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焕珍:《六祖坛经》导读

——《参禅有道——<坛经>与禅宗十二讲》第二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47 次 更新时间:2021-02-04 21:36

进入专题: 禅宗   坛经   佛学  

冯焕珍 (进入专栏)  


《六祖坛经》,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可以说对我们达成健康精神平台这个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什么说它具有里程碑意义呢?因为《六祖坛经》用简洁明了、直指人心的方法,为我们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获得智慧、自在、慈悲这样一种高品质的人生,开出了一条快捷的大道,这是此前任何经典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我想,六祖所以被誉为东方三圣之一,理由应该在此。我们今天就打算带大家领略一下《六祖坛经》的主要内容。

今日的《六祖坛经》,主要是六祖应韶州刺史韦璩礼请到大梵寺说法的笔录,由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所以敦煌本《六祖坛经》的全名是《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这就是《六祖坛经》集录本的经名。《六祖坛经》最先存在的肯定是集录本,即六祖讲法时由弟子记录的本子。但这是不是法海一个人记录的本子呢?很难说。更大的可能是,先由很多弟子记录下来,最后由法海综合在一起,才形成了类似笔记本一样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的《六祖坛经》,大概成立于先天二年至开元二十载之间,即六祖圆寂至神会到华台与北宗僧人辩论禅宗宗旨之际,也就是713——732年这20来年期间。

第二,敦煌原本。大致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到贞元十七年(801)期间,在前面祖本的基础上传出了敦煌原本,这个本子就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六祖坛经》本子,它是敦煌本、敦博本和西夏本的祖本。敦煌遗书里面,迄今发现了五个《六祖坛经》本子:第一个是旅博本,就是大连旅顺博物馆所藏的《六祖坛经》。这个本子在1911——1912年期间被发现,1920年公布,首尾完整。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旅顺博物馆研究员的校勘本。第二个是斯坦因本。斯坦因(1862——1943)是英国人,是劫掠敦煌宝藏的重要考古学家,现在的敦煌文献,有一种编号就是以他名字的首字母S来代表的,例如英国国家图书馆藏S4548号《六祖坛经》卷子,那个S就是斯坦因的第一个字母。这个本子1923年由日本学者矢吹庆辉(1879——1936)发现,1928年《大正新修大藏经》公布录文,首尾完整。《大正新修大藏经》很多图书馆都有。第三个是北本,即国家图书馆藏BD04548号背,这个背一(背一就是背面的第一栏)的内容就是《六祖坛经》。1930年陈垣先生《敦煌劫余录》著录,前部已残,仅存后部文字及尾题。第四个是《敦博本》。所谓敦博是敦煌市博物馆的简称,敦博本即敦煌市博物馆所藏敦博077号《六祖坛经》卷子。20世纪4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向达先生(1900——1966)曾著录,1983年由周绍良先生(1917——2005)发现,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曾文先生首次发表录文与研究,首尾完整。杨曾文先生的录文和研究,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宗教文化出版社都有出版。第五个是北残片本。该本1996年被发现,仅存五行经文。

第三,惠昕本。惠昕本由惠昕于北宋乾德五年(967)改编古本而成。

第四,契嵩本。据北宋工部侍郎郎简《六祖法宝记叙》,该本成书于北宋至和三年(1056),两年后契嵩得到“曹溪古本”用以校勘,编为三卷,此即所谓的契嵩本。

第五,德异本。该本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367)由比丘德异刊印,德异就是比丘的名字。

第六,宗宝本。宗宝也是一个比丘的名字,他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此本。这是明代以来最流行的坛经本子。我们今天见到的《六祖坛经》多半就是这个本子。

现存的《六祖坛经》传本,篇幅最少的敦煌本只有14000字左右,而宗宝本则有3万字左右,这就难免引起争论。例如关于《六祖坛经》的作者,有人说《六祖坛经》不是六祖所述,而是其弟子神会(687——760)摘录他本人的语录所凑成的一部书。这个观点最早是由胡适(1891——1962)提出来的,胡适认为《六祖坛经》的作者实际上是六祖的弟子神慧,而不是六祖本人;具体说《六祖坛经》是由神慧所说的一些语录凑成的一本书。胡适这个人是研究历史的,他的口号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际上他只做到了前面一条,后面一条却没有做到。有人说《六祖坛经》是牛头法融一系禅师的著作,譬如美国一个叫马克瑞的佛教学者就主张这种观点。牛头法融一系是什么意思呢?牛头是一座山名,法融是在牛头山上修行的一个师父的法号,他后来成了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的弟子,并开创了道信禅师门下另外一个分支,后人叫做牛头宗,大概在今天江苏的南京、扬州一代活动,这就是所谓牛头法融一系。马克瑞说,《六祖坛经》实际上是这派禅师而不是六祖的作品。还有人说《六祖坛经》基本是六祖说法的记录,但后人不断有改编和增益。

