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完备、自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遵循系统谋划、分类推进、有机整合的建设策略,有意识地将建设进程精细划分为话语结构分析、话语类型建设与话语体系合成三个环节是合理选择。话语结构分析对应于系统谋划阶段,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来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逻辑结构和框架结构,进而在整体把握话语体系的基础上确立话语建设的维度与方式。话语类型建设对应于分类推进阶段,依据功能主旨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话语区分为政治制度话语、理论学术话语、宣传教育话语、政策法规话语四种类型来推进精细化建设,其中政治制度话语侧重讲政治,理论学术话语侧重讲逻辑,宣传教育话语侧重讲情感,政策法规话语侧重讲规则。话语体系合成对应于有机整合阶段,通过消除话语失衡、话语隔绝、话语冲突、话语错配等各类不良现象,将四种各有侧重的话语类型贯通成为相互配合、彼此支撑的话语系统,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维需求。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话语策略 话语结构 话语类型 话语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政治性、创新性、学理性、实践性都极强的政策议题,自出台之日起其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定位的持续跃升与功能定位的不断拓展,理论界、宣传界、实务界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趋向日渐明显。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十年来的话语体系建设进程,尽管已经形成了丰硕的话语成果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而言在科学化、精细化、体系化方面尚存巨大的进步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也更为明确的要求。构建科学、完备、自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遵循系统谋划、分类推进、有机整合的建设策略,核心在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构建方式从混沌化向精细化转型。相较于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划分为话语结构化、话语类型化与话语体系化三个环节不失为更现实且更合理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在系统分析科学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结构的基础上,先以类型化的方式推进话语内容建设,再以体系化的方式完成话语结构整合。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建设策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之所以备受重视,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其内在特性所决定的。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强的政治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党和国家因应“两个大局”时代背景的战略性选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推进话语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性的内在要求,不构建一套科学完备自主的话语体系难以保证新时代民族工作政治方向的坚持和政治功能的发挥。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强的创新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推进话语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性的内在要求,不构建一套科学完备自主的话语体系就难以摆脱被西方民族国家话语所左右和被过时民族理论话语所羁绊的问题。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强的学理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升华,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理论提炼。推进话语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性的内在要求,不构建一套科学完备自主的话语体系就难以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其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支撑性意识形态,也是新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主导性工作方针,它关涉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以及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全方位工作的实践推进。推进话语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性的内在要求,不构建一套科学完备自主的话语体系难以满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领域的综合性需要。
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上述特性在给予话语体系建设以巨大动力的同时,也给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性伴随着严肃性,要求在话语体系建设中注重政治导向的引领,坚决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坚决维护增进共同性的民族工作改进方向,坚决维护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牢牢守住民族领域的意识形态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性伴随着开拓性,要求在话语体系建设中注重创新内涵的挖掘,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精髓彰显出来,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彰显出来,要把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中“改进调整”的导向彰显出来,准确呈现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政策、实践上的开拓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性伴随着复杂性,要求在话语体系建设中注重逻辑论据的支撑,需要以多学科的力量构建对内有感召力、对外有说服力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框架,需要从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形成逻辑来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清晰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性伴随着操作性,要求在话语体系建设中注重实践需求的满足,服务于以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为中心的新时代民族理论体系建设,服务于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为中心的新时代民族政策体系建设,服务于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叙事结构为中心的自主学术理论体系建设,服务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思想建设、国民凝聚等多方面的实践功能。