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的首份《施政报告》,在香港正处于复杂、多变和动荡的内外环境下发布。一方面,在中央出手拨乱反正,且“爱国者治港”全面落实和行政立法关系和谐的情况下,过去因为内外敌对势力阻挠而导致特区施政不顺的政治因素基本上已经扫除,可以让李家超领导下的特区政府积极进取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现时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欠佳,香港与内地和海外的不少经贸联系由于新冠疫情肆虐而被阻隔,香港经济饱受打击,那些积累已久的社会和民生深层次矛盾更趋严重。特区政府的财政状况又因为收入下降和开支猛增而变得严峻。未来一段时间,估计经济、社会、民生和政府财政问题不但不会有明显好转,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香港更要面对来自美国和西方不断的打击与遏制,尤其在金融和科技方面。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全球经济陷入通胀和衰退,全球供应链断裂乃至挥之不去的流行病都会对香港造成严重冲击。如何在险恶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下,充分利用好那个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并在中央和爱国力量的殷切期望与鼎力支持下,调动和用好各方面的资源,以积极有为的劲头破解各种经济、社会和民生难题,同时大幅提升香港的国际竞争力,不辜负中央和香港居民的期盼,对李家超领导的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无疑是一项重大挑战。
李家超特首在他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把特区政府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上,并提出一系列大刀阔斧和创新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总的来说,这份《施政报告》表达了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高度忧患感,意识到香港经济和社会的竞争力正在下滑,正面对着来自内地和海外的强劲竞争,基本上告别了一直以来无论是港英政府或香港特区政府奉为圭臬的“小政府、大市场”原则,转为构建一个积极有为、大胆做事、对国家有担当和对香港居民有承担的政府,摆脱了一些过去政府“乐意地”和“自豪地”自我施加的政策、规则和程序桎梏,让特区政府可以更大胆和洒脱地开展工作。
在未来的日子里,新特区政府将会积极介入和推动香港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并针对一些有明显或潜在优势的产业,比如金融、创新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给予大力扶持,改变了过去政府大体上依靠市场作为经济发展动力和政府避免采用“选择获胜者(pick the winners)”,即挑选个别产业或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和扶持政策的做法。新政府将会主动从内地和海外引进重要企业,而且会为它们提供特殊的优惠。新政府将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专责引进来自世界各地高潜力、具代表性的重点企业,为企业提供具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务,也会从“未来基金”拨出300亿元,成立“共同投资基金”,以共同投资模式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
过去的特区政府对于输入人才方面不太热衷,而且颇为被动和消极,部分官员甚至颇为抗拒。新特区政府把提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视为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而且主动为愿意来港或留港的人才提供方便和协助。新政府计划成立“人才服务窗口”作为招揽人才的专责服务单位,又会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优化“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等措施。
新政府又会把教育和培训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更好地联繋在一起,一方面作为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的手段,另一方面则为香港的年轻人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和上流空间。新政府将会提升职专教育的形象和吸引力,加强公众对职专教育进阶路径的认识,并为香港增加高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供应。
在社会民生方面,新特区政府呼应了中央和香港居民对社会和民生深层次矛盾的高度关注,以推陈出新的姿态,改革政策和简省程序,加快土地和房屋的供应,让长期困扰香港的土地和房屋顽疾得到更好的处理。新政府提出要强化基层医疗体系,透过地区康健中心作为基层医疗系统枢纽,系统性改革香港的医疗体制,强化地区为本及预防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减轻公营医院的压力,可谓是香港医疗体系改革的一个亮点,为基层群众提供更适切的照顾。
新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和爱国力量的呼吁,热情和积极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告别了过去特区政府在推进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上消极被动的取态。在这份《施政报告》中,不少政策和措施都围绕着加快香港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特别是加强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在许多领域的联繋,明显反映了新政府明白香港的未来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和中央的惠港政策密不可分的道理。新政府将成立由行政长官担任组长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要告别“小政府、大市场”的施政理念,政府的财政思维和政策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更。过去特区政府不愿意向产业、企业和人才投放资源,更不愿意到内地投资,认为不是“小政府”的职能,也不是正确审慎理财之道。这个自我束缚的“圣牛(sacred cow)”也随着《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而被屠宰掉。“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会将近年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和“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建议新成立的“共同投资基金”归一收纳,汇聚有关资源由政府担当主导角色,吸引和助力更多企业在香港发展。可以预期,今后新政府的财政政策将会更积极配合政府的经济、金融和产业发展战略,而量入为出的原则亦会更灵活变通运用。
李家超的《施政报告》展示了浓厚的忧患意识,他和他的团队也可算是尽了相当努力来响应中央和香港居民的关注和诉求。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未来一段日子,香港将要面对严峻的财政状况。各方面的财政收入在经济困顿的环境中会持续下降,但财政开支却在特区政府采取积极有为的施政路向、加上各种舒解民困的措施陆续出台而上升。这份《施政报告》没有提出日后开源的构思。即便特区政府的中长期经济发展策略奏效,其对政府收入所带来的增益也只能在将来出现。外部势力对香港发展和特区管治的打压仍会层出不穷,美西方对中国和香港的科技“封锁”对香港创新科技的发展肯定会形成障碍。政府内部和社会上不同意扬弃“小政府、大市场”理念的人肯定不会少,特别是那些从该理念实践中获益的既得利益者。现今的特区政府是否拥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的政策和决定,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新政府各项鸿图大计的开展,深深考验其治理能力特别是执行能力,特别是公务员队伍的鼎立襄助。如何用好国家和中央的支持,以及大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配合则肯定是特区政府往后的工作成败的关键。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