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皇会的成立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临朝,宣布重新“训政”。同时下令抓人。康有为事前得到消息,于20日清晨匆匆离京,当晚,乘英商公司重庆号轮船离开塘沽。9月25日到上海,英国驻上海领事班德瑞到船上与康有为谈话,康称:假如英国肯派兵两百名帮忙,就可以扶持光绪皇帝重新执政。接着,康有为换乘英舰到香港,又企图说服前海军少将柏丽辉勋爵,请英国出面拯救被软禁的皇帝,还曾多次致函李提摩太,请他代向英国求助,主持公道。此外,还曾和日人宫崎寅藏讨论,如何派日本壮士刺杀慈禧太后。
梁启超也将挽救光绪皇帝的希望寄托在外国人身上。9月21日晚,梁启超避往日本公使馆,26日乘轮东渡。27日,梁启超与王照联名致函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其后,又致函日本现任总理兼外务大臣大隈重信等人,剖析中、日、俄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明慈禧太后亲俄,日本为自身安全,必须支持中国改革。 [1] 康有为于同年到达日本后,也积极游说日本人士,“不惜一臂之力,助皇帝复位”。 [2] 但是,日本政客只表示同情,不肯在实际上有所行动。
康有为到达日本不久,唐才常也自国内东来,与康有为等共同计划以武力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10月31日,康有为等人向日本东亚同文会会员宗方小太郎表示,拟在湖南举事,希望日本借兵并援助。康夸张声势,声称湖南南学会有会员一万二千人,一旦举事,将引军直进,夺取武昌,沿江东下,攻占南京,然后移军北上。康并称,有可能得到张之洞的响应。 [3] 这是康有为等人流亡海外提出的第一份武装拯救光绪皇帝的计划。11月初,康有为发布《奉诏求救文》,假借皇帝名义,公开号召“勤王”。
康、梁到达日本后,孙中山、陈少白托日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犬养毅等致意,企图联合,但康声称奉有光绪皇帝秘密诏书,不便与革命党来往。孙中山派陈少白往访,康表示:“惟有鞠躬尽瘁,力谋起兵勤王”,“其他非余所知。” [4]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3月,原来庇护康有为的大隈重信内阁倒台,在清廷压迫下,康有为离开日本,远游欧美。到英国时,通过柏丽辉勋爵再次请求英国政府支持他的“复辟”计划,未获议会多数同意。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与侨商李福基等人成立“保救大清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其后,保皇会自加拿大逐渐向美国、墨西哥等地发展,共建立总会11个,支会103个,号称有众数百万。康有为任会长,梁启超、徐勤任副会长。8月4日(六月二十八日),适逢光绪皇帝30岁生日,康有为率领侨胞在中华会馆庆祝,其场景是:“烛灯辉煌,箫鼓铿锵,冠裳璀璨,龙牌在上,龙旗在顶”,一群人,或长袍,或短衣,一律“拳跪起伏,九叩首”。会后,致电清廷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问圣躬安否?祝圣寿万年,愿皇上复政以保中国”。 [5] 后来在有些地方,保皇会开会还形成了一套仪式:“会所奉万岁圣牌,会众悬皇上圣像”,与会者起立,恭祝皇帝万寿,齐声喝彩三声,次祝康有为到处平安,喝彩如前。 [6] 11月12日,慈禧太后生日,南洋各埠华侨再次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声称太后年高,不宜过劳,应“归政颐养”。此后,海内外报纸纷纷刊发文章,要求太后撤帘,皇上亲政。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慈禧太后召开王公会议,诏立自己的外甥、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为废去光绪皇帝做准备。消息传出,中外喧腾。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联络叶瀚、张通典、章炳麟(太炎)、汪贻年、丁惠康、沈荩、唐才常等1231人联名电争,这是上海地区前所未有的一次大规模的士绅联合行动。天津、杭州、武昌等地的士绅继起响应,海外华侨也纷纷通电反对,仅各地保皇会的通电即达百数十通。康有为致函大隈重信及进步党领袖犬养毅,要求二人向日本政府请兵,讨伐慈禧, [7] 同时则催促唐才常、毕永年等人在国内动作。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月,康有为经香港抵达新加坡,在香港、澳门设立保皇会总局,作为办事机构。次年8月,受新加坡总督之邀,迁居槟榔屿。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暹罗华侨陈斗南等人上书李鸿章、张之洞等,要求他们举兵勤王,清君侧,复大仇。保皇会则呼吁国民以独立自主精神勤王讨贼。康有为最初计划在两广起兵。原台湾巡抚唐景崧在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的反割台斗争失败后回到故乡广西。他派人到新加坡会见康有为,约期举事。康有为于是决定先攻广西桂林,然后破长沙,下武昌,直趋襄阳,进入直隶,攻入北京。保皇会在日本的总部还曾指示洛杉矶分会,以矿物、铁路为报酬,请美国人荷马李将军募集美国苦力25000人,计划由美国军官率领,自澳门攻打广州。康有为则联络原台湾义军统领丘逢甲,动员他在广东潮州、惠州一带起兵。但是,所有这些都停留在计划阶段,没有付诸实施。 [8] 11月14日(九月二十三日),康有为致函英、日两国领袖,建议他们利用机会,帮助光绪帝复位,函称:“帝党由这片土地上最开明、进步的人士组成,这些人友好地对待外国人,也希望将他们国家古老的文化和西方文明结合起来。” [9] 但是,英、日两国领袖都未加理睬。
(二)《大同书》的写作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1月,康有为赴印度,定居大吉岭,陆续写作《中庸注》《孟子微》《论语注》《大学注》及《大同书》等著作。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根据他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观察,对人权、平等学说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融合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念,建构了他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全世界为一总政府,“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生产高度发达,每人每日仅劳动很少时间,此外“皆游乐、读书”之时。它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份完整的共产主义设计。但是,在现实中,康有为仍然坚持保皇、改良道路。《大同书》一直秘不示人,1913年(民国二年)部分发表,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才全文出版。
注释:
[1] 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研究会编:《伊藤博文关系文书》(八),日本墒书房,第414页;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31册,第689页;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3—166页。
[2] 近卫笃麿日记刊行会编:《近卫笃麿日记》,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11月2日、12日,日本鹿岛研究所出版会,昭和四十三年(1968年)版。
[3] 《日记》,《宗方小太郎文书》,日本原书房昭和五十年(1975年)版,第673页。
[4]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页。
[5] 《美洲祝圣寿记》,《清议报》第27册,1899年9月7日。
[6] 《南海先生上皇帝书》,《清议报》第67册,1900年12月22日。
[7] 《致大隈函》,见于蒋贵麟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台湾成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584—585页;《致犬养毅》函为日本冈山木堂纪念馆所藏原件。
[8] 参见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 拙著《海外访史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