概而言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紧迫性与挑战性并存的工作,不可能以松散零碎的方式完成话语支撑,而必须以系统科学的策略推进话语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策略的制定一方面要结合话语对象的自身特性,另一方面要遵循话语建设的一般规律。我们需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在综合平衡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话语建设策略。毋庸讳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极为丰硕,但话语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当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大量成果不加分析处理一股脑塞入所谓的话语体系之中时,话语混沌化的态势几乎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就是话语边界不清、话语结构不明、话语指向不定、话语功能不彰。以上分析充分显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须一个科学且明确的话语建设策略,其核心在于破除当前话语建设的混沌化局面。要切实推动话语建设模式从混沌化向精细化转型,就必须对话语体系建设进行全流程精细化处理:精准分析,精细建设,精心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整体谋划但难以整体推进,因为其内涵丰富且维度多元,一步到位直接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体系化可能会陷入混沌状态导致欲速则不达。依据精细化建设思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可以划分为前期系统谋划、中期类型推进、后期有机整合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与之对应可以在话语建设策略上设计为话语结构化、话语类型化、话语体系化三个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话语结构化对应于话语体系建设前期的系统谋划阶段,其中心任务在于进行话语结构分析。所谓话语结构分析是指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来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内部架构的过程,主要包括明晰话语主题、明晰话语边界、明晰话语结构、明晰话语逻辑、明确话语维度等相关工作内容。话语结构化在整个话语体系建设中起到破题的作用,以结构化的方式来破解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的混沌化局面。话语结构化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通过分析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逻辑结构和框架结构,进而在整体把握话语体系的基础上确立话语建设的程序与维度。
第二个环节话语类型化对应于话语体系建设中期的分类推进阶段,其中心任务在于进行话语类型建设。所谓话语类型建设是指依据特定标准对研究主题进行类型划分并按照既定类型来精细设计话语内容的过程,主要包括话语标准选定、话语类型划定、话语内容建设等相关工作内容。话语类型化在整个话语体系建设中起到解题的作用,以精细化的方式来破解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的混沌化局面。话语类型化是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它以话语结构化为框架基础,同时又是话语体系化的内容来源,在整个话语体系建设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角色。
第三个环节话语体系化对应于话语体系建设后期的有机整合阶段,其中心任务在于进行话语体系合成。所谓话语体系合成是指将分类建设而成的不同类型话语成果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逻辑自洽、功能相依的话语体系的过程,主要包括内容整合、逻辑整合、功能整合等相关工作内容。话语体系化在整个话语体系建设中起到结题的作用,以系统化的方式来破解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的混沌化局面。话语体系化是话语体系建设的终结环节,话语结构化的设计蓝图和话语类型化的建设成果在此融为一体,它标志着话语体系建设的初步完成。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类型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十年来,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和经验。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一直被视作一个笼统概念或宽泛领域,其内在维度、外在边界、逻辑架构、功能指向等问题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厘清,这种混沌模糊的状态显然不利于科学、完备、自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从混沌化模糊化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型,话语结构化、话语类型化、话语体系化三步走的建设策略极具针对性,其中话语类型化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可以说,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设中一个较为突出、也较为致命的问题就是缺乏话语类型化意识,这不仅导致话语体系建设处于混沌状态,也导致话语体系使用处于混乱状态,因为混混沌沌地建设只可能导向模模糊糊地使用。
话语类型化是依据话语结构分析结果,先选择特定标准将整体话语划分成若干话语类型,再根据不同话语类型的内涵和特质进行精细化的话语内容建设。话语类型化是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内涵外延的钥匙,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逻辑框架的枢纽,是洞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功能定位的指针。就操作层面而言,话语类型化与话语结构化两个环节不可分割,某种意义上话语类型划分依据的就是话语结构分析的结果。话语类型是话语结构的外在形式,是话语结构分析的客观结果。本文通过对前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成果的整体把握,以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结构分析,依据话语功能与话语主旨两个维度相结合的标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话语划分成政治制度话语、理论学术话语、宣传教育话语、政策法规话语四种类型。
