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小骏:中外人文交流的香港优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290 次 更新时间:2024-04-13 18:46

进入专题: 中外人文交流   香港问题  

阎小骏 (进入专栏)  

 

1918年11月,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曾问时任北大哲学系讲师的儿子一个问题,“世界还会好吗”?作为晚清遗臣,梁济的诘问反映出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五四运动即将为中国开启新纪元的前夜,他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与焦虑。好在历史已充分证明—正如梁漱溟当年所回覆他父亲的那样—“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白吉庵、李仲明著,《梁漱溟口述实录》,团结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今天,香港也面临相似的焦虑与诘问:香港还会好吗?香港的独特优势还在吗?在过往的专栏文章中,笔者曾探讨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潜力。今期专栏,笔者则想结合自己主持香港大学中国制度研究中心的经验,重点谈谈香港在促进中外文明对话及人文交流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优势。

全面、深入的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对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中外人民相知相近、助力国际社会建立正确对华认知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五年,在主持香港大学中国制度研究中心工作中,笔者深刻感受到,只要我们珍视、守护、善用“一国两制”所提供的制度空间,香港在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正确认知与相互理解来自于不同文明之间自由而深入的交流对话。在这方面,香港所具有的“特区优势”尤为明显。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又是亚洲国际都会;在宪法和基本法保障下,香港所具有的“特别行政区”这一特殊身分,使其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较少受到“首都外交”所必需的外交礼仪和规则所限,具有更大空间与灵活性来推动更全面、更透彻及更具对话性质的文明交流互鉴活动。

2023年2月,法国驻港澳总领事杜丽缇(Christile Drulhe)访问香港大学中国制度研究中心并就“地缘政治变化年代的法国、欧盟与中国”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杜丽缇首先宣布法国总统马卡龙(Emmanuel Macron)将于当年4月访华,成为后疫情时代首位访京的西方主要国家元首。杜丽缇在演讲中既重申法国外交政策自戴高乐将军以来始终保持的独立自主性以及法国政府对法中关系的高度重视,又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对于包括俄乌战争在内的各种国际及区域热点问题的政策观点。

有趣的是,在现场回答港大美国学生关于法国如何处理不同国家间政治体制差异问题时,这位曾担任法国总理副外交顾问的总领事非常坦率地与提问同学交流,明确表示法国人以法国政治体制为荣,但这并不意味法国希望世界所有国家都复制法国的政体。政治体制差异不会影响法中关系发展和两国在不同领域的合作。香港公共空间这种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对于促进中外交流对话无疑具有正向作用。

2023年9月,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秘书长高金洪(Kao Kim Hourn)访问香港大学中国制度研究中心并发表题为“东盟与中国、共同向未来”的演讲。在演讲中,高金洪系统阐释了东盟对华政策以及在热点议题上的观点。虽然原订议程中并未包括观众提问环节,但由于现场气氛热烈,曾担任柬埔寨大学创校校长的高金洪特别提出与港大学生互动交流。

在随后的一个小时裡,港大同学就东盟与香港的经贸关系、东盟与中国的政治合作等十余个议题与秘书长展开自由提问和深入交流,互动效果良好。在秘书长外事活动中临时加入长达一个小时的互动环节,在东盟外交史上恐怕也是少见的—这个充满了活力与友谊的交流场景,在香港所提供的自由环境中得到完美呈现。

2023年10月,中美关系面临关键时间节点。年初“热气球事件”发生后,两国关系一度跌入低谷。中美关系向何处去?两国元首是否可以在旧金山实现峰会?全球都在关注。10月16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Stephen Orlins)访问港大中国制度研究中心,与港大师生及香港各界人士就中美关系最新发展座谈交流。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一深刻道理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交流中,欧伦斯表达了美方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访美的愿望,并提出中美领导人建立恆常对话机制的建议。港大学生则以香港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从“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出发,就中美正确相处之道、美国对华制裁、巴以冲突、美方签证限制、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合作空间、美国公众对华认知等重要议题与欧伦斯进行深入探讨对话。座谈活动全程直播上网,不少未能到场的香港年轻朋友亦通过网路参与其中、感受关键时刻中美民间交往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

11月15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同其他友好团体一道,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在旧金山为习近平主席举行隆重欢迎宴会,习近平主席面向美国人民发表演讲,成为旧金山行程中的重要篇章。“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在促进中美人民交流对话,助力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向前走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2024年1月,港大中国制度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联合举办“中国制度新前沿”国际学术研讨班。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际顶尖学府的中国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与全球经遴选参与的15名青年研究员齐聚港大,研讨中国研究前沿问题。在中美学术交流面临困难的特殊时期,这个项目汇集中美几代最优秀学者一道切磋学问、增长见识,加强学术纽带,亦彰显香港在推动中美学术交流和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的重要地位。

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香港社会本身也具有世界级智力资源。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伦2022年9月在中国制度研究中心的演讲,深入探讨香港如何继续担负东西方间超级“联系人”角色。同月,在中心主办的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召集人叶刘淑仪与包括野村(Nomura)、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 Morgan)在内的主要外资投行首席经济学家对谈会上,有关各方对香港防疫措施、香港与内地通关、香港经济复甦等问题介绍情况、阐述诉求、进行交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制度研究中心邀请各界知名人士探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之道。中国首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国际奥委会委员(2010-18)杨扬以亲身经历讲述体育交流的重要意义。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英国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参与者董关鹏、精准扶贫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等都应邀来到中心,就如何发挥香港优势、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出真知灼见。

这些例证均说明,香港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是一座值得我们认真发掘的金矿。开埠一个多世纪以来,香港始终是中西荟萃之地。可以说,这座城市自其建立,就是一座交流之城:交流是她的功能和使命,更是她融入骨髓的生存之道和生活方式。

各种文明共冶一炉却又保留各自风味,这是香港这座多元文化之城的独特魅力,也是斯城斯民习以为常、理所应当的日常生活方式。交流寓于日常,日常即是交流。任东风西风、各色文化、种种风情,在香港都自然而然地融入,润物无声地相容;如喁喁细语,静水深流。香港这座不同文明相遇、相融、相知之城,必定能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继续发挥关键而重要的积极作用。对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保持高度的信心。

(原文刊载于《明报》2024 年 4 月 8 日 B8 版)

进入 阎小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外人文交流   香港问题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港澳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50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