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宁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突出了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对立方面,在经济理论上突出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腐朽性的分析,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在组织策略上突出了集中制、纪律精神和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这些特点,适应了时代革命潮流的需要,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历史性成就,但也表现出了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避免的某种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列宁主义;历史性成就;某种局限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特别是当世界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后,在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内部,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自居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两个,一是列宁主义,一是考茨基主义。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与考茨基在战争与革命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此前两人在许多问题上是有共同之处的,并且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历史已经表明,列宁主义由于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因而取得了远比考茨基主义为大的成果,只是对此不要做绝对化、僵化的理解,更不要把列宁主义视为完美无缺、万古不变、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那么,列宁主义理论有哪些主要特点,今天又可做如何评说呢?
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上看,列宁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尤其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对立方面。马克思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已肯定了“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⑴列宁则进一步认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或特征。”(2)P407在马克思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中,人们不难发现他对黑格尔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情有独钟,而在列宁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中则闪耀着对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光辉。恩格斯在论及事物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曾谈到过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列宁则进一步肯定“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⑵P408列宁甚至干脆断定:“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⑵P408象列宁这样在哲学上提高“斗争”这一范畴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人们在列宁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列宁对“斗争”的偏好;在工人阶级的政治活动家中,列宁的“斗争性”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与此相联系的是,列宁在事实上强调了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提出要求“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圆满的‘定义’中去。”⑶P453列宁总是在全面中看到重点,提出了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具体特点,把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提到首位并加以强调”的原则⑷。列宁也总是以革命家的眼光观察事物,盯住事物的前进方面,他对保守主义、折衷主义和机会主义抱有强烈的不满和排斥心理。很明显,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在社会历史变革时期是极为重要的。这正是列宁主义的方法论高于考茨基主义的方法论之所在。但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用这种方法论时,不应忽视事物的稳定的方面,陷入绝对理想主义。列宁及后来的列宁主义者在承袭恩格斯所强调的运动的绝对性时,常常是用“运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事实来“证明”的。而这种证明,尚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并容易导致对事物的静止方面的忽视。因为静止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静止同运动相比,在绝对性上毫不逊色。大科学家兼思想家爱因斯坦就从物理学的角度否认了所谓绝对运动,因为没有实验依据。⑸同样,“对立面的斗争”既是无条件的,也是有条件的,哪里存在不具有一定条件的“斗争”呢?而“对立面的统一”也应该说既是有条件的,也是无条件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对立双方不都是具有某种统一性的吗?哪里有不存在统一性的对立双方呢?可见,列宁的论述还不够完备。
从经济理论上看,列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重大的社会现象进行经济分析,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十九世纪末在同民粹派的斗争中,列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资料,甚至在流放的途中和流放期间,也不放过可以得到某些经济数据的任何机会,终于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批判了民粹派企图阻止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观主义空想,指明了俄国工人阶级在即将到来的俄国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在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金融资本的扩张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并发生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情况下,列宁到几个国家的大图书馆中去搜集各种经济资料,终于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连同列宁在此前后所发表的几篇论文一起,阐明了资本主义正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已经到来。列宁在经济分析中,概括了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即垄断占了统治地位,金融资本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资本输出显得突出了,出现了经济垄断的国际同盟,而此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将世界各国领土瓜分完毕。列宁认为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已处于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表现出了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从而成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从“未来变革”的视角出发,致力于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激化情况,进一步揭示出劳动与资本的矛盾的发展,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的发展以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的发展。