(一)四种话语类型的划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种话语类型是政治制度话语。政治制度话语集中表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目标、政治内涵、政治逻辑、政治意义、制度背景、制度关联、制度支撑等内容。政治制度话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原初表现形式,它通常以国家政治决议、政治宣言、政治文本的形式出现,经由党和国家民族工作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党和国家机关政治文件等方式产生。政治制度话语在四种话语类型中居于核心话语的强势地位,是其他话语类型的依据和来源。自2014年中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以此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话语就持续处于扩充演进的过程之中。对于政治制度话语而言,需要对不断累积的话语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以最新精神作为统一表述,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前后矛盾、表述不一、内容冲突。不能因为是政治制度话语,就否认其存在演进完善的空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专有表述形成为例,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这一专有表述才正式形成,并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标志性话语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二种话语类型是理论学术话语。理论学术话语集中表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涵、理论逻辑、理论框架、学理依据、学理支撑、学理阐释等内容。理论学术话语在内容来源上主要是理论界的各种学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等是其主要呈现形式,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是相关内容的主力贡献者。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的理论学术研究已经摆脱了单一传统民族问题研究的范式和框架,呈现出多学科共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话语体系的态势。一方面,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全方位参与理论学术话语建设,其中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起到了支柱性作用,文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参与度也在稳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自然科学学科成果也有意无意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学术话语的组成部分。例如,建筑学、生物学、大数据等学科就做出了贡献,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学术话语的内容空间,乃至思维模式。理论学术话语在整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中意义重大,肩负如内容阐释、逻辑论证、学理支撑等多重功能。但当前不少理论类研究重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制度话语的阐发性论述,轻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刻的逻辑论证和学理支撑。这样一方面造成了与政治制度话语、宣传教育话语之间的功能重复,另一方面也没能全面发挥理论学术话语的应有价值。理论学术话语在四种话语类型中累积速度最快、内容最为庞杂,如何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并有效推进体系化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三种话语类型是宣传教育话语。宣传教育话语集中表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素材和教育材料,它是以契合宣传教育需要的方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制度话语、理论学术话语、政策法规话语进行再组织和再呈现。从最简洁易懂的“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宣传标语到极丰富厚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都可以视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话语的内容。宣传教育话语有其独特功能,某种意义上这种话语类型不需要单独创造知识或内容,而是对政治制度话语、理论学术话语、政策法规话语进行转化性传播。也就是说,宣传教育话语重心在于话语转换和话语传播,而不在于话语创造和话语生产。如果将宣传教育话语细分为宣传话语与教育话语的话,那么宣传话语在内容上以政治制度话语和政策法规话语为主要依托,以理论学术话语为辅;教育话语在内容上则可能以理论学术话语为主要依托,以政治制度话语和政策法规话语为辅。出于宣传教育目的或效果考量,对于一些简明的内容,宣传教育话语可以直接从其他话语类型中借用;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内容,则必须经过转化转换,乃至提炼提升的方式予以呈现。目前的一个问题是宣传教育话语很多时候只是对其他三类话语的简单重复和摘录,缺乏根据传播需要进行有形、有感、有效转化的过程,极大影响了宣传教育的效果。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要切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一套有形有感有效的宣传教育话语是基础所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四种话语类型是政策法规话语。政策法规话语集中表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国家法律、政府规章、地方法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等内容。政策法规话语实质上是作为国家意志的政治制度话语在法律层面或实践层面的体现,肩负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提供法律保障、政策依据、实践指导的功能。政策法规话语的规范性、指导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它通常以政治制度话语作为依据和基础,有时也会对理论学术话语有所参考。政策法规话语一旦制定,不仅会对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也会对理论学术话语和宣传教育话语产生方向性影响。2024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十周年,客观而言,十年来相关工作的重心在于政治理念的确立、学术研究的深入、宣传教育的开展、基层实践的探索,而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则较为慎重,乃至有所迟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论述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某种意义上,这段论述直指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的关键环节,重点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机制和制度机制建设,而此中的关键就在于构建一套完备系统的政策法规话语。而在此之前的2023年12月2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在《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中明确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表明“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政策指向有望在短期内转变为现实,这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法规话语建设的标志性事件。
