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主要是指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国际规则。谁在破坏这些秩序?是美国。美国在前总统特朗普时期就先后退出世卫组织(WHO)、《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一系列联合国组织和国际机构。此外,美国一直拒绝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相反,中国一直是保护这些国际秩序,不是国际规则的破坏者或者革命者,甚至连改革都相当谨慎。中国充其量是接轨,也没有像前苏联一样“另起炉灶”。按照西方的逻辑,中国走向强大肯定是会组建自己的阵营。美国这些年来一直在强调,要组建一个“世界队”对抗“中国队”。但是中国并没有阵营,没有“队”。中国规规矩矩地待在这个体系里面,没有搞拉帮结派。
中国不搞拉帮结派
一些西方人把自己的逻辑强加给中国。比如有人指责“一带一路”倡议或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说它们破坏了规则。我们以亚投行为例,它完全接受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规则,主要是为亚洲地区的基础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这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没有做的事情。所以,亚投行的诞生没有抢别人的“饭碗”,而是对国际规则的一种补充。
所以,中国并不是一个国际秩序的革命者,而是一个改革者、一个补充者。西方国家早期搞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那一套,通过在拉丁美洲、非洲等地方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支撑国内的发展。而现在中国在非洲、亚洲的投资和援建被西方污蔑为掠夺资源、甚至被扣上“新殖民主义”“债务帝国主义”等帽子。但这是西方自己的经验,不是中国视角。
中国看到了当前国际秩序的问题之所在。中国一直在帮助非洲、亚洲等一些国家建铁路、高速公路、医院、体育馆、学校等基础设施。中国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自己本身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中国的规则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定规则,不是像美国那样把自己的规则强加给其他国家,而是先接轨学习西方的规则,之后再形成自己的规则。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学习了西方很多好的规则。
下一步,中国要真正强大起来,就要继续消化吸收世界上好的规则,同时,结合自己的情况,完善、强化、补充现有的国际规则。下一步,中国真正对世界的贡献可能就来自标准和规则的贡献。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需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对于非洲、拉丁美洲等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规则和方案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非西方,而不是反西方的选择。
世界不会完全脱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历了一波“超级全球化”。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丹尼?罗德里克。在这一波“超级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各国特别是英美国家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主导推动私有化、金融自由化,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相对自由地流动。
伴随资本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西方国家也纷纷把那些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带来了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
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创造了巨量的财富,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均是这波全球化的受益者。但不少负面效应也浮出水面。最大的问题在于超级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主权国家仍然拥有完全的经济主权了。要知道虽然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时代,但国家单元仍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不能失去所有的经济主权。
以英国为例,英国推行撒切尔新自由主义,得到了一个伦敦金融城,但却放弃了整个制造业,英国脱欧实际上也与此相关。再看美国,美国虽号称拥有最先进的医疗体系,但根据美方的统计,80%多的美国医疗物资靠中国供应,还有90%多的抗生素生产也基本依靠中国,这在疫情暴发后成为一个尖锐的安全问题。
另一个失去经济主权的后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产阶层比例从过去的大约70%下滑到约50%。
中国也并非全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一方面,中国得以引进许多西方先进技术,成为技术应用大国,另一方面却缺乏原创技术和研发动力。受新自由主义影响,很多人假定世界市场永远存在,“缺什么就去世界市场买”。如今,受到美国的打压和封锁,华为等企业面临困难。
从长期历史来看,世界市场不存在实属正常,存在只是一种“运气”,迷信全球市场是不对的。所以,现在世界进入有限全球化时代,有可能会回到类似1945年至20世纪80年代这段时间的特征。这个阶段的全球化,资本、技术还是会流动,但是会受到限制,贸易程度会降低,各国家的经济主权会强化一些。
类似1945年至20世纪80年代的那个阶段,但是有差别的。那个时段,每个国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还是相对完整的。所谓的美国制造、日本制造、德国制造基本上生产的都是整产品,但是80年代以后,很多产品已难以确切地说出是哪个国家制造的了。人们所说的“中国制造”,更多是中国组装,零部件可能来自日本、亚洲甚至西方国家,各种零件、原料来到中国最后组装,再出口。
