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继学:有效需求是驶出经济困境的“引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98 次 更新时间:2009-03-03 10:26

进入专题: 扩大内需  

巫继学 (进入专栏)  

提要 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袭来,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改革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扩大内需,提振经济成为中国应对经济危局的重大举措。如何扩大内需?有两条路,一是扩大个人生活消费,二是扩大公共生产消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依据以往经济史的经验,大降价是迅速扩大消费的上好选择,应当鼓励。不过,对于各级高管本文要警告的是,内需切不可强拉,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因为强拉内需惹出的滔天大祸。

关键词 经济危机 扩大内需 有效需求 个人生活消费 公共生产消费 惊险的跳跃

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下走完了全程。对于中国来说,却是自1976年以来最为惊心动魄、充满灾难但也升腾希望的年份。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政策基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是目标,是目的,调结构是措施手段,真正要下功夫做的,是扩内需。目前我们遇到的危机,仍然是生产过剩性危机,但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与计划经济的产品短缺相反,市场经济下一切经济危机的“公约数”表现都是产品过剩。这便凸现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性。

从经济学角度看,扩大内需的路径有二:一是扩大个人生活消费,二是扩大公共生产消费。我在本文想强调指出,创造有效需求,才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才是扩大内需之核心,才体现了救市举措要精“准”!有效需求就是驶出当前经济困境的“引擎”。

一、扩大内需与供求关系、产消关系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面对中国对外出口遭遇严重阻挫,外需大幅下降,那末提振、扩大内需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问题是,内需究竟在整个救市中位居什么位置,内需究竟应当如何做大?明确了内需的地位,也就知道了内需做大的效果,从而也指明了抓内需的路径。

内需是相对于外需而言的。内需也罢,外需也罢,都是需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并加入WTO以来,外贸出口激增,其增长速度之快,贸易量之大,为世界所惊诧。如今,中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并手握大约从外贸顺差中赚回的外汇约2万亿美元。近十几年来,外需的增长远远快于内需,外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世界经济危机一旦袭来,中国非但不能免受冲击,而且在外贸出口方面还会遭遇更大的打击。据新华社最新报道,海关总署2009年1月11日发布数字显示,1月我国进口同比下降43.1%,出口下降17.5%,降幅比上月分别加深21.8点和14.7点。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份外贸进出口额连续第三个月出现下降,且降幅扩大。数据显示,中国1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7.5%;进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43.1%。[1] 中国此前最近的一次出口负增长是在2001年6月。[2] 可见,在外需受阻挫的形势下,抓内需何等之重要。

从理论上讲,说到需求,就等于说到供给,这是供求关系的两个方面。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同样也没有供给,双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并且共损共荣,密不可分。二十年前,我写有一篇名为《供求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文章[3] 专门论述了供给与需求在经济运行与经济关系中的位置,以及供求关系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力。为着当前的讨论问题的需要,兹将其中一些观点转述如下。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经济关系总是被供求关系网抽拉着、制约着、影响着。

在生产资料的配置上,至少有三个方面被其牵动着:首先,生产要素的两大系统——主观要素劳动力与客观要素生产资料,就潜藏着供求关系。就劳动力而言,它同时代表着消费——需求;它是上一个再生产周期消费的产物,又在本再生产中创造出需求,否则它将不会被再生产出来。就生产资料而言,它同时代表着生产——供给;它是上一个再生产周期生产的产物,又在本再生产周期中创造出供给,否则再生产就会中断。其次,在对每类生产要素配置上,也存在着供求关系。劳动力在计划配置上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生产资料纯粹就是从供求关系的道路上走出生产方,进入市场,来到消费方的。它的产量、它的价格都被供求关系紧紧地网罗着。最后,在对具体生产要素进行配比时,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最为常见的就是“替代”效应。更为深刻地还要算对实际生产过程的影响了。上一个再生产周期产品到市场后的境遇,会迫使企业考虑下一步,是增加量,还是减少产量。即所谓定单决定生产,市场需求决定供给。

