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出自【刘永谋编著:《世界上最精彩的哲学故事》,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最受读者欢迎的哲学故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版】。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来说明哲学与哲学家工作的意义——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中。从出生起,他们就象囚犯一样,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方,甚至连脖子也被套住,不能转动,更不能回头,只能直视前方。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篝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的影子投射到囚犯对面的洞壁上。就这样,这些囚犯的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这些影像是如何形成的。于是,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并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彷佛影子就是真实的人、动物和植物。
囚徒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感到命运的悲惨,也没有想过挣脱束缚他们的锁链。然而,有一天,一个囚犯偶然挣脱了锁链,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直接看到了炫目的火光,这使他感到刺眼,看不清原先已经习以为常的影子。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眼睛逐渐适应了火光,终于能份情影子和雕像,明白了雕像比影子更真实,影子是雕像的投影。于是,他不顾眼睛的难受,朝火光走去,走到了洞口,被人一把从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
当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真实的事物时,再次眼花缭乱,比先前初见火光时更为痛苦。所以,他只能一步一步适应洞外的生活,先看阳光下的阴影,在看水中事物的倒影,在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最后,他终于能直视太阳,才明白太阳是岁月和季节的原因,主宰着世间的万事万物。
柏拉图用洞穴中的囚徒来比喻世人的生活,世人把表象当作真实,把谬误当作真理。哲学家就是那些挣脱束缚走到洞外的囚犯,虽然解放的历程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和痛苦,但毕竟看到了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一辈子活在黑暗当中。
然而,解放的囚徒并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这个走出洞外的囚犯,回想起往事,在庆幸的同时,开始怜悯他的同伴。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的,也不过是善于捕捉倏忽即逝的影子,善于记住影子的形状,善于推测即将出现的影子,所以仍然只是一个可怜虫。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再留恋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再也不愿回到洞中做囚犯。
为了解救他的同伴,走出洞穴的囚犯还是义无返顾地回到了洞穴里。可是,他从光明的地方重返黑暗的地方,已不能适应洞穴中的生活。别人因为他看不清影子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没有人相信他在洞外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到处和他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区别,却因此激起了众怒,恨不得把他处死。
最后,柏拉图说,虽然走出洞外的囚犯没有解决自己的同伴,但毕竟他走出过洞穴,看到过真实,经历过真正的幸福,他是值得称赞的,他的失败是因为光明不能适应黑暗;相反,他的同伴是可悲的,他们没能走出黑暗获得解放。
按照柏拉图的故事,哲学家的兴趣在于追求真理,除此之外,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这种说法未免有些清高,在实际哲学史上,追求世俗享受的哲学家不在少数,培根甚至因为贪污被审判。就是柏拉图自己,也几次三番想参与实际政治,不过以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专心办学。但是,柏拉图的故事也的确指出了哲学与哲学家最重要的精神,即批判精神和求真精神。所谓批判精神,是指哲学不会对惯常的说法、权威和传统屈服,而是敢于置疑一切,批判一切。所谓求真精神,是指哲学不会满足于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要穿透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注:哲学家一直自视为众人的导师,最近才慢慢学着放下这个架子。一旦放下这个架子,现在问题变成了如何才不庸俗和无聊。至于追求真理说,追求二字可当,真理就算了吧。或者说,能获致的只能是人之真理。你的叹息不在于不够努力,而在于你生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