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其中的名辩之学,也就是逻辑辩论取得了很高成就,名家学派就有不少学者,连墨子后学,都是名辩的主力。胡适关于先秦哲学史的著作以名学史命名,就是把名辩之学作为主线。孔子说:“必先正名也",这可以看作是这种一派学问的开端,名辩之学关系重大,它关乎伦理道德。先秦思想百花齐放,到了荀子的时代这个局面已经趋于终结,到秦的统一彻底断送了它。但是,仔细考察荀子的名辨思想,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辩论之学的大家,也是导致辩学终结的关键人物,辩学终结的原因不能全归于秦的统一带来的思想专制。
不可否认,荀子对辩论之学有很大贡献。他第一个发现了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名或者语言只是习惯,是社会共同的约定,因此随具体的时间和地域而不同。荀子举例说:对猫和狗而言,当初第一个制定语言的人本可以把猫这种动物称之为狗,而把狗定名为猫,只要大家普遍接受,就没有什么影响。可见名言纯粹是为了交流方便而约定俗成的,这中间,圣人就担负着制定名言的任务,名言的混乱,可能意味着圣人的规定没有得到大家的尊重。
那么名言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名言规定?这方面,荀子忠实继承了孔子,他认为,那些能充分体现等级秩序的名言规则,确定好人们之间的名分关系,维护好社会秩序的,才是好的名言规定。而这个工作只能由统治者,圣王来做。
荀子批评名家想要通过辩论和逻辑分析获得道,认为这是错误的方向,不可能得出真正的道,反而导致邪说出现。
荀子批判了当时学者们中间流行的逻辑诡辩,名实混淆的情况。一是以名乱实,如杀盗非杀人,这个命题把盗从人中间排除出去了,实际上盗属于人中的一类,杀盗也就属于杀人。这个诡辩的目的是说明杀盗是正当的。二是以实乱命,比如,山与渊平,这是指有些湖泊可能位于高山之上,因此与别的山峰一样高,但是这只是个别的例外,用这个个别的“实”来驳倒山高于渊这个普遍规律是不可能的。也有人给出另一种解释,山与渊两者与无限的高度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因此山与渊平。
荀子对名辩和逻辑还有一个贡献,它发现逻辑的诡辩术,有很多事有由于弄乱了概念的层级和隶属关系。只要理清概念之间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并且在推论中保持概念的一致性,就可以消除逻辑的混乱,击破各种诡辩邪说。
然而,荀子有一个内在的矛盾,一方面他也参与逻辑辩论和正名,研究语言学,另一方面他批判各家的辩论偏离了正道,结果是在他的批判之下,逻辑学的研究因此衰落了。对荀子来说,辩论的目的是掌握道,有一定的实用主义色彩。圣人是如何认识道德呢?荀子认为道不能从名言辨析中得出,心是认识道的能力,就像是权衡(秤)可以度量轻重。辨析概念,逻辑分析的目的都是认识道,只要虚壹而静,有一颗“大清明”心,就一定能认识道,即儒家的圣王之道。总的来看,在荀子,道德原则一旦规定好了之后,逻辑辩论是无用的。
我们要质疑,世间的治理原则,合理的政治秩序和伦理标准,难道只有儒家所主张的这一种吗?庄子也主张与天为一,认识道,抛弃世俗中的知识,体会道,与虚壹而静相似,可是他的道就完全不同于儒家。所以道不能只有儒家一种。逻辑的辩论正可以对任何一种伦理原则提出挑战,破除每一种思想体系的武断性和独断性,这可能是名家热衷于辩论的原因,逻辑学家往往在伦理上是怀疑主义或者不可知论者(墨子有所不同的,逻辑与知识和价值的确定性并列)。荀子正是看到了纯粹的逻辑辩论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它可以用来反对和攻击任何体系化的哲学建构,所以批判各家对逻辑的运用,主张把逻辑用于论证儒家的道统。
道就是关于社会治理的原则,是伦理和道德原则,这本来是可以多元化的。比如,按照庄子学说,每个人的认识只是局部的感知,具有主观性,因此人们不可能真正实现沟通。荀子则是要王者通过定名传达统一的理念。荀子认为道只能是唯一的,认定只有儒家的思想是正确的,反对学派之间的争论不休,认为他们的观点是邪说,因此,圣王起而诛之。荀子的以下论述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专制色彩:
劳力而不当民务,谓之奸事。劳知而不律先王,谓之奸心。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此三者,圣王之所禁也。(《荀子 非十二子》)
听其言则词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荀子 非相》)
另外荀子也强调,钻研学问的目的是成为君子和圣王,是为修身服务的。这样可以看出,逻辑学的研究也不是出于纯粹知识的兴趣,而是一个辅助工具。“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他反对从辩论和名言的分析中抽象出社会管理的原则、道德的法则,把辩论作为一种服务于儒家道统的工具。结果忽视了逻辑学自身独立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他的逻辑研究导致了逻辑学的衰落。荀子距离秦始皇统一不远,统一导致逻辑辩论的风气很快衰歇了,从学术思想的发展来看,辩论风气的终结可能与荀子对各家的批判有很大关系。而且,可能正是因为荀子的打击,名辩之学再也没能兴起,后世的中国学者不太重视逻辑和概念的分析,导致中国的学术和国人的思维,逻辑性比较薄弱。
写成于2021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