供求关系最为壮观的影响力在于它对于价格的掌控,以至于有的学派将供求关系视为价格指数。首先,产品价格变化在企业中会引起成本、产值的变化,最终会引起税收、企业利润、个人收入的变化。其次,如果是消费品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个人消费决策和购买,从而使家庭消费状况出现瞬时变化。再次,不同产品价格看上去仿佛是“百物百价”,互不相干,其实是只“连环套”。一类产品供求变化从而价格升降,最终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整个价格体系的调整。

进一步思考你会发现,微观、局部的供求价格变化,无论是自下而上(如某种生产要素的短缺或过剩),还是自上而下(如某项区域经济政策)启动时,都可能比较集中地在经济区内,引起区域性的综合反应。其实,只要仔细探究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现象,都与供求关系相关。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萨缪尔森曾在他闻名于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略带几分夸张地引述过一位无名氏的话说:“你甚至可以使鹦鹉成为一个博学的政治经济学者——它所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这两个名词。”[4]

如果我们从供求关系进一步深追,就会发现,这不过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市场化形式,市场化表现。

那末,讲需求,就是讲购买,讲消费。扩大内需,就是提振购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力。其实,需求也罢,消费也罢,还要区分生活性需求、消费与生产性需求、消费。个人消费需求是对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而生产性消费需求,便是对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去年中央政府出台的四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方案,以及地方政府跟进的巨额投资计划,其实都是投资拉动式内需,都是生产性的内需,是对生产资料的消费。

从消费主体与资金权益角度看,消费通常又分为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个人消费一般是居民生活消费,即劳动力再生产性消费;而公共消费一般则是社会、政府、公共与公众团体的生产性消费,即生产资料再生产性消费。仔细分析,公共消费中也有非生产性消费,即最终归为个人生活消费式的公款个人消费,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私人购物等。

于是,我们便厘清:扩大内需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扩大个人生活消费,一是扩大公共生产消费。

二、个人生活消费与公共生产消费

讲到需求,有一个重要概念必须引起重视,即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人们有支付能力并且愿意购买的需求。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没有购买取向的需求在产品实现中,是无效用的。

经济学界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凯恩斯(Keynes)的经济理论,其实这是一个大误解,它是一个历史发展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讨论商品、货币与劳动力时,不仅运用了供给与需求概念,而且从实现角度看,需求必须是有效的需求,即有支付能力支持的购买能力。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了大量的供给与需求问题,甚至提出了自己的需求理论:第二含意必要劳动时间理论(是指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时,分配给某一部门的社会劳动时间量)。这也足见在马克思看来,供求关系中的需求,必须是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这一观点,与马克思“第二含意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相比,了无新意。

那末,我们应如何扩大需求,即如何创造有效需求呢?我以为可以从上一节我们提出的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路径去实现。

先说第一条道路,扩大个人生活消费。社会生产四环节,消费是目的是终点,但终点同时也是再生产起点,因为个人生活消费同时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扩大居民个人生活消费,事实上就是劳动力在更高的层次上被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劳动者变得更健康、更强壮、更智慧、更有内涵,变得更有工作能力与协作意识。

问题是,没有人不愿意扩大消费。这里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面对同一种消费品比如汽车、洋房,有钱的不消费(已经买得不想再买了),想消费的没有钱(从来都需要就是买不起)。这事实上是贫富差距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穷者更穷富有者更富的表现。要解决这个矛盾,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同时,也要为富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奢侈品,创造更多的花钱项目,让他们感到钱多了可以过得更滋润,更光鲜。

——第二种情况是,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居民普遍地购买力下降,消费水平整体的下滑。这一点在目前美国社会表现得极为突出,房地产市场萎缩,开车的人或时间锐减,外出豪华旅游缩水,甚至下馆子的人次也大为减少,等等。当然,人们更不敢动不动就贷款消费了,现在花将来的钱也得收敛收敛了。中国则是一个有着勤俭节约传统的消费社会,高消费从来都没能形成大气候,寅吃卯粮更只是个别现象,或是“新新人类”一个年龄段的体验行为。那末,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普遍提升居民收入,其重点并不在于富人而在于穷人。短期应急措施是,给每个社会成员发“份子钱”或曰人头钱。不要以为份子钱就是绝对平均主义,就是否定差别,就一定是没有道理。份子钱是每个公民平等获得国家经济福利的权利,是作为社会成员资格与生俱来的,无论是穷是富,无论为官为民,无论地位处境如何,都应当平等获得。现在西方有的国家发了,台湾也要发了,中国有些地区也变相在发。这可能是见效最快刺激内需的应急办法。