又如关于《六祖坛经》的内文,我们比较敦煌本和宗宝本,发现宗宝本里有些重要段落敦煌本里没有,相反,敦煌本里有些内容宗宝本里也没有。比如六祖的偈语,宗宝本只有一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敦煌本里面却有两个,而且偈文也不一样,其中一个偈文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从文字表达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固然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不一样,第三句“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也不一样。为什么敦煌本有两个偈颂,而宗宝本只有一个偈颂呢?而且这偈颂和前面两个偈颂的偈文不一样?由此争论蜂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有结论。

我本人不想增加一种说法,但仍然想说说自己的意见。首先,关于《六祖坛经》作者的争论,并没有一家能够说服我。我依然相信《六祖坛经》是六祖思想的记录,其证据我们也可以找出很多,但是要证明起来非常复杂,在此按下不说。其次,关于《六祖坛经》的内容,后人改编说虽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这种说法过分受到“《六祖坛经》一本单传”之见的影响。他们认为从敦煌本到宗宝本是一本单传,就像一个家庭一代只生一个儿子一样,这是不是一种先入之见呢?我认为很可能是先入之见。六祖当年在曹溪说法三十七年,并且都是对不同听众开示的直指人心之禅,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说教,因此可能有许多弟子都对六祖的说法进行了记录,虽然有的记录得比较简略,有的记录得比较详细,但毫无疑问都是六祖的法语。与佛教高僧大德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一个禅师从开堂说法到圆寂要说好几十年的法,你想一想,难道只有一个人记录他说的法吗?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更小,更有可能是很多弟子同时或先后记录了他说的法。就像现在老师上课、学生记笔记一样,有的学生只是记一个纲要,有的学生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了下来,能够说后面这个学生记的就不是同一个老师所说的话吗?不能呀。因此,情况可能是一开始就有多个详略不同的《六祖坛经》本子在流传,最后被整合成了字数最多的宗宝本。这当然也是一种推测,也没有文献依据。

当然,对于今天来听讲座的嘉宾来说,我们大多数不是要去研究《六祖坛经》的传本和版本问题,完全可以放开这个问题不管。我们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有的人讲,我也想依照《六祖坛经》去阅读,乃至于想依照《六祖坛经》去修行,希望能够早一点发现我的健康精神平台,能够过上智慧、自在、慈悲的生活,但我不能够随便相信一本《六祖坛经》,担心碰到掺假的《六祖坛经》。如果有这样的问题,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六祖坛经》所有传本我都精读过,尽管各本相互之间内容有所差异,但根本思想和修法完全没有差别。有人会举我们刚才提到过的偈颂反问:“敦煌本《坛经》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与宗宝本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四句只有第四句相同,怎么能说它阐述的道理一样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六祖的偈颂并不是完全正面表达自己对于禅的体会,他有对治神秀偈颂的作用,他实际上是通过对神秀偈颂的破斥来展现他所体会到的禅。神秀的偈颂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里说的“菩提树”指四大合成的肉身,譬喻肉身是孕育智慧之树,所以说“身是菩提树”;“明镜台”譬指佛家所说的智慧心,《六祖坛经》里经常称之为本心或自心,譬喻智慧心像明镜一样光明朗照。六祖正是针对他的见地说,假如我们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这两句都是顺着神秀的偈颂来说的。但是神秀偈文第三句是“时时勤拂拭”,而六祖所说的是“佛性常清净”,意思完全不同了。佛性指心具有的根本性质,六祖说这佛性是常清净的。常清净是什么意思呢?清净与污染相对,指众生的本性根本没有任何污染。如果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讲,常清净的“清净”二字实际上是“空性”的另一个说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佛性常清净”理解为:因为我们的佛性本性空寂,任何烦恼尘埃都染不上去,所以它是一尘不染的。但神秀偈文的第三句“时时勤拂拭”意味着,他把佛性和烦恼都当成了真实的东西,他的见地没有达万法皆空的高度;其偈文第四句“勿使惹尘埃”更加坐实了这种见地。正因此,他才要通过“时时勤拂拭”的方法,把他认为真能污染佛性的烦恼除掉,让佛性显现出来。但他这种见地违背了佛教的“不二”中道,依这种见地修行,无论如何“勤拂拭”,都是不能成佛的。六祖则告诉我们,烦恼、佛性皆空,有什么需要拂拭呢?

