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小骏 郝咏 李拉:关于提振香港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57 次 更新时间:2024-08-04 10:34

进入专题: 香港问题  

阎小骏 (进入专栏)   郝咏   李拉  

 

如何全面、有效提振“兴”的动能,实现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我们认为,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香港宜主动激发智力、资金、管理三方面优势,以整合性、全局性、前瞻性、普惠性为原则,以战略性支柱产业经济带和创新型未来产业经济带建设为抓手,以稳固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灵活的金融体系,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保障,积极构建国际金融、国际算力、中间试验、技术交易及创业服务五大产业集群,以有效激发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石的新的发展动能。这一战略布局旨在平衡短期与长期财政收入,确保香港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实现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全面、有效提振“兴”的动能,实现香港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环顾全球,当前的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新的科技方兴未艾、国际间竞合关系日益复杂。伴随全球范围内资源与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传统发展动能逐渐难以为继,各国各地区都在积极提高发展质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突破点。将有为政府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在新质生产力基石上实现发展能级跃迁,同样是香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能级 (energy level),是由量子物理学而来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科学领域,发展能级指某一经济体对区域整体所具有的影响力、领导力及辐射范围。发展能级跃迁,不能单凭经济体量的成长,必须依靠发展动能优化、生产力属性革新、新兴产业集群壮大与经济辐射能力扩增。实现这些目标,均需要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新质动能是新质生产力提供的战略性、新结构、新类型、高质量、高效率、融合性、可持续的发展动能。相较于传统生产动能,新质动能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非线性增长动力。新质动能将带来生产效率的爆发式增长,即能级跃迁。在 21 世纪的今天,人类正站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以来又一轮生产力革命转折点上。基于创新科技、高精尖技术和高端制造的新质生产力将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能、改变社会生态、重塑人类生活。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积累;它通常要经历一个长期而缓慢的孵化期,才能突然产生指数式、爆发式、跃迁式增长。因此,提振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石的新发展动能需要优质、稳定的政策、法治与宏观经济环境。依靠资本短视的逐利动机和市场的自我调节的传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无法为新质动能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

非传统产业划分。新质生产力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协同,其发展将促使产业间界限模糊化,从而带来更多跨界合作和创新机会。跨越传统产业门类的发展创造新的供需网络和生产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并引导资源配置趋于高效合理。这些变化,必然催生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对经济协同、政府管治和社会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非集中式生产结构。新质动能具有鲜明的空间特征。新质生产力改变了传统的集中式、工厂式生产,形成更为分散与灵活的生产结构,形成跨境乃至跨国、跨大洲的世界范围内生产协作。随着数字经济、物联网、大数据的蓬勃发展,劳动者与管理者均可以实现更高水平智能化,进行全流程灵活布局、精细管理和协同合作,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随着生产活动的分散化和灵活化,以及对物理空间依赖的降低,政府吸引和留住产业更加需要提供适宜的软环境,包括稳定的政策预期、开放的经济体系、国际化的人才储备、完善的配套建设、法治环境及智力支持体系等。

非枯竭型生产模式。新质动能是可持续的发展动能。一方面,不同于传统以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黑色产业”,新质动能强调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注重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等措施,以降低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新质动能并非在发展和环保中寻求简单的权衡,而是通过发展以保护环境,并在改善环境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这包括开发环保产品和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等措施。

综扩而言,新质动能具有两方面的核心特征。首先,新质动能是产生于创新,以创新促进创新的“元”生产力。通过关键技术突破,新质动能将通过产业链接和融合,将创新传导到整个相关产业群,从而进一步促成多领域、高层次创新的“链式反应”。这意味着新质动能具有强大的自我扩散力和影响力,能够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升级和转型,实现持续的能级跃迁。

