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从一个窗口看地方文化 ——读《庄浪文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44 次 更新时间:2022-05-22 23:55

进入专题: 地方文化  

蒙培元 (进入专栏)  


收到家乡寄来的《庄浪文史》(2010年新创刊号),以极大的兴趣读过之后,有两点感受。一是为家乡文化发展建设的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一是从中看到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这是一份既有地方特色而又集学术性、思想性与知识性于一身的很有品味的综合性刊物,又是研究地方文化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刊物。

庄浪地处六盘山(陇山)西麓、渭河上游,是一座古老的县城,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庄浪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起过重要作用。早在远古时代,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文化的发祥地,之后又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汉唐时期,是沟通西域、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宋代时,又是重要的军事重镇,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军事将领,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就出生在庄浪。元代时,设庄浪路,明代以后,文化有全面的发展。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沧桑,庄浪又是甘肃省最贫困的一个县。

我想指出的是,庄浪的自然环境虽然很恶劣,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文化资源却很丰富,文化传统很悠久,其文脉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上。因此,在文化上庄浪并不贫穷。这一点,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庄浪人民在朴实勤劳的性格中透露出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我记得在很多人家的屋子里,墙壁上挂着当地甚至全国古今名人的书画,屋里弥漫着一股书香气息;大门上则贴着“耕读传家”一类的横幅,营造出静谧的氛围。其实,这些人家并不都是读书人,有的甚至不识字。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耕读传家”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应当追求的生活方式,除了耕地为生,还要读书求学。即使是最困难的家庭,只要条件许可,也要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读书,直到不能再深造时为止。他们读书,并不都是抱着“读书做官”的目的,只要有些文化知识,就有用处,也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至于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就更加受到尊敬。庄浪历史上,也出过一些进士,但毕竟是少数,地方乡贤、乡绅却不少,他们可说是民间儒士,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体现了社会价值。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民众中都有影响,民间有什么重要一点的事,都要请他们出面解决。我清楚地记得,我们那个镇上,有一位杜老先生,是一位很有威望的读书人,有正义感,深受人们的尊敬。我听说,有些小偷和行为不轨的人,只要路遇杜老先生,也会低头掩面而过,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很能说明问题。

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当地人普遍热爱文化。他们不只是以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为唯一目的,他们对文化生活有广泛的兴趣和渴求,追求精神的享受。民间经常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每逢传统节日,这类活动就更多、更有情趣,县城的南湖公园经常有书画等展览,参观的人并不少。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生活受到各种限制,但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戏曲和山歌,就是最普及的一种形式。干活的人,会唱着秦腔下地,山谷里到处能听见歌声,表现出乐观的生活情趣。各地有秦腔轮流演出,县里则有秦腔剧团。每次大型演出,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观看,热闹非凡。人们的欣赏能力越来越高,剧团则越办越好,五十年代中期我读初中时,剧团吸收了陕甘一带很有名望的一批演员,唱红了西北大地,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了庄浪的范围,在全省引起了震动,以致甘肃省的有关单位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并取消演出(我至今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就是从那时开始喜欢秦腔的。我以为,这是真正活在民间的传统艺术、传统文化,不仅能得到艺术享受,而且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这也是庄浪人的性格。

