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计算机器的出现重新激起了传统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方面对人类本质的大量困惑,而这种困惑与图灵发明“图灵机”的那天一样,对于人们仍是新颖且及时的。这一系列困惑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类有什么特别之处?另外一种更直截了当地问法是“在认知能力上计算机能像人类做得一样出色吗?”更一般地问法是:“一部机器能否发展到我们赋予其人的权利的地步?”
——《剑桥五重奏:机器能思考吗》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只有“我”能思么?只有人能思考么?如果机器能思考,那它也成了“我”吗?如果有一天,与人类朝夕相处的机器人开始思考自身存在,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科幻电影《2011太空漫游》(2001: ASpace Odyssey)可谓是这一题材的杰出代表。在电影中,导演不仅展现了自主思考的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更是将机器人作为了生命进化的更高一层阶梯。影片中,大猩猩到人类,人类到机器,似乎是某种神秘力量所导致的必然趋势。然而,由无机材料所构成的机器,真能拥有独立的心灵、并终有一日像人类那样进行思考吗?
1950年,人工智能的开拓者阿兰.图灵发表了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预测人工智能将有一天得到人类认可,并与人类智能并驾齐驱。他指出,目前关于“机器能否思维”存在诸多争论,各派观点都由于词语的歧义而难以相互理解,从而陷入语言的泥潭。因此,他提出了一种避免语义分歧的、可操作的模拟实验来替代这个问题,即后来所称的“图灵测试”。简单来说,图灵测试就是让一台计算机冒充人类与其他人进行对话,如果有它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令对话者无法识别它是人类还是机器,那么就可以说它达到了人类的智能。图灵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乐观的,他认为,大约在50年的时间,随着计算机处理器的发展,有可能使得机器在图灵测试达到这样的程度:“经过5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超过70%。”当人们无法区分机器和人类之时,还能够否认机器能像人类那样思考么?
菲利普·K·迪克的代表作《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中也构想了一种类似的检测实验,这一实验可以视为图灵测试的加强版,即在提出一些特点问题的同时,在检测对象的身体上接通电极,通过微表情和微动作检测对方的“心理”反应程度。在小说中,主人公遇到了一家公司生产的特殊机器人,为了使自己的“产品”通过测试,公司为这些机器人伪造了人类生活的记忆,并且一开始就将它们作为人类培养。主人公所检测的女机器人一直深信自己是正常的人类,她像人类一样生活、交际,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身份。这一事件也迫使主人公进行反思,人类与机器,究竟有何不同?如果机器人通过了这一检验,并且它们也自认为是人类,是否可以将其视为人类的一员?
同样,在现实中,如果有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是否有理由相信它拥有了思考能力呢?“计算机可以达到人类智能”的命题自提出起,就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因此,图灵在提出测试时,也对那些反对观点一一进行了批驳。他指出,大部分的反对意见只是一种无依据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为了维护人类的优越感而已;这种“鸵鸟政策”无益于问题的讨论,只能说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
不过,也有一些质疑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例如图灵提到的一种典型观点,即认为机器只能去做我们叫它去做的事情,就像是一架钢琴可以响应演奏者的敲击而发出乐音,但实际演奏的依然是人而非钢琴本身。对于此,图灵提出了“学习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孩童的大脑拥有着相对较少的机制,但是通过学习,就可以成长为复杂的心灵。那么,如果对一个拥有少数规则、类似于儿童心灵程序的计算机进行这样的“教育”,并加入奖惩的反馈机制,也许机器就可以像人类儿童一样逐渐获得成熟的“心智”,表现出超越原始程序设定的、“后天习得”的行为。
在如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计算机软件进行着如此的尝试,甚至我们平时所使用的电脑程序如输入法,都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学习”能力。每当我们敲击键盘,输入法便会自动将我们常用的词组放在前位。当我们浏览购物网站,系统就根据以往消费偏好将类似商品推荐给我们。如此实例不一而足,这样发展下去,也许图灵所设想的学习机终有一天能够成为现实。
2014年6月7日,阿兰·图灵逝世6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Goostman)首次“通过”了图灵测试。这届图灵测试大会由雷丁大学系统工程组织,大会共有5个聊天机器人参与,其中只有尤金成功地被33%的评委判定为人类。不过,由于尤金模拟的是一个13岁、非英语母语的乌克兰儿童,而并不是一个具有成熟心智的成年人,所以严格来说这次测试并不公平,许多科学家也并不认可图灵测试被真正的“通过”。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技术正飞速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从各个方面逼近人类。很难说再过几十年,会不会有机器真正通过图灵测试。那时,我们是否可以会承认机器具有了思考能力呢?一旦机器开始思考,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直至今天,图灵的观点也并非为所有人接受,哲学领域和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也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提出质疑,包括图灵测试是否能够等价于心智证明、计算机的运算过程是否能在本质上与人类思维进行类比等等。不过,图灵等人的思考为心灵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标志着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与哲学联合起来,叩问人类自身存在的终极答案。不论图灵做出的尝试性回答是否正确,这样一种跨越学科界线的对话,势必碰撞出新的火花,点燃永不熄灭的思想之光。正如图灵所说:“我们的目光所及只能在不远的前方,但是可以看到,那里有大量需要去做的工作。”
[1]该书由雷德利·斯科特1982年改编为电影,更名为《银翼杀手》(Blade Runner),故事背景设定在距今不远的2019年。这部影片是“赛博朋克”科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刘永谋等:《哲人疯语——当代哲学思想中的奇谈怪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其余作者均曾为人大科哲点上硕士生博士生:郭朦、王玮、李曈、赵俊海、李慕航、李佩、乔宇和仇洲。)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