其次,由于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政府治理、社会进步、国际竞合紧密相关,其不仅具有经济性,更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关乎香港一城一地的自我革新与自我发展,更关乎未来相当一段历史时期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安全、发展与繁荣。香港一城的新质动能构建,来自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资源禀赋,也将在更高层次上服务祖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智力、资金和管理,是新质动能的三大基础。智力是新质动能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方面。人才培养是新质动能的源头活水和底层保障。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成果转化是创新的最终归宿和根本动力。资金是新质动能的催化剂,扮演着资源配置、风险分担、导向激励等多重角色。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资金流通体系有利于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精准催化、正确导向和不竭动力。管理是新质动能的保障,是将创新成果最终落地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管理有利于为创新动能发展过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新质生产力高精尖、高效率、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对企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公共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促使智力和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新质动能的持续发展。

香港激发新质动能,在智力、资金和管理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智力资源方面,香港具有世界一流的高校、研究机构及人才储备。其本地培养、内地延揽和海外引进的世界一流产业人才,都是未来数十年香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推动者和建设者。在资金方面,香港既是我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又是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相联通,资金雄厚、制度健全、金融体系灵活、各项基础设施完备,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者和企业。管理方面,香港作为世界重要的总部经济中心,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适应新质动能的发展特点和香港独特的地域优势,香港的产业政策应着重如下四个原则。

整合性。由于新质动能跨越不同领域、融合不同产业,促进新质动能的产业政策必须具有整合性。从主体上看,整合性的产业政策要求协调考虑不同的政策部门,要将科技、教育、金融、环境、法律等紧密相连的各个方面,都统筹纳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建设过程中。从对象上看,整合性的产业政策要求有意识地促进产业间的互鉴、交流和融通,主动推进和积极鼓励产业升级、跨产业合作和新产业的成长,从而形成联系、互补、协调、高效的产业集群。

全局性。新质动能自身发展的时空特点,要求产业政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全局性。时间上,由于新质动能“厚积薄发”、“指数增长”的特点,只有能够提供长效、稳定的产业政策才能切实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只有稳定的预期才能促进市场主体敢于投入、勇于开拓、乐于创新。空间上,产业政策的全局性体现为全渠道吸纳产业资源、全流程促进协调融通、全方位服务国家所需。全渠道吸纳产业资源,就是要坚持对祖国内地和国际社会的开放,吸纳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资源。全流程促进协调融通,就是要总体布局、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发展蓝图。全方位服务国家所需,就是要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以全局视野谋一域发展。因此,产业政策在规划中应有宏观格局、长效机制、国际视野、家国情怀。

前瞻性。在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大潮中,依赖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个体竞争动力和市场自发调节产生的孤立式、无计划的产业迭代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着意布局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应着重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兴科技和产业,提前布局新兴市场与技术,并为市场主体提供适时的政策支持。此外,前瞻性政策还应强调科学决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民意调研、市场研究和专家意见,更精确地把握需求和机遇,并根据产业发展的变化灵活调整和完善措施。

普惠性。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生产力到智力、资金、管理密集型的新质生产力,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但是,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人民,新质动能带来的发展必须惠及社会整体。这不仅包括经济资源的分配公平,更包括社会文化、公共服务、政府管治、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系统优化。真正使发展的红利为每一位市民所分享。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整合、全局、前瞻、普惠的四原则,我们提出香港发展新质动能的总思路,即整合升级支柱产业,孵化培育未来产业。一方面,整合升级支柱产业,就是要发挥香港已有的金融、服务、贸易、物流产业优势,加速产业间的融合与升级,为多元新兴产业提供稳固基础,并维持香港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孵化培育未来产业,就是要有前瞻性地选择战略性创新产业,营造良好、稳定的政策环境,制定长期规划、持之以恒进行投入,推动香港经济与社会的效率转型、协调转型、绿色转型、开放转型和共享转型。

一、从土地财政向新质动能的转型

香港特区政府长期以来将土地财政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一模式在过去几十年内支撑了香港政府财政的稳定增长,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土地市场需求端的波动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不再稳定,影响政府财政的稳健发展。此外,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经济结构逐渐单一化,限制了其他产业在港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和创新产业的发展。土地财政拉高地价的同时,也通过人工、厂房等因素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香港亟需开发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财政稳定提供动能。

