年的内战的结果引导开来,改用更长远的历史角度,宣告中华文化复兴是比马克思主义更悠久的历史趋势,也是内生于中华文化的既有定律。
换言之,内战造成的心里创伤,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开展就得到完全纾解,如何在文化上与意识形态上重新取得制高点,是战败一方仍然念兹在兹的事业。
中共对这样的结果要负若干责任。倘若北京能效法美国内战后林肯总统以降的历任做法,将战败的南方看成与北方平等的历史参与者,他们在阵亡将士纪念日共同获得后人追思,既然大家一样对历史负责,则胜负之分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信仰危机,接着是文化热与市场化,一路延伸竟形成中国和平崛起的崭新气氛,并开始重视软实力的经营,终至京奥开幕的高潮,其间为配合对台统战,便采取对国民党的抗日功过重新评价等等,均给予国民党藉机重新主张自己的信心。
马英九自始对于国民党与共产党重逢的姿态与身份非常敏感,早期他借重的是反共,后来谈的是中华民国宪法,两者都将共产党在认识论上置于某种对象的地位,这样战败的一方重建了自己的主体性。
但是,随着两岸关系的化解,这种对抗为主的认识论不敷使用,由于不能再把共产党当成某种法律边缘或政治改造的对象,这时文化论述就显得重要,于是必须站在某种内在的位置,来争取国民党面对共产党的地位。
马英九自就任起就开始以中华民族取代中国人或中国作为叙事的起点,这大大松懈了北京反台独的神经。他进而试图在文化上高屋建瓴,则所谓识正书简就是极其合理的一个切入点。
以中华文化传承者自居
用中华文化与历史的传承者自居来面对大陆,是海外华人重要的一项论述资产,这样他们是中华文化共同继承者,甚至是更好的发扬光大者。如今已经进入海外华人心态的当代台湾人,在全面重建两岸关系的时候诉诸自身中华文化的悠久性,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近台湾退休海军老将刘达材大夸中国海军和平崛起,理由是崛起后中国海军不会四处建立殖民地。他的历史证据,就是郑和,郑和下西洋路线的重建,是台湾已故中研院院士吴京生前最重要的志业。这样的历史传承意识,也就成为老将军面对解放军可以大言不惭下指导棋的依据所在。
在海外中国学界的华人圈中,一直不绝如缕的流行某种没有反共意识的反共观点,主要就是辩称,1949年的内战对中国没有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他们俨然主张所有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行为,都可以从中国历史或文化中找到文化解释。有趣的是,持这样观点的人当中,以港台学者为主力。
这说明,马英九藉用历史与文化传承来面对共产党,是一种情感的理性,足以让台湾人民感觉到自尊,原来自己比大陆人民更有文化与历史的深度。这也许冲击了深受日本殖民文化影响的部分台湾社会阶层。但即使是他们,只要愿意,也可以宣告自己比中国更中国。
在日本、朝鲜与越南等地,有这样愿望的知识分子为数不少。当人们感到自己不能任意脱离儒家或汉字文化圈的时候,反身主张自己的正统性,傲视中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尊法则。
识正书简反映的,就是一种能对中国大陆文化发展指指点点的愿望,透过指指点点,人们重新与内战的胜家交往时,不感觉到自卑。只是对于打赢内战的一方而言,这样的指指点点无关宏旨,与其说是骚扰,不如说是撒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