这同第二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考茨基等的力求缩小矛盾的经济分析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现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列宁当初所做经济分析时揭示的那些特点,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也部分地证实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所做的判断。但应指出的是,列宁的经济分析也显示出了某些片面性。例如对于阻止技术进步倾向的判断,就过头了。诚然列宁也指出了会出现技术快速发展的局面,但认为从总体上,技术停滞的现象是相当严重的,而这与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实际有些不符。列宁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输出的作用的判断,也有些偏颇,即只看到了它们的消极方面,而忽视了它们的某种积极方面。由此,列宁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估计便显得有些不足,判定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垂死,显得过早了。与此同时,列宁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已消除商品经济的传统观念出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做了些不当的预测。他在十月革命前断定“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⑹,这是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和余粮收集制的基础性原因。后来,列宁在总结苏维埃政权经济工作的教训时承认:“我们原先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⑶P571列宁虽然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错误,但他把这一政策只是想象成短短的几年中的事。后来,斯大林领导的前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坚持计划经济而拒斥市场经济,是与从马克思到列宁的计划经济理论直接相关的。
从社会主义理论上看,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更为具体的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途径。而做为一个比马克思、恩格斯的斗争经验丰富得多的革命家,列宁在实践中有许多新的创造,而其特点就是它的更加强烈的革命性。难怪人们在读列宁的书时,觉得它们同考茨基、普列哈诺夫的书相比,具有鲜明的战斗气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不在于对未来社会主义图景的描绘,而在于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即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在二十世纪初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和已经到来时,列宁十分强调阶级斗争的意义,这就抓住了一切社会问题的要害,并为革命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他要求人们在观察任何社会问题时,都不能离开阶级观点,善于提出“对谁有利?”的问题。他曾告诫说:“当人们还不会从任何一种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和诺言中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时,他们无论是过去或将来总是在政治上作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⑺列宁善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尚未高度重视的农民问题、民族问题也都纳入到统一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视角中来 ,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和无产阶级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问题。列宁进而提出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批判了客观主义、折衷主义和调和主义,这不但对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共产党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不过,如果联系到后来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的经验教训,应该说,列宁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还很不完备。列宁常常夸大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和阶级属性上的对立,常常只讲“要么无产阶级,要么资产阶级”这种两极现象,并把一些社会现象简单地说成是阶级斗争。例如在1905年他就把文艺或出版物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十月革命后,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伸出来的”,而“不相信有永恒的道德”,还把学校说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他还曾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过分理想化了,把无产阶级成员或无产阶级政党成员的思想毛病,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影响的结果,甚至把“急躁性”这种任何阶级成员都会产生的思想心理缺欠,也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后来的列宁主义者夸大阶级斗争,习惯于贴阶级标签的做法,是同列宁的这种片面性直接相关的。在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临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和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斗争显得迫近的历史条件下,列宁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给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列宁指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并不完全依靠暴力,它包含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斗争,它包含着流血的、不流血的斗争,但暴力却是主要的、基本的斗争,没有了暴力,也就谈不上专政。要敢于在需要用暴力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时使用暴力,要看到它做为新生事物“助产婆”的伟大历史作用,它之扫清人们多年陈旧观念和积习的作用。但是列宁有时夸大了暴力革命的范围和意义,认为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甚至在把民主说成是“国家形式”后,又把民主说成是“专政”,说成是对人们使用暴力。这就造成了列宁有时在同一著作中,在对民主问题的阐述上出现了悖论:时而称“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因而,“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就是民主的消亡。”⑻P241时而称“民主意味着平等,┅┅把平等正确地理解为消灭阶级”。因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完全的、真正没有任何禁止的民主才有可能。”⑻P256`P247在这一悖论中,列宁显然偏向于前者。列宁之过分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而忽视政治上的民主,同三十年代斯大林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镇压异己,和六十年代毛泽东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压制社会主义民主和违背社会主义法制,排斥与己意见不同的人,是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上的联系的。