香港特区政府有必要考虑财政政策的转型计划。将土地财政转型为创新产业财政将带来多方面的益处。首先,它有助于经济多元化,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降低房价波动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其次,依托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的税收来源,特区政府可以获得更稳定和可预测的财政收入。此外,投资于创新产业能够提升香港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并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围绕财政政策转型的宏观目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需采纳一套综合措施,建立五大产业集群和三大保障体系。在巩固其作为国际金融产业集群的地位的同时,特区政府应致力于在香港发展国际算力产业集群、中试中心产业集群、技术交易产业集群及创业服务产业集群,加强对科研和创业的基础保障。此外,鉴于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特区政府有必要深入考虑对不同阶段企业的长期帮扶政策,提供稳固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灵活的金融体系,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具体而言,财政转型应分为两个阶段,在短期内,香港特区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稳定以金融、服务和物流运输为核心的现有支柱产业,以上述三大产业为核心,整合资源建立战略性支柱产业经济带,为五大产业集群和三大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财政支撑。中长期目标则应聚焦于引导资本和企业投入创新型未来产业经济带的建设,逐步实现两大经济带的融合,构建以香港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未来关键新兴行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这一战略布局旨在保障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巩固香港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财政政策的这种转型将有助于香港适应全球经济新常态,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透过这一转型,香港不仅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经济挑战,亦能保持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同时在新兴产业领域展现更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二、转型中的两个经济带

新质动能的建设需要特区政府把握节奏,发挥优势,在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上做出有针对性地规划。短期侧重于整合升级支柱产业,而中长期目标则是孵化培育未来产业。这要求香港着力建设两个重要经济带。我们认为,稳定以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服务及其它工商业支援服务为核心的四大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引导资本和企业投入创新型未来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传统支柱产业与未来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提振香港发展新动能、推动“由治到兴”进程的可行路径。

巩固战略性支柱产业,可以保障特区公共财政稳健运行,亦将巩固香港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助于香港适应全球经济新常态,从容应对全球经济变局,保持国际竞争力。发展创新型未来产业,可在全球经济日益依赖于技术进步的今天,通过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能量,开辟香港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在全球经济新图景中保有领先地位。

(一)战略性支柱产业经济带

作为香港经济和对外影响力的核心支柱,金融服务产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对香港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波动和不确定性,香港特区政府需加强金融监管,确保市场的公正和透明。此外,香港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加强与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的国际合作,以扩大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加强与内地资本市场的连接和互动,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战略,香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内地高净值客户群体,同时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为各地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专业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发展为全球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中心。

作为香港对外展示的名片,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促进旅游消费,还能够增强香港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这需要特区政府在旅游规划、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方面采取创新策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游客期望。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香港的服务业将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作为国际物流枢纽,香港的物流运输业对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而言都至关重要。特区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提升港口作业效率,提高运输处理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为智能物流系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与国内和国际物流商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加强对外合作也可以拓展香港物流业的国际网络,以适应全球电商的兴起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专业服务及其它工商业支援服务在香港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提升香港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特区政府应当致力于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这不仅涉及到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也包括对服务流程和客户体验的持续优化。同时,特区政府和业界应聚焦于创新和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领域,尤其是专业培训和创业服务产业,以此作为提升香港服务业国际地位的战略举措。这要求对现有服务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开发那些能够为顾客提供独特价值的高端服务产品。

通过上述措施,香港特区政府能有效地稳定并发展其核心支柱产业,保持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创新型未来产业经济带

要推动香港的财政政策从土地财政向创新产业财政转型,不仅需要保持支柱产业的稳定发展,还需要确保科技创新能够转化为产业,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实现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的关键要素是,配套服务于科创的基础设施,包括:资金、仪器、算力、知识产权转让体系、创业支持服务、人才和法律。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将科技创新大规模转化为产业,香港可以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同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如环境保护、健康医疗和城市管理等。

在未来产业选择上,香港的知识产权体系和法律保护体系的优势应被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与普通法相衔接的法治体系,是香港构建创新型未来产业经济的核心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联通中国与世界的交通枢纽,其未来发展战略可以发挥其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的现有优势。