——第三种情况是,也许需求下降并不是因为居民收入大幅减少、资本收益明显不佳带来的,而是对未来前景感到不妙,失去信心。目前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普遍有一种看法,次贷危机是异常凶猛,但实体经济并没有人们预感的那样严重。在我国,同样有类似的看法。据报道,新华社前不久派出了东、中、西三路共六支“经济形势基层调研小分队”,分赴全国13个省区市,深入一线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近距离观察国家和各地应对危机举措的实施及其效果。最后得出结论:“金融危机影响日渐显现目前尚未‘伤筋动骨’”。[5] 许多学者也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6],当前这场危机,与其说是经济危机,不如说是信心危机。是不是可以说,是信心危机大于经济危机本身呢?没有办法,被经济不景气的压力窒息着,人们怎么也信心满满不起来。所以,各国政要从美国总统开始到欧洲英德法首脑,个个都对自己的国民进行轮番的信心喊话。就是在去年底在日本召开的中日韩峰会上,三国领导人无不面对麦克风进行消费信心鼓舞喊话。信心喊话是有作用的,特别是各界权威的喊话。然而,必须清醒,喊话也就是喊话,稳定的信心,要靠光辉的前景来稳定。

再说第二条道路,扩大公共生产消费。就是说,通过政府大规模地进行公共投资,直接扩大内需带动生产性消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经济增长的经济基础。马克思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个人在生产当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这种能力,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耗完全一样。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马克思强调,这便是“生产的消费”。[7] 这告诉我们,生产本身辩证地看,同时也是一种消费即生产性消费。那末,面对产能过剩、产品过剩,扩大内需必须包括扩大生产性消费需求之内需。

此时此刻,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192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用“3R”进行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个阶段,政府整顿金融体系,充分恢复货币调节经济的润滑作用;同时,帮助就业,增加消费,刺激生产,实现均衡发展。在新政的第二个阶段,罗斯福政府在经济全面复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涉及各个层面的改革,为建立福利社会和民主政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应当从罗斯福新政借鉴什么?结合扩大内需我以为最主要的是举办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救济和就业机会,以增加国民收入,刺激消费与生产的均衡。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共有1700多万失业大军,全靠州、县两级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维持生计。1933年5月,美国政府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来直接赈济贫民和失业者。第二年又将单纯赈济改为“以工代赈”,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此举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到二战前夕,政府投资的各种工程总计雇佣人数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罗斯福新政是人类在20世纪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反危机案例,而且也应该说它是成功的。后来也有许多国家试图复制这种成功,也都各有各的结局。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府也曾大规模地推行过以工代赈政策,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通过投资公共工程而扩大消费的举措。

美国金融危机从而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接着,加工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依托的企业一片萧条,有的地方企业厂家相继倒闭,大批农民工无奈而伤感地返回农村老家。相关联,中国经济大幅下滑业已成定局。面对如此的不景气,中国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家都知道,危机发生伊始,中国政府迅速应对,除过改变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之外,更是推出可谓气吞山河的“四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计划。温家宝总理还一再强调“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据称,这一计划的实施将每年拉动几个GDP百分点。加之地方政府的跟进投资,其前景可期待美好。应该说,中国政府这一计划在国际范围也是罕见的,是迄今为止最为宏大的创造公共消费需求举措。

这里我必须指出,面对中央政府重大救市举措,地方政府挑灯夜战,拟订着本地的救市计划,而且一个比一个庞大,一个比一个海量。截止2008年11月底,其总投资额已经高达20多万亿。这简直让全世界的领袖们,让全世界的金融经济专家们看傻了眼!这到底是怎么啦?近来,一些经历过“三面红旗”时代的老同志,纷纷大声疾呼:千万不能将此番救市搞成一场新的大跃进!这究竟是地方政府误读曲解了中央举措,还是“大跃进”死去活来,拟或地方利益甚至权力资本介入其中了,恐怕也难说得清。这一非常动向,务必提请高层管理者的严重关注!

