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公共政策视野中的中小企业集群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87 次 更新时间:2009-02-10 14:41

进入专题: 中小企业   企业集群   公共政策  

陈光 (进入专栏)  

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具有强烈的地域依附性和产业关联性。中小企业集群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理所当然地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和讨论。进一步发掘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公共政策含义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分类

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是指由众多中小企业,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建立起来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组织群体。中小企业集群按照其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划分为卫星式结构和网状式结构。卫星式企业群是指一大批中小企业以一个或多个大企业为中心,成为大企业的卫星式企业,按照大企业的需要,为其加工生产某一产品或零部件、提供原材料与资料或提供其它服务。网状式企业群则是指,在没有大企业作为龙头的情况下,由精于经营之道的中小企业牵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来获得经济效益的模式。

从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分析,其集群发展包括资源禀赋型、产业关联型、共享设施型、知识富集型和外力驱使型等五种模式。

1.1资源禀赋型

资源禀赋型是指以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为基本原因形成中小企业集群模式。马歇尔是较早注意到资源禀赋产生中小企业群这一经济现象的学者。通过对当时英国原生态的工业区Yorkshire和Lancashire中中小企业群的考察研究,马歇尔认为,企业群的形成是由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造成的:当地消费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刺激出当地的生产者。譬如,从事采煤业的中小企业往往集中在煤矿丰富的地区,而在一个大型铝厂的周围往往集中一大批中小型企业从事铝矿的开采。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交通通讯相当落后,企业围绕其主要的原材料、燃料产地,供应商们围绕其最大的消费者,上游产业紧临着下游产业无疑是一种最节约交易成本的模式。资源禀赋型集群最典型代表是意大利的陶瓷业。在意大利的33万家企业中,就业人口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2%。萨索洛是意大利的陶瓷制造中心,这里中小企业集群拥有199家公司,雇用人数达22,000人,总的营业额达到7万亿里拉,产量的48%供出口。在199家公司中,几乎所有都是私营公司,其中多数都是家庭拥有的公司。由于生产厂家和设备厂家的集中,萨索洛周围又出现了不少为瓷砖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司,如模具和包装材料的生产厂家和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彼此分工协作,经营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业。

1.2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前向与后向联系所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其产业关联如图1所示:

供应商包括原材料供应者和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供应者。最终用户可以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指向的区域内特定市场上的消费群,也可以是一个采购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大型企业。前者如许多世界级风景区围绕旅游市场而形成的中小企业群,后者如大型汽车制造商附近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群。不同的企业其前向或后向联系的强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以生产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的中小企前向联系较为明显,而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特别是一些高技术产业的前向联系并不明显,这些中小企业只将其产品的很少部分销往当地市场。对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后向联系十分突出。因为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搜寻适宜的供应商,只能囿于相对狭小的地方范围内。

1.3设施共享型

设施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地区特有的公共基础设施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区位的最低成本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运输费用、用房租金和公共事业费等),在随后为争夺有限资源而展开的厂商竞争中,原有的种种区位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此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是企业集体迁移,就像近年来我国广东佛山一带的建筑陶瓷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上涨纷纷向西部迁移;二是仍然有许多企业在原集群地经营,此时,集聚的优势不再与低成本相关,而是得益于集群组织中形成的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

1.4知识富集型

知识富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而形成的智密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潜力的新型企业集群。美国硅谷的信息业中小企业群是其典型代表。智密型的中小企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技术企业。知识富集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有着不同于传统企业集群的许多特点。一是企业及其产品的知识含量高;二是企业集群受创新集群的影响;三是企业成长受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发展轨道的制约;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共存。信息化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是集群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

1.5外力驱使型

外力驱使型是指在外生条件驱使下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外生条件多种多样,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也形态各异。(1)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中小企业群。典型例子就是九十年代克罗地亚造船业中小企业群的形成。(2)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中小企业群。香港金融企业群就是国际跨国公司投资营运的结果。(3)国家政策导向和行政部属所形成的中小企业群。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就属于这一类型。

2.企业集群现象的理论解释

对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马歇尔、熊彼特和埃得加•胡佛等曾试图用“空间聚集体”概念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现象。他们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聚集,根源于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共同作用。单个企业本身厂房设备的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引起厂商成本曲线下移。当某一行业的众多企业集中在一地生产时,规模经济不仅存在于单个企业本身,而且存在于某一行业中,这便产生了外部经济。外部经济亦称行业经济 ( Industry Economies ),指的是整个行业扩大带来的厂商成本曲线下移。