在金融科技领域,香港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池。特别是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方面,香港有潜力成为创新应用的先驱,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创新性。同时,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推动香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进步,回应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传统支柱产业与未来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求积极整合升级支柱产业,全力孵化培育未来产业。在这方面,高端制造和精密制造是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金融、医疗服务、物流等多个传统支柱产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在完善的个人隐私及其他法律保障体系下,香港有实力发挥协同创新领导作用,主导开发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智能分析工具和解决方案。在先进制造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香港亦已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传统与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除以上四个产业外,随着科创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香港在各领域内的科技优势会逐渐显现。香港可依托科创基础设施的优势,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保持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并在未来科技产业的布局和孵化中保持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势头。

三、支撑科技创新的五个产业集群与三个保障体系

在构建香港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上,除了提供必要的物理空间和先进的科学仪器外,全面的创业服务和有力的支持政策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新质生态系统,提升香港在全球科技领域竞争力。促进新质动能、支撑科技创新,主要是要建设五大产业集群,以及完善与之匹配的人才、资金、法规三个保障体系。

一是巩固国际金融产业集群。香港需要深化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致力于提升市场的透明度与公平性,从而有效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金融科技的发展应受到鼓励,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同时拓展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种类与范围,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此外,通过与中国内地金融中心的紧密合作,香港可扩大其在内地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促进跨境金融交易与合作。资本市场的深化与多元化是吸引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关键,这不仅能够丰富市场参与者的构成,也能提升香港金融市场的整体活力与吸引力。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综合考虑监管创新与风险管理,确保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同时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通过制定前瞻性的政策和激励机制,香港可以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为国际金融产业集群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兴建国际算力产业集群。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算力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建设国际算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经济多元化至关重要。同时,国际算力产业集群为创新型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算力保障,将极大增强香港在亚太乃至全球的科技竞争力。为建设国际算力产业集群,香港应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为实现这一目标,香港特区政府可采取多项策略,包括投资开发海底空间,建设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确保算力资源的稳定供应。特区政府还需要制定支持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的政策,优化相关法规,以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此外,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以培养专业人才,并吸引全世界顶尖专家和技术人员至香港。鼓励与本地科技企业、研究机构与全世界相关产业建立联系,协同发展,以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也是关键一步。

三是构筑中试中心产业集群。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涉及到科技成果的验证和优化,还涉及到技术风险的评估和管理。中试中心通常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才,能够对科技成果进行严格的测试和分析,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此外,中试中心还承担着技术风险评估的任务,通过对科技成果的深入研究,识别和预防可能的技术风险,为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提供决策支持。中试中心产业集群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首先,特区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中试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法律保障。其次,科研机构和企业需要积极参与中试中心的建设和运营,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提高中试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此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需要为中试中心提供资金支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最后,中试中心产业集群的建设还需要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与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中试中心可以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引进先进的中试技术和设备,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中试中心产业集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特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构建一个高效、专业、国际化的中试服务平台,可以加速香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四是建立技术交易产业集群。技术交易产业集群的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它通过提供开放、透明、高效的技术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流通和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技术交易产业集群包括技术交易所、创新基金以及其他机制。其中,技术交易所是技术交易产业集群的核心,它承担着技术成果展示、交易撮合、价格发现等重要功能。技术交易所的建设和运营,需要遵循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原则。市场化意味着技术交易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制定合理的交易规则和机制,确保技术交易的公平性和效率。专业化则要求技术交易所具备专业的技术评估、风险控制和交易服务能力,为技术交易提供专业的支持和保障。国际化则强调技术交易所需要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国际先进的交易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技术交易所,技术交易产业集群还包括创新基金、知识产权保护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相关组织和机构。创新基金可以为技术交易提供资金支持,降低技术交易的风险,提高技术交易的成功率。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则需要为技术交易提供法律保障,保护技术成果的合法权益,维护技术交易的公平性和正义性。金融服务机构则可以为技术交易提供融资、保险、咨询等多元化服务,满足技术交易各方的需求。技术交易产业集群的建立不仅能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亦可增强香港与内地技术交易市场联系,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与合作机会,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香港技术市场。