(二)四种话语类型的比较
上文对四种话语类型的划分逻辑与各自意涵进行了简要阐述,可以大致看出四种话语类型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差异。从关联性上来说,四种话语类型都是直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一主题展开论述,在内容上相互印证,在表述上相互转换,在逻辑上相互加强,在功能上相互支撑。一方面,不同话语类型在内容上存在通用或转换的关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例,这句话本质上是政治制度话语,同样可以作为宣传教育话语和政策法规话语来使用,还可以作为理论学术话语来进行理论建构和学理阐释。另一方面,不同话语类型之间存在反哺和共生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描述中华民族内在结构的学术概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境中这一概念又频繁被用作政治制度话语,这就是理论学术话语支撑政治制度话语的范例。在某种意义上通过政治制度话语的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学术话语意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展开论述,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关系的形象性表达就成为了宣传教育话语的素材,同时多元与一体之间关系的规定性表达就成为了政策法规话语的内容。
从差异性上来说,四种话语类型在内容上相互之间各有侧重,在功能上相互之间不可替代。除话语内容与话语功能外,四种话语类型在话语本质、话语方式、话语角色、话语特性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可以从这六个方面分别简要论述如下(见表1)。
就话语内容比较而言,政治制度话语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目标与制度意涵来展开;理论学术话语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框架与学理支撑来展开;宣传教育话语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素材和教学文本来展开;政策法规话语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表述和法规体系来展开。就话语功能比较而言,政治制度话语在整个话语体系中侧重于设置议程、引领方向;理论学术话语在整个话语体系中侧重于建构逻辑、提供论据;宣传教育话语在整个话语体系中侧重于增进理解、形成认同;政策法规话语在整个话语体系中侧重于指导实践、规范落实。笼统而言,政治制度话语倾向于提出论点,理论学术话语集中于论证论点,宣传教育话语侧重于传播论点,政策法规话语致力于贯彻论点。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总结,实际上,四类话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内容上、特点上的重叠与交叉,互嵌互构。
就话语本质比较而言,政治制度话语主要讲政治,以大义服人,重心在于目标和方向;理论学术话语主要讲逻辑,以道理服人,重心在于论证和支撑;宣传教育话语主要讲情感,以真情服人,重心在于沟通和说服;政策法规话语主要讲规则,以规范服人,重心在于方法和路径。
就话语方式比较而言,政治制度话语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宣告,用庄严的方式让大众知晓;理论学术话语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分析,用深刻的方式让大众理解;宣传教育话语的表述方式主要传播,用生动的方式让大众接受;政策法规话语的表述方式主要是规定,用规范的方式让大众遵循。
就话语角色比较而言,政治制度话语在整个话语体系中承担着本源性角色,它是其他话语类型的依据和来源;理论学术话语在整个话语体系中承担着支撑性角色,它为其他话语类型提供逻辑思路与素材支撑;宣传教育话语在整个话语体系中承担着沟通性角色,它将其他话语类型转化为易理解易沟通的信息进行传播;政策法规话语在整个话语体系中承担着操作性角色,它为其他话语类型提供规则规范和实践指引。
就话语特性比较而言,政治制度话语的主要特征是政治性,对于严肃性要求较高;理论学术话语的主要特征是学理性,对于逻辑性要求较高;宣传教育话语的主要特征是感召性,对于通俗性要求较高;政策法规话语的主要特征是规范性,对于明确性要求较高。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整体谋划与系统推进,然而这一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完成话语结构分析的前提下至少还必须经历话语类型化与话语体系化两个阶段。话语类型化是指根据功能或目标将话语细分成不同类型进行内容建设,话语体系化是指不同类型话语整合成一套相互支撑、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跳过类型化过程直接进入体系化阶段,容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混沌模糊;停留在类型化阶段而不向体系化阶段演进,又容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破碎零乱。
话语体系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通过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达成话语体系建成的结果。经由上文所描述的话语类型化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话语划分成为若干子类型,不仅实质性推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内容建设,而且可以清晰呈现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如话语失衡、话语隔绝、话语冲突、话语错配等。在这个意义上,所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化,就是将不同话语类型进行科学有机整合,避免结构上失衡、类型间隔绝、内容上冲突、场景上错配等不良状态的出现,构建一个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方位需要的整体性话语系统。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中若干不良状态