美国基本上把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制造都转移到其他国家,其中就包括芯片制造。现在人们说美国控制了芯片,但实际上只是控制了芯片设计,美国的芯片制造环节已经流到诸如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
现在各国还能不能生产整产品?在经历过了之前那一波超级全球化之后,现在很难了。美国不可能把所有的生产链都搬回国内,日本、德国等国家都不可能,所以各国经济之间、生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很难彻底改变。简单地说,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一个完全脱钩的世界经济体。
经济逻辑打败政治逻辑
从大历史看,经济逻辑最终还是会打败政治逻辑,所以产业链的形态不会完全被改变。在经历全球化和开放后,每个国家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不可能再走回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在此次疫情中,欧洲和北美产业链受到影响明显,但亚洲产业链、生产力不仅没有减低,反而强化了。
产业链的形成有其经济原理,大致符合亚当?斯密所说的比较优势。一旦失去比较优势,产业链转移走了,就很难搬回来;而产业链一旦形成,也没那么容易人为地去强行调整。比如在美国,白宫很难强迫华尔街完全听它的。白宫可能以所谓国家安全的名义,对产业链形成影响,但是也难以改变整体格局。
过去,全球三大供应链分别以欧洲、美国和东亚特别是中国为中心。这种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未来三块供应链也不可能完全是自给自足的。无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从劳动分工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比如:原创性、设计性的东西,还是会留在美国,但是制造环节,美国不大可能把德国、日本等的制造能力搬到自己国家。
当然,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中国,都想往产业链的上游走,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所谓“去中国化”的说法过于极端。全球化是资本的逻辑,资本是开放的,就是要走向能赚钱的地方。所以,西方资本进入中国的全球化不会中断,中国同美国、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不会完全脱钩。
中国是全球产业链最全的国家,拥有各种工业门类。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目前拥有4亿中产阶层,未来根据官方规划,这个数量还要翻番,消费潜力巨大。在很多领域,中国人用吃什么、不吃什么就能决定许多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价格。因此要有信心,中国能留得住西方的资本和技术。2020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在技术上,中国面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封堵,不可避免。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技术领域已有40多年经验积累。从李约瑟博士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可看出,过去中国的科技也是很辉煌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是应用技术大国,现在要慢慢转向技术原创大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也容易被忽视。目前,中国国内市场基本还是分割的,规则还没有完全统一。比如:珠三角的规则跟长三角不一样,长三角跟京津冀又不一样,即便是长三角、珠三角内部各种规则也没有统一,贸易、投资规则等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应该利用内循环的机会,把国内规则统一起来。这种通过统一规则释放出的劳动生产力,是难以计量的。
未来世界深度多元
以前的世界格局被称为“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但现在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极化不足以形容这种变化,未来世界是深度多元化的。简单来说,美国还是强国,但并不是所有领域都强,有些方面衰落,而有些方面仍然领先世界。中国、俄罗斯、日本也一样,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是多元的、互相交错的复合体。
现在讨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一个国家替代另一个国家,都是非此即彼,是错误观点。所以人们应该走出这种冷战思维,用真正多元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
从经济重心来看,近代以后,世界经济中心曾分别在欧洲和北美。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崛起,加之,日本等传统强国的存在,世界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亚洲。未来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个局面不会改变。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可以说一直是亚洲秩序的一个稳定之源。客观上看,中国早就已经是亚洲经济的稳定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后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去年以来的新冠疫情,中国每次都扮演了稳定器的角色。未来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做大,以及向技术链条的上部攀登,中国还将起到一个引领作用。稳定和引领,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主要贡献。
本文根据郑永年教授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的专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