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家乡的山和水

——《蒙培元全集·文章(1998年-2001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22 次 更新时间:2022-04-20 00:19

进入专题: 家乡  

蒙培元 (进入专栏)  

家乡地处关山脚下的庄浪县南湖镇。那是有名的“穷乡僻壤”,但在我的印象中,却是一片很美的地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是在那里长大的。


家乡的山,最大者就属关山了。它虽然在地图上没有名字,但那巍峨壮丽的雄姿,抬头即可望见。它犹如一堵深蓝色的屏障,矗立在家乡的东面,距离不过数十里。南北两面,群山环绕,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西边的一条峡谷。它们正是关山的支脉。我们的村庄,就坐落在其中一座大山的南麓。


家乡的山,冬天是黄色的,夏天是绿色的。每到春天,山坡上的草木发出新绿,地里的麦苗随风荡漾,山花开放时,漫山遍野,色彩绚丽,蜂儿穿梭,蝴蝶飞舞,充满了生机。一到夜晚,一片晴空,万籁无声,星光闪烁,月色清冷,在空旷的田野里,能触摸到苍穹的无限深邃,可尽情享受那清新的空气。只是深夜入睡时,偶尔能听到老鹰的叫声。


早晨起来,便能看到太阳从关山顶上升起。开始是一片朝霞,它使关山显得格外多姿,不久,太阳跳上山顶,轮廓清晰,大如巨轮,刹那间,斜光洒满了每一块土地。乡亲们早已开始劳作了。那情景,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渴望,能激起人们对生活的勇气。


家乡的高原上,最易生长两种作物,一是苜蓿,一是土豆,因为它们都很耐旱。土豆曾经是当地农民的主要食粮,个大,水分少,有沙性,非常好吃。苜蓿则是牛羊等家畜的最佳饲料,一般都作为备冬之用。此外,这里也是生长杂粮的好地方,其种类之多,一般平原地区罕有其匹。


村子所在的山下,有一眼泉水,清澈甜美,源源不断,从村边的溪沟流过。这便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全村的人都靠它来生活,牛羊家畜也靠它来生存。那泉水是由长年雨雪积淀而成,每年不管这里雨量有多少,它都从未间断过。但是据说,数年久旱之后,泉水也会变少。山上目光所到之处,全是灌木丛林,砍柴、放牧的人都不到上面去,更没有人在上面种地。我幼年时喜欢爬山,也常上山砍柴,但是走到泉水后面的那座大山时,便不再爬了。听大人们说,那里有各种野兽,不能去。由此,我对那座山产生了一种神秘感。


村前有一条小河,自东而西,蜿蜒曲折,流入峡谷,源头便在关山深处。在我小时候,河里四季有水,决无断流的现象。每到夏天,我们常到河边玩耍洗浴。河水清澈见底,常有银色小鱼与蝌蚪聚处而戏,但我们谁也不去伤害它们。冬天,河水结成厚厚的冰层,像一条银带,静止不动。当地农民的习俗,每到冬至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凿一块冰,立在门前的肥堆上,待春节到来时,雕成冰人或各种动物,涂上颜色,烘托出节日的气氛。


家乡虽然干旱,但每年冬天都要下雪,有时积雪很厚,长期不化。在这段时间里,家乡处处是一片银色的世界。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但常有阵雨。我最喜欢观看下雨时的情景,那是一种“莫明其妙”的感觉。关山周围,本来常有云彩,天晴时白如棉絮,轻如飘带,云影在山腰下移动,清晰可见。下雨时,黑云密布,雷声大作,有地动山摇之势。每到山雨欲来风满村时,我就坐不住了,总是跑出跑进,跑前跑后,终于爬到后院的墙上,“高瞻远瞩”,等待大雨降临。远远望去,雨势像一片幕帐,上自云端,下至大地,连成一片,自远而近,疾驰而来,甚为壮观。直到连珠般贯到各家的房顶,溅起一层白浪,幕帐才告消失。一阵清凉,将暑热驱逐殆尽,令人振奋,令人陶醉。我宁愿浸润在雨水中而不愿回家,母亲替我担心,但我却乐在其中。


大雨过后,却是一片异常的宁静,只有鸟儿开始歌唱。太阳从云端慢慢露出,树枝上、玉米地里、山坡上,到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泥土香扑鼻而来,万物竞发,自由吸吮着天赐的营养,好像跃跃欲试的样子。


有时也有山洪。我家山前有一条瀑布,平时无水,露出黄土悬岩,一到下暴雨,洪水便倾泄而下,成为一景。这时,百浍入河,“盈科而进”,山川一体,气势磅礴。


雨后我最愿意干的一件事,就是上山采蘑菇。这正是蘑菇生长的好时辰。我从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边走边采,随时都能发现蘑菇破土而出,拔地而起;如果采得太迟,它那伞状的顶盖就会破裂。这时,你必须手疾眼快,不失时机,才能采到最好的蘑菇。从地头返回来时,又有许多新的蘑菇等待你去采。母亲将新鲜的蘑菇稍加烹调,我们便能美餐一顿。


除了蘑菇,田间地边还有一种叫“地软”的植物,酷似木耳,也是夏秋两季雨后最易生长。地软是无根菌类,长在草上,营养价值极高,我也喜欢去拣。地软晾干后可存放很长时间,家乡人喜欢吃饺子,如果将采来的地软存放到第二年的春节,用来包饺子,那将是最好的原料之一。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一句极平常的话,但是必须善解。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和资源,并不要求报答;但是,我们必须善待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只知开发而不知保护,只知利用而不知建设,那么山水也就“靠”不住了。人是大地的儿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天也离不开大自然,就如同家乡人民离不开那里的山和水一样。现代化、工业化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并不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发展经济,是家乡人民的强烈愿望,发展科学技术,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路。现在,家乡的山坡地都造成了梯田,较好地保持了水土,再配之以科学种田,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不再用土豆为主要食粮了。但是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它势必影响到每一个地区。如能早为之计,采取措施,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中,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值得我们吸取,与现代化事业结合起来,以保持本地区的特色。孔子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人们常常把这句话当作美学思想去理解,这固然没有错,但决不止于此。它涉及人与自然这一深层的文化问题,有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我深信,家乡人民未必知道孔子说过这句话,但是这句话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他们是深有体会的。从我小时后所受的教育以及耳濡目染的种种事情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现代化正在改变家乡的面貌,这是未曾有过的壮举,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但是,有一件事是具有长远意义的,这就是始终爱护和保护我们的山和水,使它变得更加美丽,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美好的家园,直到子孙后代。

* 此文作于1998年10月21日。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家乡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87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