其一,话语失衡。话语失衡描述的是话语体系建设中结构上的发展失衡问题,具体是指不同话语类型在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上差距巨大从而导致整个话语体系失去了结构上的基本平衡。在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内容主旨和功能指向的差异,在不同话语类型之间并不需要追求绝对的平衡和平均;而且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阶段,还可能根据现实需要特意去凸显某些话语类型,推动其迅速发展壮大。但是如果话语类型之间长期失衡或明显失衡,则可能影响到话语体系功能的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中这方面目前典型的表现是——具有本源性地位的政治制度话语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他几种话语相对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例如,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学术话语中大量内容侧重于对政治制度话语进行内容阐释而不是提供学理支撑;宣传教育话语很多时候直接借用政治制度话语却没有进行传播性转换;政策法规话语建设相对迟滞而影响政治制度话语的贯彻落实效能。一方面,这似乎是一种必然现象,因为政治制度话语是整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源头和基础;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因为不同话语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指向和应用场景。这种不同话语类型之间发展失衡的状态短期看似负面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势必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形成掣肘之势。如何在政治制度话语的基础上发展出功能指向明确的理论学术话语、宣传教育话语和政策法规话语,使得不同话语类型之间逐步达至结构均衡的状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二,话语隔绝。话语隔绝描述的是话语体系建设中类型间的贯通不畅问题,具体是指不同话语类型在内容上、在形式上、在逻辑上、在结构上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沟通,彼此脱节导致不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不同话语类型之间有效贯通、无缝衔接是话语体系建设初步完成的基本标志,与之相对,不同话语类型之间互不参照、自说自话则正是话语隔绝的典型表现。话语隔绝的出现有其客观性,因为不同话语类型有其特定功能指向与应用场域,因此不同话语类型的构建者和使用者可能对其他话语关注或理解不够,从而出现不同话语类型之间出现断裂或脱钩的现象。例如,中央国家机关更侧重于政治制度话语,学术界侧重于理论学术话语,宣传界侧重于宣传教育话语,基层民族事务工作者更关注政策法规话语。这种话语本位主义还可能导致“话语排斥”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感觉自己关注的话语类型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另一方面因自己的立场,轻视其他话语类型的价值和功用。例如,基层民族工作实务者可能会偏向于强调政策法规话语的意义,认为政治制度话语太过宏观,理论学术话语太过深奥难以理解,宣传教育话语太过空泛。
其三,话语冲突。话语冲突描述的是话语体系建设中内容上的相互抵触问题,具体是指不同话语类型之间或同一话语类型内部存在表述不一致,乃至表述相互冲突的情形。话语冲突可能出现在同一话语类型内部,但更可能出现在不同话语类型之间。同一话语类型内部出现话语冲突,固然有相关话语内容直接抵触的情况,如理论学术话语可能因学科背景、研究方法、支撑材料、观念立场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导致学术观点和研究结论的明显对立;但更多的类似情况的发生与时间线演进有关,例如,政治制度话语会根据时代或现实需要进行调整完善,导致现有表述与之前表述存在显著差异,一些传统表述可能因不合时宜而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于宣传教育话语、政策法规话语、理论学术话语而言,此类话语内容上随着时间演进出现的冲突与调整都时有发生。而不同话语类型之间的话语冲突,一方面是因为上文指出的不同话语类型相互之间不熟悉、不畅通、不认可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在不同话语类型进行内容转换过程中出现“话语错译”所造成的。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加强改进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为例,在理论学术研究中可能被部分人片面错译为“不能研究差异性、不能研究单一民族”,在宣传教育实践中可能被部分人片面错译为“只要共同性不要差异性”,在政策法规领域可能被部分人片面错译为“要以政策法规手段消解各民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种话语错译客观上造成了政治制度话语与其他三种话语类型出现导向上的冲突和理解上的偏差。相比较而言,话语冲突的情形在理论学术话语领域和宣传教育领域最容易出现,因为这两个领域自我发挥阐释的空间较大。话语冲突,尤其是政治制度话语、宣传教育话语、政策法规话语领域出现话语冲突极易引发思想混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中需要着力防范的不良状态。
其四,话语错配。话语错配描述的是话语体系建设或应用中出现话语类型与话语场景不相匹配的状态。话语的运用必须考虑到话语场景和话语对象,当话语类型与话语场景不相匹配的时候就出现了话语错配。话语错配轻则影响到话语的运用效果,重则导致出现理解错误和话语冲突。例如,在应该使用宣传教育话语进行普及宣传的时候,以宏观的政治制度话语替代导致无法细化,以深奥的理论学术话语替代导致无法理解,以生硬的政策法规话语替代导致无法接受;在应该使用理论学术话语进行阐释论证的时候,以政治制度话语替代导致循环论证,以宣传教育话语替代导致逻辑不清,以政策法规话语替代导致支撑不足;在应该使用政策法规话语来指导民族事务工作时,使用政治制度话语太过宏观,使用理论学术话语导致不接地气,使用宣传教育话语难以推动工作。在应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种类型话语时,都应该对四种话语类型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理解,根据目标对象、功能指向来选择恰当类型话语。话语错配的一种极端情况是话语替代,由于话语使用者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如主观上排斥其他话语类型,或客观上对其他话语类型不熟悉,因此任何时候都以一种话语来应对,不会根据场景来选择或切换话语,试图一套话语打天下。除了因为使用者自身原因外,话语内容本身也会导致话语错配的发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话语重叠,即各种话语类型在内容或形式上太过类似太过重复,功能指向不明导致出现应用场景的错配。
(二)铸牢中华民族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
如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过程比作一项建筑工程,那么系统谋划阶段就是制图,分类推进阶段就是备料,有机整合阶段就是施工。如何通过有机整合阶段实质性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干话语类型整合成为一个话语体系?通过有针对性地消除上文所述结构失衡、类型隔绝、内容冲突、场景错配等不良话语状态,进而有意识地达成结构均衡、类型贯通、内容协调、功能明确的理想话语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初步完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
首先,要话语均衡、结构合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要确保各种话语类型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因为不同话语类型各自对应着特定的内涵、承担着特定的功能,任何一种话语类型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都可能带来话语内涵的未被覆盖和话语功能的不被满足。每种话语类型是否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判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水平的结构均衡标准。
