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协同创新管理的高标准定位与审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44 次 更新时间:2009-02-10 15:47

进入专题: 协同创新   高标准定位   审计  

陈光 (进入专栏)  

1 技术创新的高标准定位与审计

1.1 技术创新与审计

审计(audit)原本是一种财务活动,是指企业外的独立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和财务报表系统进行审查和评价,是对会计报表和财务行为的一种校正活动。事实上,除了财务审计之外,国外还较早出现了生产审计、管理审计、业绩审计和社会审计等。技术创新审计属于管理审计(management audit)范畴。齐萨(Vittorio Chiesa, 1996)等人比较完整地提出过技术创新审计(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的概念。是指“在创新度量基础上,通过自身和第三方利用审计工具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鉴定和评估,找出创新现状与理想状况间的差距,确定问题的所在和须改进的环节,从而为提高创新水准和管理水准提供必要资讯”的过程[1]。技术创新审计的物件是技术创新过程、业绩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过程,其实质是一种评价和鉴定。

理论界已有几种有关技术创新的审计模型。巴格曼(Burgelman1988)提出基于创新能力的审计模型,该模型包括对五个方面能力的审计,即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分配;对竞争对手的创新战略和产业发展的了解;对技术环境的了解;组织和文化氛围;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等[2]。齐萨(Vittorio Chiesa, 1996)等人提出了基于创新过程的审计模型,该模型将创新过程分为核心过程和支援系统,核心过程包括概念产生、技术获得、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支援系统包括资源供给、领导和辅助工具[3] (如图1-1所示)。齐萨等人非常重要的思想是,不仅要关注企业的业绩,更要审计它的过程。我国学者陈劲和加拿大学者理查•史密斯(Richard Smith,1997)将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与齐萨模型结合,提出基于过程和业绩的C-S模型[4]。官建成(2000)等提出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方法[5]。

1.2 技术创新的高标准定位

上述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意义,也是我们研究类似问题的思维起点。创新审计要能够操作,必须要有一个基准。这就是高标准定位(benchmarking)。高标准定位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运用于西方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到1995年,美国绝大多数公司都开展了不同类型的高标准定位活动,且相当数量的公司表示将来要继续加强这一活动的开展[6]。

高标准定位的基本含义是,以行业中领先的、最有竞争力、最有威望的企业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基准企业进行量化比较和评价,分析基准企业达到优秀水准的原因,诊断本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选取持续改进的最优策略。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企业进行比较和评价呢?克里斯多夫•迈耶(Christopher Meyer,1995)提出主要有六个相互依赖的因素,即领导和管理,战略协调,过程,组织与人,动态评估和文化[7]。伯纳德•伯普(Bernard Bobe,1998)在对英国、法国和德国企业技术创新进行高标准定位研究时,总结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七个因素,即企业战略、CEO作用、组织因素、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企业环境[8]。库伯(Robert. G. Cooper,1995 )等人则指出企业的创新绩效依赖于过程、组织、战略、文化和资源这五个因素[9]。这些研究均从要素分析的角度,对高标准定位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对于不同部门和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过程,以及协同过程对创新绩效带来的影响反映不够。基于本文的协同管理思想,我们尝试提出技术创新协同管理的一个审计模型。

2 技术创新协同管理的审计模型

如图1-2所示,技术创新协同管理的审计模型,在吸收理论界已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两个思想,一是创新的动态性和过程性,作为核心过程(要素)的技术资讯、市场讯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作为辅助过程(要素)的战略、组织、资源、文化等,均被看作是创新系统的投入,创新过程的产出则是企业的绩效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二是创新的协同性和演化性。协同性体现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联系,演化性体现为创新系统的学习、累积过程以及在学习、积累过程中通过协同管理最终形成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的系统演变过程。

从要素构成的角度看,本模型把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标准定位和审计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核心要素部分和支撑要素部分。核心要素有两个:技术和市场。从资讯沟通的过程分析,主要是技术资讯的获取和市场讯息的获取,它们对创新过程的发生必不可少的;从部门运作的实际表现,主要是R&D部门和行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加上制造部门在内共同构成技术创新过程的载体;从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考察,主要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它们构成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分类。模型中的支撑要素主要有战略、组织、资源、文化等。以下就各要素审计中高标准定位要点进行论述。

• 市场讯息获取

最主要的市场讯息是用户对产品的需求资讯,用户在创新资讯源中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产品创新,用户能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资讯。用户对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构思和产品试销阶段。在创新构思阶段,让用户参与创新,确认用户在创新中的源头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创新型企业的共同特征;在产品试销阶段,用户是产品创新是否成功的最终检验者,得到用户的认可和确认,是创新者无须选择的目的。因此,审计市场讯息获取的关键点在于强调用户对创新过程的参与程度和效果。

• 技术资讯获取

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研发速度加快的现代条件下,企业必须利用所有的技术源,无论是内部技术还是外部技术。制定有效的技术发展策略是审计技术资讯获取的重点。这个策略应该包括:对现在和未来技术的系统检测;对竞争对手技术能力的评估;对自身技术组合能力以及技术与企业相关要素比配能力的评价。