从组织策略问题上看,与马克思、恩格斯之主要从事理论著述有所不同而主要从事实践活动的革命家的列宁,对组织策略问题,给了前人所从未有过的重视,并有许多创建。既然认为阶级斗争已到大决战的时刻,列宁强调必须有一个能进入战斗状态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个党同已习惯于阶级斗争和平发展时期搞合法斗争的第二国际的那些党有所不同,即它必须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中性。难怪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同马尔托夫争论的消息传到第二国际的一些领导人那里之后,连卢森堡这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对列宁强调的集中制表示不满。历史表明,在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和革命的转折时期,如果没有严格的、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力量,去向敌对阶级做斗争并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共产党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正是第三国际的各个党都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的原因所在。当然,正象在政治上常常忽视了民主一样,在组织上列宁也常常忽视了民主。在1904年的《进一步,退两步》中,列宁论到党的组织原则时讲的还只是无产阶级的“集中制”,只是到了1905年,布尔什维克才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提法,这样,在1906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占多数的孟什维克所主张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正式被两派所接受。到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前夕,当列宁为了同第二国际的那些党划清界限,而建议将布尔什维克改名为 “共产党”时,又认为:“民主这个词用在共产党身上,┅┅在科学上不正确。”⑻P64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党内长期缺乏民主生活,出现了长达几十年的苏共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中共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的理论上的原因之一。列宁力主建立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政党,是为了完成向阶级敌人进行战斗并取得胜利的历史使命,列宁就不能不注意研究斗争策略问题,而在各种策略及其转换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原则上的坚定性和激进性。列宁对自己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坚信不移,无论发生什么变化,他都力求使自己的理想准则,尽快、尽早地实现。他既然总以革命家的目光观察社会现实,在别人视为风平浪静之处,他却能以看到即将到来的狂风巨澜,他站在社会现实的前进方面,力促其迅速发展、壮大。列宁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在在1917年10月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关于是否举行武装起义的争论,就表明列宁在条件具备时所表现出的原则上的坚定性、大胆和革命精神。列宁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经常表现出对爬行主义、保守主义、和平主义和胆小鬼的憎恶来,经常使用“毫不妥协”、“绝不留情”、“坚持到底”等语言,并在行动上同资产阶级反动派和机会主义者做“无情的斗争”。而历史表明,如果没有象列宁那样的大无畏精神,没有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时机,力排众议,把原则性坚持到底的品格,就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就会在策略上犯错误,甚至导致无产阶级事业的失败。当然,列宁在理想主义的重压下,在策略上有时脱离实际,陷入急躁冒进的境地。在1905年革命中,在成功地抵制了沙皇政府所搞的布里根杜马后,又在1906年不适当地抵制了沙皇政府搞的维特杜马,结果遭到失败。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以为会爆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在1918年的德国革命和1919年的匈牙利革命相继失败后,仍然设想推进世界革命,实现“国际专政”,认为进军华沙会促使波兰革命爆发,出现了1920年兵败华沙城下的结局。诚然,列宁在1920年撰写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批评了过激主义和冒险主义,并就1906年抵制维特杜马的举动做了自我批评,还肯定了在这个具体问题上孟什维克的正确性。列宁在1921年还一反1905年对孟什维克的所谓“尾巴主义”的批评和对布尔什维克的所谓“革命主义”的赞扬,而声称“目前┅┅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法。”⑶P574此前,他还在“革命主义”的前面加上了“小资产阶级”的修饰词,予以摒弃。列宁又多次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是需要让步、妥协的,并举了布列斯特和约中曾割让乌克兰给德国的例子加以说明。但总的来说,列宁在策略上(在这里,它同战略、路线、政策可通用)是以激进著称的,并常常抑制了现实主义精神。它深深影响了各国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以致左倾错误成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顽症。
由上可见,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项伟大的历史成果,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重要遗产,值得认真领悟、学习、吸纳和研究。对于它所不可避免具有的某种历史局限性,则要加以科学地分析和辩证地扬弃。这样,列宁主义这一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巨大作用的思潮,就会在新的时代中得到更大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1
⑵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⑶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⑷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93
⑸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17
⑹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12
⑺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46
⑻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eninist Theories
SUN Feng-wu
(Hulunbeier College of the CPC,Inner-Mongolia,Zhalantun 162650,China)
Abstract:On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Leninism stressed the opposites in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dialectics.On economic theories ,it stressed the analyses on the decayed nature of modern capitalism.On socialist theories , it stre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On organizing tactics,it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ntrate system,discipline spirit and revolutionary practice.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adapted and promoted the revolutionary trend of the times,and have made spectacular historical achievements.However,they have bared certain historical limitations.Like any other scientific theory,thes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re unavoidable
Key word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certain historical limitations.
(载<探索>200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