其次,要话语贯通、类型衔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要确保各种话语类型之间保持贯通衔接,话语体系天然要求其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印证,如果每种话语类型都是各自为战,不仅难以达成话语类型的自身功能,更难以发挥话语体系的整体功效。不同话语类型之间是否能够保持贯通衔接,是判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水平的类型贯通标准。
再次,要话语协调、内容互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要确保话语类型内部和话语类型之间在内容上协调一致,尽可能不出现相互抵触相互冲突的局面。话语类型内部和话语类型之间在内容上出现抵触对于话语体系建设而言是致命的,在形式上影响到话语体系的实用性,在实质上影响到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整体话语体系在内容上是否能够融洽协调,这是判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水平的内容协调标准。
最后,要话语明确、功能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要确保各种话语类型在功能上有明确指向,在何种场合、就何种目的、对何种对象、使用何种话语类型都有明确共识。话语类型的形成与划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因为有内涵的分野和功能的差异。不同话语类型在内容上应各有侧重而不是简单重复,在功能上应指向明确而不是随意混用。各种话语类型能否满足专业性功能,这是判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水平的功能明确标准。
四、结 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一个宏大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紧迫的政治使命。置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来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事关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也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息息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创新性、学理性和实践性,无论是出于理论认识的需要还是实践推进的需要,构建一套话语体系都是势在必行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考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评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与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在思维上要摆脱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简单化心理,遵循系统谋划、分类推进、有机整合的推进步骤;在策略上要从模糊化混沌化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型,走一条从精细化分类构建到系统化整合成型的建设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构建科学、完备、自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科学、完备、自主”这三个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不仅具有方向引领作用,同时具有方法启迪意义。
其一,构建科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需要注重方法的精细化。话语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内容的言之有据、逻辑的严密有序、结构的完整合理,而笼统、混沌、模糊的话语构建方式显然不可能达成这个目标,这就要求在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方法的科学性。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特征,这种方法的科学性突出表现为对精细化的要求,进而言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方式亟须从混沌化向精细化转型。提出系统谋划、分类推进、有机整合的建设策略,划分话语结构分析、话语类型建设、话语体系合成的建设环节,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构方法精细化的集中体现。
其二,构建完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需要发挥学科的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注重从话语体系角度开展研究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步的一大标志,标志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性、交叉性、实践性的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构亟待多学科共同推进,这一方面是由研究议题显著的交叉学科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话语体系完备性的内在要求。鉴于学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需要找准各门学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议题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发挥好各自特长优势共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挖掘不同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上的协同性,为话语体系的完备性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科和学理基础。
其三,构建自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需要践行“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毫无疑问就是“两个结合”的集中体现。整体审视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相关成果可以发现,在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上成果较为丰硕、成效较为突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内在结构作为基本分析框架,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共识性话语支柱。与之对照,在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还有巨大进步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要构建自主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对“两个结合”的充分运用。从补短板的意义而言,当下尤其要注重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寻求话语建设的突破口。
原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24年第6期,注释和参考文献删去。引用请务必以期刊发表版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