五是发展创业服务产业集群。创业服务产业集群的目标是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面支持,帮助其快速成长。创业服务产业集群通常包括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平台、共享空间等多种创业服务机构,它们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孵化器作为创业服务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初创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初期的场地、设备等问题。此外,孵化器还提供创业指导、市场分析、技术支持等增值服务,帮助创业者快速成长和发展。加速器则主要针对成长型企业,提供更为深入和专业的服务,如商业模式优化、市场拓展、融资对接等,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和规模化发展。创新平台和共享空间则是创业服务产业集群的交流和合作平台。创新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信息发布、项目展示、技术交流等服务,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享空间则为创业者提供灵活的办公空间和交流场所,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工作和交流需求。创业服务产业集群的建设需要特区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的参与和支持。特区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创业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为创业服务产业集群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企业则可以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支持创业服务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金融机构则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融资、信贷等金融服务,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通过这些措施,创业服务产业集群将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全面、专业、高效的服务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进而推动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五大产业集群的底层支撑是三个保障体系,分别从人才、资金、法规方面促进创新,助力新质动能发展。

一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的战略发展中,人才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香港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本地人才的培养需采取多方面的策略。首先,加强 STEM 教育至关重要,这包括在学校和大学阶段提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研究活动,如实习、实验室项目和与企业的合作,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特别是为专业人士提供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以确保他们的技能与快速发展的技术保持同步。

同时,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吸引全球人才对其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为此,特区政府可以采取多项措施以吸引国际顶尖人才。简化签证程序,为科技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快速和便捷的签证申请流程;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税收优惠和高质量的生活条件,以吸引顶尖人才。通过与海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网络,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国际流动。此外,香港还需要培养跨学科教育和研究,鼓励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和技能交流;并通过各种活动,如创业比赛、研讨会和讲座,培养年轻人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措施将共同构建一个包容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使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都能在香港发挥他们的潜力,为香港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是灵活的金融体系。香港特区政府需致力于保持金融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流动性。特区政府将继续支持金融创新,如数字货币和跨境金融服务,以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同时,特区政府将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及时调整金融政策,以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此外,特区政府还将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大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接轨和影响力。

三是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商业发展的环境,特区政府需完善法律法规,尤其是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保护。这涉及到优化企业设立和运营的法律环境,简化市场准入流程,并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区政府应鼓励创新和创业,同时确保企业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避免侵权行为。此外,特区政府还关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动态,确保香港的法律体系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

五个产业集群与三个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香港新质动能的发展具重大意义。香港作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长期依赖金融、贸易和物流等传统服务行业。五个产业集群(国际金融产业集群、国际算力产业集群、中试中心产业集群、技术交易产业集群及创业服务产业集群)的建设,将使香港的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这些产业集群将引入新的产业和业务模式,如金融科技、数据服务和高科技创新,从而减少对单一经济领域的依赖,提高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三个保障体系(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灵活的金融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对于香港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将确保香港拥有持续的人才供应,支持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灵活的金融体系将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能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权益,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促进创新和技术转移。

结语

用新质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平衡旧有经济结构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并在转型过程中保持经济稳定和社会的广泛接受度。这一过程中,两个经济带——以金融、服务和物流运输为核心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经济带以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未来产业经济带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建设五个产业集群和三个保障体系,特区政府不仅为这两个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而且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增强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同时推动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香港开拓新的商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源,降低对传统行业的依赖,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在短期内,重点将放在稳定战略性支柱产业,而中长期目标聚焦于引导资本和企业投入创新型未来产业,实现两个经济带的融合发展。这一战略布局旨在平衡短期与长期财政收入,确保香港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香港的长远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阎小骏: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大学中国制度研究中心总监

郝咏: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硕士研究生

李拉: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博士研究生、

香港大学中国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助理

进入 阎小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香港问题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99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