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东陆:傲慢与偏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02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1:25

进入专题: 心灵小语  

时东陆 (进入专栏)  

心理学有一个很基本的发现。即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比如某个人类群族了解甚少时,会自然地在自己的认识中暂时建立一个假想的,模糊的,而显然是不准确的模型。而这种模型的建立完全来自于个人社会生活的实践和认识。由于大多数人无法有机会生活在异族而对其有准确深刻的了解,所以这种假设的模型和看法被称为“stereotype”(极为简单化,一般化的图解,但为公众所接受的概念和形象)。比如,“英国人都很古板,法国人都很多情,”便是典型的“stereotype.”这个词在西方用的十分频繁,但至今没有妥贴的中译。为简便起见,本文姑且译为:“俗见,”即过于简单的形象,但却又是约定成俗的见解。因“stereotype”并不一定是贬义而是中性的,所以,把它翻译为:“成见”有些不妥。

“俗见”虽然可能并不准确,而甚至带有偏见,但往往包含一定的统计意义。比如,“德国人和日本人精于技术制造,非洲人和美国黑人擅长体育,墨西哥人能歌善舞”等等大都来自于人们的所见所闻或者个人的经历。尽管这些来自个人的信息可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人们也会很快形成对其它族类的“俗见。”如果你到目前为止接触过五位学物理的学者,而他们都比你其他的朋友聪明的多。你就会得出“学物理的都聪明”的结论。而这种看法会在你的一生中都比较稳固。但如果你在一次商务交易中受了一个河南人的骗而认为所有河南人都是骗子,显然就是偏见了。让我们来做一个一般的试验:在某个族群里无机的选10个人,如果他们中间90%都有良好的教育,并且彬彬有礼,遵纪守法,那么你就会对这个族群有相当好的印象,而愿意和其接触。所以,俗见有一定的统计实事,它不仅仅是一种人们的主观臆想。统计意义意味着“大多数人如此。”

因此,这种“俗见”的形成,并不是人们故意杜撰出来蓄意讽刺某个族群,而是由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而自然产生的。其它的例子包括:“北京人会调侃,上海人精明,广东人敢吃,”等等。显然,以上的俗见比较中性和善意,并无恶意和偏见。但俗见并不完全准确。比如:““四川人都矮”的俗见不排除四川也有高个子人的实事。而在名校的理工科系里不见得找不到品学兼优但又非常漂亮的女生。可见“俗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种观察的结果和经验的总结。

在人文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无法完全逃匿世俗的影响。比如,对社会地位,价值系统,个人成功,等等。实质上,这种世俗也是一种标准,它给予人们鉴别和判断的参考。其影响力之大,可以控制人们的整体思维方式,从而也是心理状态的天平。比如,一个人可以由于在世俗的概念里十分的成功而欢天喜地,也可以同样由于世俗对自己家庭背景的蔑视而郁郁寡欢。当今中国的世俗认为“世家”是尊贵的;而农人是不“儒雅”的;知识家庭是“可敬”的;“暴发户”是“可疑”的;文艺界有“戏子”之嫌;在上海,有对“江北人”的轻视,在北京,有对“胡同串子”的讥讽,等等。所有这些俗见可能都是偏见,但它们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思考。

但是有必要指出:偏见是人类一种十分自然,甚至是“正常的”的思维,因为大多数人都这样想。而心理学中“正常”的定义就是“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思维。比如,100年前中国的妇女裹小脚属于“正常”而在今天可能就是“自虐。”美国社会早期对华人和黑人污辱性的陈见显然是一种偏见,但却是那个时代社会“流行的”和“被接受的”观念,从而在当时是“正常的。”而纳粹对猷太人的态度早已超出了偏见的范围。而认同于这种看法的人在当时的德国不见得是少数。在殖民主义时期,,英国人认为非洲还出于野蛮的状态,于是他们便奋不顾身地把自己的“文明”带到那里。通过“殖民”使非洲“文明化。”由于这种观念,当时大多的英国人都深深地认为自己的文化远远的“优于”非洲文化。而对于非洲人,甚至有“亚人类”(sub-human)的概念。这种概念为后来的贩卖黑奴奠定了社会的道德基础。

从俗见到偏见,往往是对某种文化和民族长期固有的看法,并不一定来自个人亲身的生活实践和观察。而这种看法又可以由成人转至儿童,并在长期中形成十分稳固的意识,往往很难改观。在多文化的人类历史中,这种相互之间形成的俗见和偏见是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的基础和参照,从而在心理上是极为重要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充满对自己和他人(族)的认识,区别,感觉,以致某种程度上的见解。由于每一个个人无法直接对他人(族)有完全的,准确的,深刻的认识(因为这要求亲自的体验甚至理论的研究。比如,我们一生可能仅仅与3个德国人有近距离的接触,就会以这些十分有限的数据建立对整个德国人的看法,何况那些从未接触过外族的人们.所以人们在认识上可能建立的只能是“俗见”或者“偏见。”正是由于俗见和偏见的自然产生,这种不完全准确的认识几乎主导我们整个对外界的主观认识和思考经历。但是有趣的是,我们的判断和思维大多依赖于俗见和偏见。或者可以说,俗见和偏见几乎无法避免。