在马歇尔“外部经济”思想影响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Nelson)分别指出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基本的制度形式之间,还存在着第三种组织活动的基本形式,即“组织间协调”或“中间性体制”,也就是一些组织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形成集群以获得外部经济的好处,这样的市场已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而是另外一种含义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大企业抗衡,但可以结成“中间性体制”,既能获得外部经济效果,又能获得集体竞争优势,以整体力量与大企业竞争。根据威廉姆森的中间性体制组织理论的论证,我们知道在纯市场组织和纯层级组织之间,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中间性组织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就是典型的中间性组织。从经济学的角度作进一步的剖析,就会发现:一方面,单纯利用层级组织会带来因协调成本过高而产生的规模不经济。另一方面,如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大,在很多情况下会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中间性组织则是在对上述两者进行比较后,来决定自身组织结构特征的。至此,我们可以给企业集群作如下定义:所谓企业集群,就是企业克服市场失效和内部组织失灵的一种中间性的制度安排。换言之,企业集群就是一群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具有稳定灵活的双重属性,借助这一特殊的组织结构,企业可以通过信任和承诺的主要形式来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而不需要以合同的形式来加以约束。正因如此,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可以获得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

3.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公共政策含义

2.1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政策空间

市场和企业都是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形式,市场失效区的存在,使组织的作用不可避免;

组织的绩效随组织规模扩大和管理成本的提高而呈递减趋势。市场和企业的作用互补而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市场和企业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个市场和企业双方施加作用最弱的地带,在这里市场趋于失效,组织成本最高。这个地带,便产生了介于正式组织和市场体制之间的“中间性体制”。在中间地带,中小企业仍有利可图却无力施控,这恰是公共政策调控所及的范围。

公共政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体性。单个企业的决策不在公共政策的主要调控范围之内,公共政策的调控对象是由众多组织联系而成的集合体以及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公共政策虽然不是集体决策的结果,但却对集体行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二是规则性。公共政策具有规则和导引的作用,通过规则使各个组织的行为协调起来,政策导引的作用最终应反映和满足组织群体的利益和偏好。三是非市场性。公共政策调控的范围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能企及的领地,只有通过非市场的集体行动来决定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在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中间地带,公共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引导企业集群向有利于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和促进地区繁荣的方向发展。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出发,单个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也往往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确保企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致,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不可削弱。其二,营造企业集群良好的交易信誉环境。中小企业集群的联盟基础往往不是具有法定效力的合同,而是在长久交往中形成的相互信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本质上是信用交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信用交易有其脆弱的一面。这就需要公共部门以政策的方式扶正抑邪,维系正常交易秩序。其三,填补产业发展政策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政策空间。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并不是直接的操作着,而是集群秩序和环境的维护者。当集群发展出现不可能由单个企业甚至不可能由企业集群的力量解决的问题时,政府的作用便凸现出来。通过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使企业集群的发展有序进行。

3.2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占60%和40%左右,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但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处在粗放发展阶段,据最近国务院发展中心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所所作的“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资金困难、产销率、设备利用率低、技术水平低、经营环境不理想、与外部联系薄弱、信用秩序不理想、偏重于价格竞争、离退休和下岗人员增加等八大难题。从总体上讲,我国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网络薄弱、交易成本很高,中小企业战略联盟能力和集群发展能力还很低,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开发区中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小企业集群。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集群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作用,把推动中小企业群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产业组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取向,探索集群规律,促进集群发展:

3.2.1中小企业要明确自己在工业体系中的定位,坚决摈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思路。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基础上,将企业活动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层面。当一个中小企业渴望更好的发展环境时,自己也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当一个中小企业追求长久的利益回报时,不可以忽略企业对产业系统的贡献。现代企业家应将“产业群”和“供应链”思想内化为主动的企业行为。

3.2.2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自愿基础上,引导企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政府可以对中小企业群的形成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应该尊重市场的选择性规律、尊重集群的内生性规律。我们有过许多“有心栽花”、“无心插柳”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现有的各种开发区,有一些开发区尊重市场规律和集群规律,考虑了开发区周围的各种资源禀赋及其原有的基础,发展势头良好;但也有一些开发区没有尊重这种规律,片面依赖政府的号召力与政策的作用,一轰而上,有始无终。政府耗巨资建造的配套基础设施,也难以起到“筑巢引凤”的目的。所以,政府应着力于巩固现有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群集区,顺势引导,而不是从头做起。

3.2.3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以后,可以发挥整体大于部份之和的作用。但是,由于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并不一定需要契约来维持,而是要通过企业主之间的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调。这样一来,在面临外部市场剧烈竞争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极易发生内部过度竞争而出现竞相偷工减料、伪劣产品泛滥的局面,最终不仅损害业主的利益,也会使中小企业集群所在地区形象受损。这种情况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群中时有发生,十分值得关注。“信用交易”是建立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更是这样。

3.2.4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依赖技术和知识的供给,所以我国高技术中小企业群应靠近大学或研究机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与大学的交往密切程度受到双方之间地理距离的强烈影响。公司与大学的相互距离越远,双方相互作用的强度越小。

3.2.5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促进一些欠发达地区或边远地区的发展,所以,我国开发中西部也可以借鉴这一思路,通过国家的一些优惠措施,比如低息贷款、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以群体的方式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 ] 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5.

[3] 保罗•A•蕯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 经济学(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Dodgson M, Rothwell R编,陈劲等译. 创新聚集――产业创新手册[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鞠晓峰,张帅.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及其启示[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1,(6):93-97.

进入 陈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小企业   企业集群   公共政策  

本文责编:xingwei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73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