这两个偈颂的最大差别是见地上的不同,而不是修法上的互异。有些人说神秀的偈颂也不错,为什么一定要说六祖的更好?这是没有抓住重点。五祖将衣钵传给六祖而不传给神秀,根本上正是看到:神秀是在二元对立的分别心中理解烦恼和佛性,而六祖则是在“不二”的智慧心中来体察烦恼和佛性;神秀见到的是染净对立的世界,六祖见到的是万法平等的世界。如果从修法上来讲:顿悟不废渐修,渐修不废顿悟,顿悟渐修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两个传本中的六祖偈颂,就可以肯定敦煌本与宗宝本《六祖坛经》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宗宝本《六祖坛经》的偈文,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是从空性来观察的:“菩提本无树”说我们四大本空,否定那种将四大合成的身体视为实体的外道见;“明镜亦非台”说我们的智慧心本空,否定那种将智慧心视为实体的外道见;“本来无一物”合说肉身与佛性皆空,堵死人们心中生起任何实体的幻想;“何处惹尘埃”则总说万法皆空,本来就没有尘埃可拂,从而令人当体归宗。空性是佛法的根本见地,如果我们想学习《六祖坛经》,并想进一步从中建立健康的生命观、享受健康的生活,我觉得看任何传本和版本的《六祖坛经》都是可以的。

《六祖坛经》有些什么特点呢?第一个特点是悟理通透。这是说《六祖坛经》所记录的佛法都是究竟、圆满的佛法,这是《六祖坛经》被尊为佛经的根本依据;如果《六祖坛经》所说的法跟释迦牟尼揭示的真理有任何差异,都不会被人们尊奉为佛经。第二个特点是直截了当。这是指《六祖坛经》的说法方式,《六祖坛经》从不离开本心说法,句句直指人心,既不拐弯抹角,也不作多少方便说。第三个特点是浅白易懂。《六祖坛经》之所以在中国这么流行,多得益于它是用唐代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说的,在唐代可以说上至官员、下至黎民,凡识字者都看得懂,即使今人读来也没有障碍。像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等宗派的经典就没有这么容易懂,一般人没有几年的功夫,根本不要想弄得懂其中的道理。第四个特点是方便易行。《六祖坛经》提持的修行法门适合所有人修行,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下手修行。因为《六祖坛经》有这四大特点,难怪“好简”的中国人如此喜欢这部经典了。

当然,有必要说明,《六祖坛经》的文字浅显易懂,不等于它的思想也很浅白,实际上《六祖坛经》文浅意深、文约义丰,有文中之意、文外之意,会得文中之意,未必会得言外之意。这文外之意怎么样去讲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如果我们与《六祖坛经》有缘分,还是要反复精读《六祖坛经》;其次,要去找与自己相应的老师,向老师请教。譬如,我们用功读《六祖坛经》,每天念两三部,甚至十来部,念好几年,肯定有收获,但收获不一定很大,因为《六祖坛经》本身不会跟我们讲话,告诉我们这个地方要这么理解,那个地方要那么理解。因此,依《六祖坛经》修学者,有必要寻访自己相信的老师,即《六祖坛经》里面说的“善知识”来引导。

《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有哪些呢?首先就是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能成佛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与儒家途人皆为舜尧、道家凡人都能够成真之说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将成圣、成仙、成佛的根据视为人人本具、个个不少的本性。这与西方宗教将人类得救的根据归于上帝启示有很大差异,西方天主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不会说所有众生都能够成上帝,这对他们来说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大家要知道,由于创立者的见地及其针对的根器有差别,宗教会表现出不同的面貌。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么顺利地发扬光大,根本就在于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道两家的根本思想取径是一致的,都主张一切人可以通过下学上达成贤成圣。在这一根本点上,禅宗的主张与其他佛教宗派也毫无二致。《六祖坛经》里说:“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为什么人的智商有三六九等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无明有厚有薄。无明是没有智慧的意思,无明厚的人慧根相对较低,如遮蔽太阳的乌云更厚;无明薄的人慧根相对较高,像遮蔽太阳的乌云没有那么厚。但不管无明厚薄,从根本上讲,众生成佛的根本性质都无二无别。