由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活动很快又恢复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了,各种新的文化创造也出现了,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开始融合了。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并不需要什么论证。先后涌现出一批文化才俊,在各个领域、从不同方面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气象。这里没有城市里的五彩缤纷,却有赏心悦目的本地风光;没有霓虹灯下的热闹场景,却有清风明月下的地方风情;没有文化大餐的波澜壮阔,却有独具特色的涓涓细流。诗歌与散文等文学作品、地方志、回忆录纷纷出版,文物古迹得到保护并开始进行研究,书法等艺术创作更加普及,民间手工艺品也有新的发展,学校教育则进一步受到重视。由于庄浪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因而获得了“全国文化模范县”的称号。值得注意的是,庄浪的文化发展有一种明显的自觉意识,不仅要满足精神生活的一般需要,而且要过一种更有尊严的生活。这被看作提高幸福感、自尊感的重要标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庄浪文史》诞生了,而且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办出了特色。庄浪的文化刊物已有五六种之多,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庄浪文化发展的成就,《庄浪文史》的特点,在于从历史的角度,有意识地开发文化资源,挖掘文化潜力,总结、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从中汲取智慧,增强自信,使其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因子。其办刊宗旨是,“突出文化特色”、“传承庄浪文脉”、“建设庄浪文明”,其办刊原则是,“忠实历史”、“考据有证”、“纵横结合”、“补史之阙”(《刊首词》),因而更具有学术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并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追溯历史,回忆过去,是为了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提高精神素质,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这样的宗旨和原则之下,《庄浪文史》对以本地特色为主的庄浪文化,展开了全面的发掘与研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无论从深度广度上说,都耐人寻味。本期刊发的,就有始祖文化、大宋三军文化、文物胜景文化、梯田王国文化、文学艺术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有地方特色,又以其涉及范围之广及问题之大而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紧紧相连、不可分割。从这里也能体现出特殊与普遍、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比如,对庄浪地方方言的研究,就很有特色,又有语言学、古汉语的深刻内涵。在庄浪方言中,“曹”、“臧”、“喘”三个词,人不离口,但是,它们有什么深刻的意涵,却习而不察,很少有人探究。本期发表的文春霞的文章《庄浪土话里的古韵》,从语言学特别是古汉语的角度,对这三个使用最广泛的词进行了深入考证和探讨,提出独到新颖而又有充分根据的见解,使人大开眼界,增加了新知。原来这是古汉语中经常出现的非常明快简练而又含义深刻的词语,其引用的古代诗词文章生动典雅而又恰到好处,它说明,在庄浪土语中,“闪耀着古汉语的雅韵和庄浪土话的质朴”[1],真可谓“古韵生香”[2]。研究这些方言,有助于理解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而了解当地人民生活的文化背景及精神风貌。方言学本是一门很专门的学问,被认为是语言学家的事,《庄浪文史》能刊发这样有深度又有情趣的研究性文章,说明学术已走进地方,庄浪历史文化的研究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像这一类的研究,既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提升,无疑能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更加值得指出的是,《庄浪文史》在开展地方文化研究的同时,又向纵深发展,探讨庄浪文化的源头,进入了寻根文化的研究。这一研究,竟取得了惊人的发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以及华胥氏、女娲氏的发祥地,原来就在庄浪!庄浪就是中华民族文明肇始之地!这一发现,其意义当然不止于庄浪,而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文明从何兴起的大问题。本期发表了西北师范大学范三畏教授的《千古人皇说伏羲》和民俗学家王知三的《华胥氏之国与庄浪》两篇文章,分别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他们收集了大量古代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历史遗迹结合起来,广征博引,逐一考订,参之以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再加上出土文物和实地考察,互相参证,进行分析,提出伏羲生于古代成纪,而成纪就是“包括甘肃的东南部和东部的广大地区”,庄浪则是“古代成纪所属之地”[3]。华胥氏作为传说中的伏羲的生母,则生伏羲于雷泽,而雷泽就是今日庄浪县桃木山(即湫头山)之朝那湫。[4] 这里曾经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林木茂盛的广阔地带,正适宜于先民居住、生息(与大地湾相邻)。其结论是,“庄浪是甘肃伏羲大文化的源头”[5]。这是两篇经过长期研究写出来的很有分量的文章,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全国学术界有极大的启迪,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们的文化学术界,对“炎黄文化”谈论已经很多,对伏羲文化却讨论得很少。其实,炎黄文化还有更早的源头,这就是伏羲文化。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是“羲黄”连称,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是伏羲,从伏羲到黄帝是一脉相承的,这两篇文章对此也有很好的论述。重视伏羲文化的研究,是我们文化学术界责无旁贷的任务。这不只是庄浪的事情,更是全国的事情。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庄浪文史》能够发表这样的研究文章,不能不说是一个贡献。

这里涉及如何看待神话传说的问题。在文字出现以前,关于远古历史,只能靠传说,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文化,大量出土文物(包括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大地湾)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了文字之后,这些传说被记载下来,就成为远古史。关于伏羲文化的大量记载,就属于这一类。这些历史记载并不是毫无意义,相反,它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008年我在天水市举办的“伏羲与周易”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以神话传说的方式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是历史叙述的一种方式,与文字记载相比,具有特殊的历史功能。”“神话作为一种隐喻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历史。”[6] 所谓“人文始祖”的“人文”,有多方面的内容,但在我看来,“始作八卦”与文字创造,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古代文字的出现和使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伏羲“始作八卦”,同时就是文字创造的开始。当然,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是,有必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庄浪文史》首先发起这方面的讨论,是很有远见的,必将推动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我想指出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庄浪只是全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地区和组成部分,《庄浪文史》所体现的,是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它的初衷。但是,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及其资源,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汇合成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的洪流,永不止息,充满活力。从不同方面发掘各自的文化资源,研究各自的文化特色,不仅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而且能全面推进全国文化的发展,真正体现“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地方文化的研究,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而又很紧迫的任务。希望《庄浪文史》和千千万万的地方文化刊物遍地开花、越办越好。



* 本文作于2011年4月5日。



[1]《庄浪文史》2010年新创刊号,第131页。



[2]《庄浪文史》2010年新创刊号,第132页。



[3]《庄浪文史》2010年新创刊号,第26页。



[4]《庄浪文史》2010年新创刊号,第20页。



[5]《庄浪文史》2010年新创刊号,第35页。



[6] 蒙培元:《周易与伏羲文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地方文化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98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