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人本思想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什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57 次 更新时间:2021-03-25 09:32

进入专题: 人本思想   中国文化  

楼宇烈 (进入专栏)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国的文化不靠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产、特产。而西方文化中近代以来所高扬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国从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来源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来源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他们以中国的人本思想去批判欧洲中世纪以来的神本文化,高扬人类理性的独立、自主,把中国看作是最理想的一种社会。所以欧洲的人本主义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

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

商灭夏,周灭商,在历史上称为“汤武革命”。这两代的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一个道理:“天命靡常”——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不让天命转移就要“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是《大学》的“三纲领”。《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起点和关键。其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而不是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为“天命”(神)的奴隶。

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着一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就会被物控制住。所以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物管住,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会丧失品德。

我曾对中国文化这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做过一个简单的描述,即:“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中国文化可以避免“人类中心论”

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都在欧洲。战争的最终目的无非为了得到资源和财富,而不顾道德、不择手段地去相互残杀,人被物欲所左右,人又一次自我异化。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批有见识的思想家,又一次高举新人本主义的大旗,而且几乎一致地认为,这种新人本主义的思想资源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如果说,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到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文化是为了使人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做一个有独立主体、理性自由的人,那么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高举新人本主义的大旗,就是为了使人从物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做一个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

启蒙运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科技、人文文化的进步,但在西方,人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以后,就要替代神来主宰天地万物,“科学主义”、“科技万能”的思想日益滋长,人类自以为凭着人类理性的力量,科学、技术的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就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了。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又异化成了对自然资源财富的过度开发和掠夺以满足人类的物欲,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这也是现代西方社会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是不会异化成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原因是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秀传统,即“以天为则”的传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中国人非常强调以天地为榜样,向天地学习。道家讲的道法自然也是这样,强调人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

天地有很多品德。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中国文化中神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万物的变化。最典型的是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也就是说,水具有最高的品德:水总是往下流,普润万物,从来不居功自傲,要求回报,这是谦虚的品德;水也能够包容万物,它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水还有坚忍不拔、以柔胜刚的品德,水滴石穿……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是无所作为。其实,无为者非不为也,总起来讲是“推自然之势”,不仅要遵循事物本然之理,还要看所依靠的环境、条件是不是成熟。所以说,自然无为恰恰是积极的有为。

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中,一方面强调人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的主宰,反而要人们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优秀思想,它们与“以人为本”结合,保证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地阐释和弘扬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的真正意义和精神,将它贡献给世界,是当前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本思想   中国文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69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