每一个人,由于生长在本文化内,并受到自己文化的熏染,自然会认同于自己的文化。对于种族,会为自己的血缘而自豪。种族骄傲(racial pride)是自尊,自信的基础。无论是美国的土著印地安人还是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人,都会有深刻的种族骄傲。在面临文化丧失的灾难下,印第安人每年会在传统的节日里重复自己的庆典。在羽毛和彩色的熏染下,在前辈留下的鼓乐声中,他们感识到自己是谁,并为此而骄傲。英国作家王尔德在社会的压力下,朋友颧他放弃自己的做法。他大声喝令:“不!我们英国人绝不屈服!”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会有种族骄傲,因为这是文化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

骄傲与傲慢仅一字之差,却有本质的区别。骄傲是基于自身的一种真正价值而引发的。它的基础是对他人价值充分的尊重。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他人价值相互联系起来才有真正的意义。而傲慢是排他的,认为自己的价值是独特,唯一的,无法取代的。所以这种价值可能是天生的,世袭的,血缘的,或者是文化的和种族的。

傲慢有时是由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知。由于这种不安全感,他们必须时时表露出一种“理直气壮”的傲慢才能使自己在内心保持一丝“风平浪静”的平衡。然而,由于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这种心理平衡,所以必须依赖于对他人的蔑视,甚至诽谤。那些常常对他人非议,贬低,歧视的人往往有心虚和恐惧的心理。因为任何心理安全的人,一般会对他人的成功抱有诚意的欣赏和祝贺。所以,当你听到:“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和“我真为他的成功而高兴”时会很容易鉴别出这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天天傲慢地向别人标榜自己的“成功”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内心极度不安全的人。十分有趣的是,现代医学科学发现,那些极力诽谤同性恋的人们大多是对自己的性倾向感到不安全的人。

但另一种傲慢是从骨子里认为自己的优越。往往这种傲慢表现的十分艺术。他会对你在表面上十分的客气,但你仍然能感觉到他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在英文里被称作“condescending.”如果有人对你“康德善听”那么他的确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他会巧妙的隐藏这种发自内心的傲慢,却又让你感到他的温文尔雅。这的确是一种十分上乘的傲慢,充满智慧和儒雅。上层社会的傲慢来自于地位的尊贵,财富的丰裕,行为的风雅,理念的高深。而傲慢,事实上是在自己的内心以及大众面前刻意地强调这种与众不同的身份。这是一种心理的姿态和动作,它告诉自己和他人:“你的确和我相差万里,我远远比你优秀。”“无论你如何努力,你也是那种另类,你和我无法同日而语。”“请你接受这样的事实,我生来就比你高贵。”这些信息恐怕在今天无人会用语言表达。但却可以用“康德善听”的态度,十分清楚地体现这种傲慢。所以,可以认为,傲慢的心理是一种自我身份的基础和支柱。

却又有一种傲慢让人类深感担忧。因为这种傲慢来自种族和宗教。希特勒曾经以日耳曼人的傲慢屠杀异类。而以宗教名义而发动的战争连年不断。有人统计,人类历史上由于宗教战争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其它任何战争的总和。种族和文化紧密相连,因为每一个种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傲慢地强调自己的种族是优越的,文化是先进的,宗教是宇宙唯一的,社会形式是最进步的。那么就会认为自己的思维,信仰,和生活方式至高无上,所以应该成为世界的标准。而其它文化只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社会流行这样的看法:认为偏见是由于教育水准的低下而造成的。这种理念认为只要能够在社会上强调人文主义的教育,提高每一个人的对多元文化的深刻认识,偏见和歧视就会自然消失。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偏见与歧视绝不仅仅是教育问题。纳粹党内的人,尤其那些党卫军的军官们,都受过极为良好的教育。他们不仅谙熟西方哲学(德国本来就是哲学大师汇聚的地方),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旨造和音乐休养。在他们中间不乏高级工程师,物理学家。而且许多来自德国的书香门第和望族世家。他们对人性和社会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认识。但正是这些具有良好教育的人内心充满傲慢和对他族的歧视。

种族的区别是语言肤色和体态特征,而文化的差别来自于理念思维和行为规范的不同。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己文化中得到认同和宽慰,而在异文化中感到不安全和潜在的排斥甚至威胁。文化与种族的差别是傲慢与偏见的起源。只要人类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差别,就会出现傲慢与偏见。

当今的社会仍然充斥傲慢与偏见。但是由于人权运动的发展,很少有人敢于公开的傲慢了。于是人们巧妙而伪善地利用“政治正确”来掩盖内心对他人,他族的藐视和歧视。这正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但人性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从古典到现代,文明的冲突从赤裸裸的血腥屠杀转变成“公正的”“正义的”战争。而这种“正义性”在文化和政治边界的两边会有绝然不同的定义。前苏联可以用他们的“正义”把坦克开进布拉格。而仅仅一个多世纪以前,英美联军似乎不需要什么理由就傲慢地侵入了北京城。

所以越是现代,人类越“狡猾”。他们用华丽的辞藻隐藏内心的傲慢与偏见。在多媒体上艺术地展现自己的公允和高尚。但无论如何掩饰,傲慢与偏见也是人性中最为生动,最富有色彩的特征和秉性。它与妒嫉和仇恨一样是我们永恒的人性。

但人类对某一种傲慢会采取宽容的态度。我想贝多芬与莫扎特在音乐上一定是傲慢的。但他们傲慢的如此恰如其分。

进入 时东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心灵小语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5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