佛性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比较六祖与神秀的偈文时已经讲了一点,现在想依据《六祖坛经》的经文作更好的显明,六祖与神秀对佛性的理解确实不是一回事。六祖隐修十多年以后,就到了广州的法性寺。他到法性寺时,正好碰到印宗法师在讲《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是佛教的了义经典,其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佛性论。六祖静听印宗法师讲经,并借僧人辩论风幡之动的机缘站了出来。印宗法师知道遇到了高人,就走到他面前说:“听说五祖的衣钵南下了,是不是就在仁者身上啊?”印宗法师称他为仁者,表明六祖当时还没有出家。六祖承认他就是五祖的得法传人,印宗法师马上向六祖请教五祖的禅法,又问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六祖答道:“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是什么意思?是没有任何二元对立念头的心性,是我们任何一个众生本具的本性、如来藏,六祖称之为“佛心印”。

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要发自度度他、度尽众生的菩提心。佛教都讲发菩提心,但是禅宗的讲法与跟其他宗派的讲法有点不同,其他宗派的发菩提心偈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六祖坛经》的发菩提心偈却是“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每句话前面都加了两个字,前面两句加的是“自心”,后面两句加的是“自性”。这里的“自心”是凡夫的烦恼心,只有烦恼心中才有无边众生和无边烦恼需要度和断;“自性”则是“自心”的根本性质,它凡圣不二,具足无边法门和无上佛道。为什么禅宗的发菩提心偈有这两个字,而其他宗派的发菩提心偈都没有呢?其他宗派的发菩提心偈是从次第法门来说的,先从化身佛层面起修,其次进入报身佛层面,最后圆满法身佛;六祖坚持从自性起修,《六祖坛经》的发菩提心偈自然要直接从自性点化出来,无边众生和无尽烦恼根本都是分别心产生的虚妄相,只有当体看破分别心才能显现清净自性。六祖的发菩提心偈,从“迷为众生,悟则成佛”这个顿教的根本点出发,将所有烦恼和众生都从分别心上点出,又依此为切入点加以净化,的确是彻根彻底、至圆至顿的法门。

为什么发愿成佛这么重要?因为发愿成佛能够得到智慧、自在和慈悲,而佛家称这是最健康的精神平台。佛家不允许众生发愿成为一个凡夫,因为所有凡夫的精神世界都是由贪、嗔、痴三毒构成的,由此开展的生命只能是苦恼、迷惑、自私的生命,他一定要转凡成圣才有意义。这个圣从哪里“产生”?从我们的自性中“产生”。自性就是自心的本来面目,就是自心“除尽”无明以后的本来状态,众生“除尽”无明后就会发现,自性中具足无量法门,所有佛道都是从自性中显现出来的。如果一切众生与烦恼从分别心生出,则一切法门与佛道从清净自性显现,但所谓“除尽”无明实际是依般若观空无明,所谓从自性中“产生”圣贤实际上是从自性中显现圣贤。举个例子,《金刚经》曾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那么《金刚经》从哪里来呢?我们都知道是从释伽牟尼佛的口里说出来的。如果我们进一步问:释伽牟尼佛为什么能说出《金刚经》呢?佛教告诉我们,根本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发现了自心的本来面目。因为众生心即佛心,所以六祖更说,众生心中本有三藏十二部经。我们还可以扩展开来说,任何一个众生的心都具足世出世间一切知识和智慧,只看我们能否完全显现出来罢了。当我们读出《六祖坛经》发菩提心偈的这一层意思之后,我们就能建立起成就一切功德的坚固信心。