•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快速变化的市场,迫使企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感受到产品创新的压力。许多创新型企业在产品开发中采用“多代方法”,即生产第一代产品时,就开发第二代产品、计画组织第三代产品。对产品创新的审计内容包括:专案管理制度;产品开发计画;品质控制方法等。就工艺创新来说,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创新型企业大都出现了工艺创新软体化、资讯化和网路化的特点。这是因为资讯技术所具有的编程能力、交互能力、网路资讯传递能力能使工艺创新获得重大突破。因此,关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审计的高标准定位的关键是基于未来市场变化的产品创新、基于资讯技术的工艺创新以及二者的关系。

• 技术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包括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整体竞争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必须与企业整体战略要求协同一致,必须与企业价值取向相容不悖。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力求明确、重点突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审计技术战略高标准定位的关键是研究行业内企业在形成协同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经验。

• 组织要素

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可以具体化为直线职能制、产品事业部制、技术学科制(专业)、专案组负责制、矩阵制(专业和项目的结合)和其他等六种形式。在企业创新实践中,以项目为依托的团队合作方式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近年来被人们高度重视。与传统技术管理的方式不同,技术创新己经不再仅仅是R&D部门的职能,现代技术创新涉及企业的R&D、行销、生产制造、财务和人力资源等各个部门。技术创新组织要素审计高标准定位的关键在于基于创新基础上的部门协同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 资源条件

给予技术创新充足的资源是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的具体体现,也是技术创新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金、管理工具。技术创新资源条件审计高标准定位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是否凸显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是否形成了有利于知识产生、流动、共用和利用的机制;是否有合理的研究开发预算;是否应用了有助于创新的系统和工具。在本章“技术与组织”中提出的O-T Map就是诊断企业技术与组织协同程度的管理工具。此处研究的审计与高标准定位也是有助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管理工具。

• 文化因素

有学者甚至认为能够把领导和管理,战略协调,过程,组织与人,动态评估等等因素融和在一起的恰恰是文化[7]。创新成功的企业,一定具备成功的文化。就企业文化类型来说,创新型文化与创新活动之间相关性最大。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文化因素审计高标准定位的关键是看企业有无创新型文化培育的规划和实施步骤。文化可以培养,但难以学习,对企业文化的高标准定位,不是要审计企业形成和基准企业完全相同的文化,而是要具备基准企业的文化促进创新的结果。

总结上述审计内容,可以将协同创新审计模型分解如下:

7.3.3 审计工具的应用

为了实现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协同管理的审计,需要进一步将上一节协同创新审计模型分解的9类19项细分为可以操作的审计工具。该工具的特点有二,一是注重过程审计,只有少数专案涉及产出和绩效;二是注重要素的联系与互动。两个特点的出现是与协同管理审计相适应的,也是有别于学术界相关类似工作的创新之处。

审计的实质是通过量化手段来反映和评估企业的薄弱环节,为了使企业能够应用,本文设计了一个技术创新协同管理审计打分卡,如表7-4所示,审计打分卡根据高标准定位法,对19个审计项规定取值范围为[0,10],其中再划分出四个标段,表示该指标从差到最好的过渡,每个标段都用具体的数值或特征描述表示出来,审计企业可以逐项与相关特征对照,即可确定本企业在每一项目上所在的位置。执行审计的企业可以迅速诊断出自己在技术创新协同管理的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等。该工具制定过程中,曾与有关专家、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讨论和修改。打分卡确定之后,又在四川省部分企业试用(见图7-6),审计工作得到满意的结果。

将上述审计打分表(卡)用于一个企业(四川省某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公司)进行β测试(所谓β测试是指实际应用到企业中,检验审计工具的有效性),结果如图1-3所示,横坐标表示分值的大小,纵坐标表示不同的审计项目,10分为高标准(行业中企业最佳表现)。这样,我们对一个企业技术创新协同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表现就可以一目了然。在这项检验审计中,分值大于7的环节(市场监测、专案管理制度、战略制定实施、跨部门团队、组织机构、设备水准和系统与工具)是该企业优势所在或做得较好的地方,而分值小于4的环节(技术吸收、新工艺实施、其他部门参与创新的程度)是该企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经过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该结论被认为是符合企业实际的。

4 结论

本文在吸收学术界相关成果基础上,首次提出针对技术创新协同管理的高标准定位和审计模型,并将此审计模型应用于企业之中,使得协同创新的评价管理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审计打分表”的实际应用,说明技术创新协同管理的高标准定位和审计模型是一个有一定实用价值并可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的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 Vittorio Chiesa, Paul Coughlan and Chris A. Voss. 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 In: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6(13): 105-136

[2] R. A. Burgelman, T. J. Kosnik, and M. vanden Poel. Toward an Capabilities Audit Framework.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1988: 31-44

[3] 陈劲,耿雪松,理查•史密斯,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与中加比较[J]. 北京:科研管理,1997(6):21-28

[4] 马宁,官建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内容及审计基准[J]. 北京:中国软科学2000(5):80-85

[5] 李金明,戴昌钧. 标杆瞄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6] 克里斯多夫着,梁淑玲译,创新增长――硅谷的启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7] Bernard Bobe. Benchmarking Innovation Practices of European Firms[J]. A. Research Report for the I. P. T. S., 1998.

[8] Robert. G. Coop and Elko J Kleinchmidt. Benchmarking Firms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Practices[J].EMR,1995 Fall.

进入 陈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协同创新   高标准定位   审计  

本文责编:xingwei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74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