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焕珍:《参禅有道——<坛经>与禅宗十二讲》初版后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8 次 更新时间:2021-02-04 21:51

进入专题: 禅宗   坛经   佛学  

冯焕珍 (进入专栏)  


本书各讲内容,学人曾先后讲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2009年12月9日)、深圳国学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2年6月24日)、云浮市新兴“六祖文化讲坛”(2013年4月24日)、光孝禅寺(2013年6月11-12日)、佛山市南海图书馆“有为讲坛”(2013年6月-2014年8月)、广东省禅宗文化研究基地“禅宗文化大讲坛”(2013年7月13日)、南方日报“中国经典·对话中国精神”讲座(2014年12月17日)、云门佛学院研究生班(2015年春季学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厚朴学堂”(2015年6月21)、闽南佛学院在职法师研究班(2015年12月23-24日)。其中,在“有为讲坛”讲得最多,前后共十讲,几乎涉及本书各方面,讲完后学人还赋诗一首以作纪念:“乾坤剥极正回阳,江北江南雅道彰。古郡兰台开海会,西樵山水发幽光。祖师舍担归家处,鹏鸟凌云振翅场。一卷坛经披读已,金风款送稻花香。”在此,学人首先要真诚感谢明生大和尚、明向大和尚、法成大和尚、性国教务长、静安教务长、黄达辉主席、宋婕教授、邓卿先生、任强教授、冯胜平先生、陈枫先生、李岚女士,承蒙诸位邀请学人做讲座,奠定了这部书的基础。

“《坛经》与禅宗”系列讲座主要围绕禅宗的各种法门如何“直指人心”展开:“六祖惠能与禅宗”列叙六祖的悟道因缘,阐明六祖创立禅宗的理由;“《坛经》导读”介绍《坛经》不同传本及其内容的一致性,指出禅宗安立的根本见地是佛性(自性),修行的根本法门是以般若观照法门;“禅宗的心印”论述禅宗所传心印(自性)与教法的非一非异关系,以及禅宗传承谱系的方便施设与真实义趣,证明禅教是一味的佛法;“禅可说吗”指出,禅究竟不可说,有因缘则可说,明心见性的禅师可作真实说,未明心见性的凡夫只能作相似说;“参禅者的善知识”从善知识的一般分类讲起,指出参禅者的根本善知识是众生本具的自性,大善知识是佛、法、菩萨、圣僧、禅师,并对凡夫善知识与伪善知识做出简别;“禅师如何说禅”讨论禅师说法的因缘、方法、特点与形式;“禅宗的皈依”依佛陀圣典开示的法报化三重三宝说,阐明禅宗的自性三皈依是依据一体三宝从法身层面开出的根本皈依;“禅宗如何说菩提心”先叙述菩提心的内容与性质,再辨明禅宗并非不重视菩提心,而是就众生自性、胜义菩提心和参禅者机缘指示菩提心,一般人难以辨识;“禅宗的无相戒行”从与有相戒相对照的角度,论证禅宗的无相戒是菩萨戒,是与有相戒不一不异的自性戒;“禅宗的定慧等持”从世间止观到出世间止观、从如来禅到祖师禅,旨在显明祖师禅的必然性与殊胜性;“禅净两宗的异同”从净土、根器、信力、行门、果位等方面显明禅净两宗的异同,说明为什么净土行人宜一心念佛,参禅者则应以念佛为助行;“禅宗的价值与影响”总摄各讲,重点彰显禅宗对人类安顿精神生命的价值,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影响。

本书的基础虽然是讲座,但学人曾作过修改与补充,主要做了充实佛教圣典依据、查证文献史实、删改重复文句等工作,因此并非全为讲座旧观。不过,书中的内容大体并未改易,且有两个特点一以贯之:第一,力求做到有理有据而又不拘泥于理据,书中任何重要法义都有《六祖坛经》、佛教经典或禅师开示为依据,尽量避免凭空发挥;同时,依理据解说禅宗法义时,不受制于学术的立场,而采取同情默应佛教的立场。第二,针对古今不绝如缕的“疑禅”思潮,书中有几讲特别从禅教一致角度论证禅与教的非一非异关系,旨在显明禅宗虽属“教外别传”法门,但丝毫没有偏离佛陀圣教。由于讲座的特点,书中各讲之间在内容上或有重复;又由于时间与机缘问题,六祖后形成的五家宗风、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法与丛林清规等内容未及专门涉及,这是需要向读者表示歉意的。

讲座结束,适逢业师冯达文先生与云浮市政协黄达辉主席、阙妙丽副主席主持的“六祖文化研究丛书”约稿,即以此系列讲座闻之。幸蒙首肯,即请钟丝苑、艾芹、苏渊彪、谭习龙、谭爱群(界行法师)、朱婧、陈识、熊文文、付乔雅等学生帮忙转录,并开始进行修订。修订后,又请宋婕、钟丝苑和劳驰杰进行了校对。师长之望殷殷,友生之心切切,奈何总为俗务所牵,迁延至今方才交稿,既感恩又惭愧。

末了,顿然忆起佛源妙心禅师留下的一则公案:“有居士注《坛经》,洋洋百余万言,呈源公请序。师少阅,即书云:‘一部《坛经》字已多,百余万字墨成河。如知本来无一物,月白风清唱赞歌。’”(《佛源妙心禅师禅要》)学人于今左说右说,不亦宜禅师棒喝乎?禅师与读者并谅之。

                               冯焕珍  丙申季春于广州客村梵音阁


进入 冯焕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禅宗   坛经   佛学  

本文责编:wangp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98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