发了愿还要用功修行,只有愿望而不将愿望付诸行动,依旧不能达到目标。如何用功修行呢?禅宗是用般若观照法门来修行。首先我们看看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心经》,《心经》的第一句话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经文中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般若波罗蜜,六祖有时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罗蜜意思是到彼岸,合起来即是大智慧到彼岸,本书一般简称般若或智慧。我们看《六祖坛经》如何赞叹这能引导众生到彼岸的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禅宗依这出生三世十方诸佛的般若观心见性,无疑握得了大乘佛法的心要,因此它并不向弟子传授念佛、打坐、拜佛、诵经等具体修行法门。《六祖坛经》从第一品到最后一品,可以说都是依般若为能观智展开的妙法,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能观智,修习《六祖坛经》甚至整个禅宗都有纲举目张的效果。可是有人会问:没有得到智慧的人怎么修呢?最切近的办法是依六祖的有关开示去修。六祖说:“何名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做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这段开示的关键是“著境生灭起”和“离境无生灭”两句。著就是执著,执著于任何人事物,乃至于我们脑袋里面的任何境界,都是生灭心在现起;反之,“离境无生灭”,如果我们的心当下不执著于任何人事物,就能远离生灭心而现起不生不灭的智慧心。智慧心是什么?就是《金刚经》所谓“无所住而生”之心,即不执著任何人事物的心。依般若为能观智观照自心,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在家出家,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所谓“若论修行,在家亦得”。

不过,六祖毕竟是出家人,他弘法的重点还是依般若开出传统佛教的种种修法。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无”法门,所谓“我此法门,从上以來,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个法门正是佛法修学的核心戒、定、慧三学,往后我们会一一讲到,现在仅从总体上对它们的来源、相互关系和修持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六祖的“三无”法门都是从自性上安立的法门,“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自性是戒律的本源,具足一切戒律,而它本无形相,是根本的戒律,故称为无相戒;自性是禅定的本源,具足一切禅定,而它本无动摇,是根本的禅定,故称为无念定;自性是智慧的本源,具足一切智慧,而它本无滞著,是根本的智慧,故称为无住慧。换句话说,不二自性体现在戒律上是无相戒,体现在禅定上是无念定,体现在智慧上是无住智,因此契嵩禅师才这么解释三无法门:“‘无相为体’者,尊大戒也;‘无念为宗’者,尊大定也;‘无住为本’者,尊大慧也。”(《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

既然“三无”法门都是从自性的某一特性安立的修法,他们之间根本上是平等的法门,其关系是一即三、三即一的一体关系,三个法门都本于自性而又归于自性,上根器的参禅者无论从任何一个法门都可直接成就佛道。当然,参禅者还有大量不能从一个法门直接成佛的中下根器者,也不妨从无次第中权说次第,以利于他们修习,先持守无相戒,再修习无念定,最后开无住慧,但这终究是第二义,非“三无”法门的宗旨。

依般若成佛后,我们的精神生命就体现为三个最为殊胜的特点:第一,自处时没有任何烦恼,连烦恼的习气都没有,“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第二,处事时具有圆满智慧,能够当机做恰到好处的事情,“去來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第三,待人接物时尊重一切生命,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犹如时雨普润大地”。

以上就是《六祖坛经》传本、思想与法门概要,其中的思想与法门是《六祖坛经》以及禅宗开展其他种种思想与法门的心要,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心要,学习《六祖坛经》和禅宗就不会太难了。

问答

问:1959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班禅大师时说到,《六祖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1961年毛泽东主席再次会见班禅大师时又说,佛学不可不学,我赞成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经典。请问老师:第一,您如何看毛泽东主席对《六祖坛经》的评价?第二,您认为毛泽东主席对佛学研究和学习达到了什么程度跟水平?

答:我认为毛泽东对六祖《六祖坛经》的定位是非常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看到了《六祖坛经》具有的几个特点:第一,它是用白话文来表达的;第二,它概念很少;第三,它是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为根本思想说出来的经典,一个人无论种族、血缘、政治、经济背景如何,都可以通过修学《六祖坛经》成就自己有智慧、有品质的人生。第四,毛泽东这种世间的国主,《华严经·十地品》里说是初地萨转世而来,所以不得了,很有智慧,我们不能小看。

◊               ◊              ◊

问:您怎样看宗教和政治的关系?比如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的鸦片,您怎么理解?至于说王先生谈到毛主席对佛教很欣赏,这个我也赞成,但解放以后他好像不赞成共产党员变成佛教徒或伊斯兰教徒,好像现在的当政者也不大赞成党员信仰任何宗教。这个问题虽然敏感,但实际上是经常会碰到的问题。比如说您在佛学院里面教书,那里有没有党的领导呢?会不会有时候讲些什么话或者说有矛盾,您都要去处理?应该怎么样来处理这个问题呢?您是不是可以讲一个大概的方法?

