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之路也越走越稳。10月27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2022)》显示,2021年人民币成为中国跨境收支第二大常用货币、全球外汇交易第八大常用货币。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也曾刊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正在采取一种长期渐进的方式发展,并将发展重点放在亚太以及发展中经济体的范围内。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人民币如何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人民币如何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市场重要参与者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与发展高级研究员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人民币的地位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并不相称,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人民币会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授伊莎贝拉·多布雷斯库(Isabella Dobrescu)对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前后,中国政府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那时起,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支付体系中的第五大重要货币。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使其成为国际官方储备货币。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不仅代表着中国货币不断走近国际金融市场的舞台中央,也代表着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之中。随后,人民币计价资产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一直稳定在2%左右。虽然资本外流给人民币带来了贬值压力,但中国政府持续推出的一系列人民币国际化政策,以及中国开放了面向国外投资者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使国际市场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中国政府还一直在推动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批准了涵盖25个国家和地区的27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国政府建立的基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经涵盖了178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便利了企业之间使用人民币进行商业交易,降低了美元和欧元汇率波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可以说,借助这些措施,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和结算中得到了更多应用,已经成为国际货币兑换的媒介。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经济学教授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也肯定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他提到,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一直在稳步增长。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表现为香港特区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还表现为人民币存款市场的迅速增长。许多国际贸易往来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工具,还有许多国家的央行开始大量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与政治科学系教授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等专家近期在欧洲智库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官网发布文章《人民币储备地位的非常规途径》。文章认为,人民币在未来货币市场中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涉及贸易发票和结算、央行互换额度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等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的可能不是取代美元,占据全球货币市场主导地位,而是构建一个更加多极化的全球金融市场。
有经济学者指出,如果不全面开放中国的资本账户,人民币就无法发展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种观点的假设基础是,如果各国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轻易地买卖人民币,就不会储备人民币。20世纪,美元和英镑作为国际主要货币的崛起就依据这一模式。但是,艾肯格林等人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可能会以非比寻常的模式展开。完全自由化地向资本账户开放兑换,可能导致输入性危机并削弱对经济的控制,所以对央行而言,最佳方案是寻求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平衡。因此,无限制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并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相反,中国可以通过在对外贸易和支付中使用人民币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艾肯格林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发展和人民币贸易的扩大已经成为现实。未来,在进口融资、债务偿还、货币互换额度和离岸市场等机制的帮助下,人民币将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有力维护区域经济安全稳定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有序开放的必然需求,也是吸引外资、激发全球贸易活力的有力支撑。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技术与国际事务项目非常驻学者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所言,随着全球动荡局势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也在升高,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既符合国际金融机构、个人和企业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也有利于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
过去几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攀升,一些国家和机构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担忧。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国际投资者的注意力再次转向国际金融市场,中国经济的强有力增长也给国际金融市场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在上海建成,现在已经扩展到了21个。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36.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近三成。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金额的比重为48.4%。从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得到持续深化。截至2021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债券4.09万亿元,全年增加7553.76亿元。
多布雷斯库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带来诸多红利,也给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据相关研究显示,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长的重点区域。2022年1月1日起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亚洲贸易走廊,可以为人民币重新计价提供新的动力。RCEP的生效实施,促进了区域内自由贸易,在未来10—15年内将逐步取消RCEP成员国之间90%的关税。根据亚洲开发银行评估,到2030年,RCEP每年可能为该地区增加2450亿美元的收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加强经济合作,形成横跨亚欧大陆的新型区域深化合作大格局,不能缺少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促进沿线各国之间货币流通的关键作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区域内使用人民币的比例,能够有效防范区域内的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协同发展水平,能够为沿线国家提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金融安全锚,为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针对人民币如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多布雷斯库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数字货币/数字支付或许可以成为跨境支付系统的重要创新。近些年,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与实体经济并驾齐驱的重要经济发展新业态。以科技为依托的数字货币具有新的特点。例如,区块链技术运用分布式记账系统标记全球贸易流,使跨境贸易价值分配更趋公平。此外,以数字货币为媒介的跨境结算还能缩短结算时间,减少清算成本,提升跨境结算效率。数字货币还有助于加强对货币流向的监管,有效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对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全球贸易新格局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总之,人民币最终将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货币。正如弗兰克尔所言,只要中国在金融领域和其他市场化改革方面继续取得进展,人民币就可能在未来10年成为更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