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作为连接科学知识与普通民众的重要纽带,具有增强研究系统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近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网站发文探讨科学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并提出科学传播必须以证据为基础,把科学研究与实践融为一个整体。围绕科学传播的有效性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密切关注科研与实践关联度
当前,学者对于科学传播的期望远超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欲望,科学传播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如何将专业知识翻译和转化成普通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如何拓宽有效的传播渠道等。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传播到最终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过程中面临很多障碍。首先,当前学术传播的主要渠道是学术出版物,但在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的出版物中,难以确定哪些学术研究可以最终面向大众。其次,同一专业知识出现在不同学科领域时,使用的专业术语不同,后期识别与汇总研究成果存在困难,因而导致学术研究与实践脱节,很多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不能被有效应用于实践中。此外,因缺乏科学、系统的科学传播评价标准,很多学术出版机构无法准确判断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德国莱茵—瓦尔应用科技大学科学传播系教授亚历山大·戈伯(Alexander Gerber)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很多学者没有认识到科学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不了解科学传播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例如,一些自然科学背景的学者常因缺乏专业的社会科学知识,导致其研究与实践脱节。因此,要建立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传播路径,学者应不断地反思研究过程与结果是否符合科学传播规范。
戈伯强调,目前对科学传播的评估还没有形成专业化体系,学术研究机构应努力提升学者的学术传播水平,设立专门资金用于鼓励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
以证据为基础
英国华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埃里克·A. 延森(Eric A. Jensen)认为,应完善现有的科学传播规范和实践方法,提升科学传播的有效性。一是从传播渠道和方法入手,积极寻找更适合的科学传播路径,打破既往的传播方式,把受众群体的需求放在优先考虑位置。二是科学传播需更具包容性,针对不同层级的社会活动者,探索不同的传播规律与范式。三是改进科学传播规范,不断反思当前科学传播目标和战略的局限性,广泛收集和分析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方法。
戈伯提到,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传播,应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系统研究结合起来。其具体应该遵循以下传播原则:一是以证据为基础进行实践。在科学传播中增加证据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性,防范负面影响。二是以证据为基础进行研究。对存在缺陷的科学研究,要减少传播,同时增加研究过程的透明度。三是评估影响。将科学传播的影响评估作为传播和资助的标准,最终达到改进实验结果的目的。四是相互合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研究人员与实践者了解彼此的需求、经验、技能和专业知识,建立更有效的交流机制。五是重新审视科学传播的价值。设计多种科学活动,展现科学传播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六是做到系统审查。制定规范科学传播方法的指南,增强研究结果的可复制性。七是促进认证标准化。推动科学传播认证流程和教学培训走向标准化,同时大力培养科学传播领域的优秀人才。
戈伯表示,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传播方法和范式虽然存在不足,但其将推动科学研究朝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