答:政治和宗教的关系历来很复杂,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和地缘的差异,这种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即使有人把传统社会中的儒家称为儒教,但是儒教与政治之间也从来没有达到西方意义上的政教合一的程度。传统上儒者的最高地位大概就是做国师,他还不是皇帝本身,而皇帝始终是把儒教在内的所有宗教文化当成他治理国家的某个方面来对待的。这是中国的政治传统和中国人比较注重实用理性的结果,我认为这是挺好的,如果真正政教合一了,政治会变味,宗教也会变味。为什么儒家在汉代以后道统越来越衰微?儒家培养的大丈夫越来越少?这与此时期儒家跟政治关系太密切,甚至将进入政治视为他们的谋生之道,有很大的关系。道统受制于政统,不能为政统确立合法性提供标准,道统就没有超越性,就变味了。我认为佛教的一大优点就是,从释伽牟尼创教以来,一直很注意保护自己的独立性,它既不反对政治,又跟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只是把所在国家及其政治制度作为它修行的场所,不会涉猎太深。这样,无论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之中,佛教都能够随顺这个政治制度,并借此达到自己的目标。

至于共产党员要不要做一个佛教徒,我自己是这样看:如果你是这个政治系统中的一员,确实应该表现出共产党员的相,而不应表现出一个宗教徒的相,因为你的时位是作为共产党员的时位。为什么你刚才说退休以后好像就可以自由点?因为退休以后你已经从公共政治的时位中退隐,退回到了你的私人世界,你不会给政治群体带来一种模糊乃至于杂乱的印象了。所以我们要有随缘的智慧,在这个时间这个位置,你是老师就应该表现出老师相,是党员就应该表现出党员相,如果你在党代会上去大讲耶稣基督如何、释伽牟尼佛如何,那当然是非常不妥当的。

马克思之说并不是没有道理,但它主要是针对人神对立的天主教和基督教而言的。

◊               ◊              ◊

问:佛教能不能为现在讲的“中国梦”做点贡献、添砖加瓦呢?

答:我觉得完全没问题。“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是多少个字?24个字。其中

很多内容,我们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而且其思想内涵与可操作性一点不比西方人的差,只是近代以来我们举族自卑,瞧不起自己,才以为这些思想来自西方。西方的优秀文化也是天下所共有,不是他们的私藏品。我当然不反对学习借鉴西方,但是学习借鉴终究需要自己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否则难免水土不和。特别是建立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我们能接上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再融汇西方相应的思想,一定会更有亲和力与生命力。佛教提倡的众生平等、精神自在、大慈大悲、爱生护生、报国土恩、少欲知足等等思想,及其追求的悲智双运的人生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目标具有深度相通性,完全可以成为充实其内涵的精神资源。

◊               ◊              ◊

问:《六祖坛经》是中国人的佛教著述当中唯一以“经”命名的作品,其他则以“论”或注疏来命名,为什么《六祖坛经》才被称之为经?

答:依照我的看法,因为《六祖坛经》完全泄漏了释迦牟尼佛的天机,并且能够让信奉该经的人通过简洁易行的方法获得智慧,才被汉传佛教界尊奉为佛经。

◊               ◊              ◊

问:《六祖坛经》是六祖传法的记录,六祖的真身供奉于韶关的南华寺。我听说您见到六祖真身的时候有一个强烈的感应,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没错。这是佛法所谓心心相印的感觉,一方面它不是神秘主义体验,另一方面它也不是用肉眼看木乃伊那种感觉。神秘主义体验是人类对理性对自己不能解释的超越体验的称呼,我与六祖的相应则是一种心灵相通的经验,任何人只要依照六祖教示的见地与方法修行,到一定时候都会有同样的经验,因此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依照六祖教示的见地与方法修行,只是以通常的眼光看六祖真身,他看到的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肉体,风干之后一直保存到现在,时间长一点照样会坏,也不会有这种感觉。

总之,如果我们的心与六祖相印,能与上千年前在曹溪说法的六祖的大智慧相接轨,跟他生活在同样的境界之中,很好地、亲切地跟他交流,我们就能够更加深入、更加透彻、更加全面地理解和领会《六祖坛经》的深义了。


进入 冯焕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禅宗   坛经   佛学  

本文责编:wangp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97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