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通过需求实现,在消费中商品才会实现其价值,而“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生产的动力”。[8] 我想,正是通过需求实现为消费这种动力,才会驱使我们走出危机,拥抱繁荣。

三、大降价是扩大内需的上好选择

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缓解经济危机,从中央到地方可谓千方百计。在我看来,除过学者们讲过的诸多举措之外,为让内需迅速扩大,而且效果立竿见影,大降价是上好选择!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需求实现是通过买卖达成的。显然,这不仅关乎买方消费者是否大方出手,卖方的责任同样重大,那就是你敢不敢大降价、大甩卖、大出血!虽然买方面对商品犹豫不决,踟躅不前,但如果有足够的折头,有足够的让价,令购买者燃起强烈的购买欲望与冲动,让消费者感到适逢千载难遇的良机,交易成交量自然会上升。大杀价会令商家减少利润,甚至会令某些商家亏本。但事有另说。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袭来,经济衰退在世界迅速漫延开来的敏感时期,人人都在喊刺激需求,“扩大内需”。内需就那么容易扩大吗?稽阅经济史文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每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也就是产出过剩,商品严重积压卖不出去的时候。而面对过剩的商品,有钱的买过了,没钱的买不起。如何办?如果在经济景气已经发生大变化的时期,仍然坚持以前的产品成本,坚持以前的利润要求,那是自己给自己找难受。唯一可取的是,降价销售。降多少?一直降到消费者满意为止。商家当然也会进行博奕,也会与购买者进行价格拉钜战,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他们之所以价格大倒退,是基于“两害权其轻”的原则。市场性质已变,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掌控权已经易手,他们只能屈从。不过,从已往国内外的经济史表明,这种屈从只是暂时的,一定会发生新变化,届时他们还会夺回市场价格掌控权。

有人说,商品有成本摆在那儿,他们不会亏本卖,政府管理部门也不允许他们亏本卖。正好这里有一个案例,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前局长周久耕此前就宣称,“房地产开发商低于成本售楼要被查”。周久耕也并非信口开河,他说建筑产品也有成本,低于成本销售,涉嫌不正当竞争。这里,似乎应当给喜好高消费的周久耕前局长普及一下政治经济学常识:成本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构成成本的要素价格变化而变化。比如,去年一亩地500万今年降到250万,在这块地上盖的楼盘其土地成本是不是要重新估值。房地产开发商如果坚持要用去年的成本制订今年的销售价,购房者会接受吗?周某人其后因自身的奢侈消费问题被停职是另话题,他关于阻止房地产开发商降价卖房的言论却被批得体无完肤。那末同理,其它消费品面对过剩之虞,也要拿成本的说词找不降价的理由吗?说到底,不降价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所谓“货到街头死”,对于绝大多数商品,要想逃出死劫,降价是唯一生路。

马克思说过:“W—G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9] 这一商界几乎人人谂熟的名言,往往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时刻令商家抛于脑后。

在危机到来时大杀价,抛售积压货品,使商品实现从卖家到买家的“惊险的跳跃”,现金流水重归于手,虽然没有正常年景时回钱多,甚至可能大出血损失部分原来的成本,但是没有压货就好,有流水就好。这样,商家便有了新的生产周期的开端。

其实,有效需求本身,就是有效供给的实现,需求的扩大也就是再生产扩大。讲需求实现,不过是从结果上讲供给。换句话说,讲消费,不过是从社会生产的终点讲生产。那末,扩大需求,增加消费,就是在扩大再生产,就是在提振经济。

四、强拉内需导致美金融危机的惨烈教训

扩大需求是对付产品过剩危机的一把利剑,但它却不是万能的“尚方宝剑”。凡事不能超过,不能过度,过了,它可能变在一把双刃剑,玩得不好也可能会伤到自身。我这样说决非故做惊人之语。

事实上,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扩大内需过了头或者强拉内需酿成金融海啸的恶例!令我沮丧的是,人们为什么面对如此明白、如此简单的事实视而不见?

