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华:努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613 次 更新时间:2024-03-18 23:55

进入专题: 乡村建设  

杨春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并从“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必须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要求,聚焦重点任务,完善推进机制,坚持久久为功,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 、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必须切实把乡村规划做在前面,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提升乡村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各类资源,引导农民有序建设新家园。

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也是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的基本依据。要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优化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依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形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一张图。

分类编制村庄规划。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可单独编制,也可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编制,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村庄规划是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可单独编制,也可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编制,推动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多规合一”,促进乡村依规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

加强村庄规划的执行约束力。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村规划贵在坚持,重在执行。村庄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各项建设目标顺利实现。乡村建设要在村庄建设边界内开展,落实好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设施建设用地。

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8年我国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21年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经过持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要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最为明显。目前,全国超过90%的行政村已实现集中收运处置,但是治理成本较高,推进分类处置是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有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农户参与积极性很高,要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对于厨余等有机垃圾,要积极推广成熟适宜的处理技术,探索与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等协同推进的资源化处理模式。

分类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是当前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治理(管控)率仅为40%左右。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分类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采用城市集中纳管的治理方式成本较高,也不符合现实需求,需要分区分类治理,重点是因地制宜选择集中、分散或者部分集中等治理模式,积极推广采用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生态处理技术,优先开展人口集中、环境敏感村庄的治理,既不搞“一刀切”,也不搞“运动式”治理,确保有力有效推进。

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户厕改造。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户厕改造,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近年来,农村改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23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3%,但中西部地区还相对比较滞后,特别是西北和东北寒旱地区,难度大、成本高,需要稳妥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属于农民家里的事情,非强制要求,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此外,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完善农民参与机制。

三、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

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需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利农措施,干一件、成一件。

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有条件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暂不具备条件的加强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加强专业化管护,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2023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加强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加强专业化管护,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

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要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重点提高边远地区供电保障能力。清洁能源是现代生活条件的重要标志,要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

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交通管理和安全防护设施,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消危’行动”。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越来越普及,乡村产业发展也对农村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并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

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数字技术是赋能乡村产业、建设、治理的重要手段。要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提升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事项在线办理,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数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统筹建设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涉农信息协同共享。

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好不好”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努力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

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已实现县域基本均衡发展,要加快推进县域优质均衡发展。严格按程序规范推进“撤点并校”,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

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不断健全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养老问题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突出,按照现在发展趋势,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不断加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居家养老仍然是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要支持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互助养老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公办养老机构改造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

五、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要统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动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农民生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新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康养、研学等新产业新业态。

开展绿色低碳村庄建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清洁能源,稳妥推进农村地区“煤改气”“煤改电”工作,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家用电器下乡,推动乡村用能低碳化。因地制宜探索绿色装配式农房建造方式,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鼓励就地取材和利用乡土材料,推进农房节能改造。

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强化宣传引导,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推广绿色出行,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美化生态的良好氛围。

六、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具有城乡联系紧密、地域范围适中、文化同质性强等优势,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优单元。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扩大县域就业容量。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乡村和城镇建设,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仍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要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乡村教师“县管校聘”等制度改革,鼓励城镇医生、教师下乡服务。

加快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新格局。优化县城、乡镇、村庄各层级的功能定位,持续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为农服务”的区域中心,优化调整村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供给方式,重点提升村庄服务质量。

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调查研究显示,县城是很多农民工的最后落脚地,县域是我国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关键。要把县城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同城同权、同城同待遇、同城同服务。

(作者: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进入专题: 乡村建设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组织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99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4/5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