次贷,就是美国遭遇房地产低迷时,经由华尔街的金融专家、投行里手,一手打造出来的罪孽。这个罪孽有多深重,经由它推波助澜从而愈演愈烈,最终以金融海啸而令世人心惊肉跳。接下来,给世界造成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带出的一个比一个大的惨烈后果,世人正在痛苦地经历着,人人心中都有一本血泪账。在美国社会,贫富两极差距的存在是醒目的现实,它并没有因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全球首个财富共同体,而将全民带进共富的天堂。为了拉升日益衰退的房地产业,销售商盯上了怀有“居者有其屋”梦想但却没有足够金钱的美国穷人。钱不够没有关系,金融专家们设计了巧妙的方案,降低标准让次级信用的穷人在银行贷到款,圆了他们的住房梦。危险就这样被埋下了,这是日后金融危机的原始“祸心”。这究竟是成真美梦,还是一枕黄粱?金融专家心知肚明,于是与投行里手一起,设计了更诱人的金融衍生产品,将本来还不上钱的坏账、赖账包装、再包装成金光灿灿的投资理财的“金产品”。通过这类次贷,美国房地产业被强行拉台起来,房市内需被猛烈地刺激出来。所谓“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但次贷冤冤相报来得太快太突然,这使人们想到一个恰当的词:“现实报”。在整个拉升房地产内需的过程中,美国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都是拉升内需政策的制订者,他的著名手法就是,将美元储蓄利率一降再降,直逼零利率。

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到,内需一旦拉得过了限,便会酿成事端,从而发展成大祸害。几乎人人都在拿美国的次贷说事,并没有人看到强拉内需造成次贷危机的第一个环节。此时此刻,我更想提醒中国政府的各级高管,强位内需是千万要不得的。

内需岂能霸王硬上弓式地强拉?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轨迹,当年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就一再强调,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也是客观规律。顺应规律,引导、强化、提升、制造需求(包括内需),是可行的,人为地拉动,甚至强行拉升需求,我对其持怀疑态度。稽阅中外经济史,似乎并没有人为拉动内需而令经济持续走强的例证,反倒是记录着一大堆因为人为强拉经济而带来恶果的教训,在中国这种事例可说是令人记忆犹新。

强拉内需,第一个后果可能就是资金短缺。对于个人家庭来说,强拉内需意味着埋下过度消费的危机。如果是现在花将来的钱,那经济预期将对家庭是一个考验。对于社会来说,强拉内需将会带来严重的资金压力。中国政府现在出台4亿元的拉动内需方案,各地跟进的投资数额高达20万亿金额,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不用多说,资金缺口已经摆在了各地政府的大门前!各地都在想辙,但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强拉内需,第二个后果可能就是经济比例失调、结构失衡。我不怀疑,我们已经储备了许多大型项目,是业经论证过的。但是,在总体上,出手要快的许多项目,有没有经过长期考察与可行性研究,是个问题。如此快速地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拉动,势必令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利益集团之间,业已磨合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当然,比例的均衡最终肯定会实现,但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代价的过程。均衡打破之后,最终将带来经济利益上冲突,这将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强拉内需,第三个后果可能会出现项目烂尾,出现一大堆烂账。大炼钢铁的烂摊子、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惨状,或许我们只能从旧照片看到、从历史文献中读到,但1990年代的房地产热留下的烂尾楼群,至今在珠三角,在北海,在海南,还看得到。如果各级政府加起来的那令世人大吃一惊的20万亿投资拉动果真实施,如果将拉动内需推向单纯的GDP工程和政绩工程,我想几乎没有悬念,烂尾、烂账断然会出现!尽管谁也不愿看到这种情形。至于会不会重蹈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之覆辙,则要看烂尾有多大,烂账有多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8 年版。

4. [美]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

[1] 《1月我国进口同比下降43.1% 出口下降17.5%》,2009年2月11日,新华网。

[2] 《我国外贸单月出口可能出现7年来首次负增长》,《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06日。

[3] 巫继学、朱玲《供求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6期,第37-38页。

[4] [美]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页。

[5] 新华社经济调研组《金融危机尚未伤筋动骨》,2008年12月14日新华网。

[6] 参见2008年12月13日《中国经营报》相关报道。

[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3页。

[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3-95页。

[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24页。

进入 巫继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扩大内需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16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