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文是我2004年秋冬读硕士时所修王岚老师“宋诗整理与实习”课程之作业,发表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六辑, 2007年4月。
斗蟋蟀历来被视为纨绔子弟败家丧身、玩物丧志的行为,故《促织经》自成书以来就少有人问津,再加上该书的主要编辑者贾似道是南宋有名的大奸臣,这本书更是几乎被埋没,翻一翻历来的书目著录便能清楚这一点。然而《全宋诗》第六四册卷三三四六所载贾似道诗一百四十九首,据整理者言,是辑自《促织经》的。不过,卷前的贾似道小传中又说他“辑有《促织经》二卷。”[①]这就不能不让人起疑,既然《促织经》仅仅是贾似道所辑,那么其作者是否就是贾似道呢?据笔者考查,《促织经》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周履靖编辑的《夷门广牍》丛书本,整理者所据正是此版本,其它版本基本上都是据此影印的。经查,原书的题款是:“宋秋壑贾似道编辑,明梅颠周履靖续增,金陵荆山书林梓行。”[②]此中透露的信息是很明确的:《促织经》的编辑者是贾似道,但贾似道并不就是作者,何况其中还有周履靖续增的内容。看来,把《促织经》诗歌的作者等同于贾似道是有问题的。那么,这近一百五十首诗的作者是谁?与贾似道又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文献不足征,要想弄清《促织经》中每一篇作品的作者是谁,恐怕是很难的了。不过就现有的一些资料,我们仍可以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即该书所收诗歌非一人一时之作,多数作品盖出于促织爱好者的口耳相传,最后经贾似道搜集整理成书。出于种种原因,贾似道在整理这些诗歌的时候故意保留了许多相同或相近的诗歌,但这并非是他的疏忽,当是有意为之,这从该书编排的体例和这些诗歌的细微差别上都可以看得出来。此外,通过与原文的对照,笔者还发现《全宋诗》存在不少疏误。
一 关于《促织经》及其编辑者
大概是因为《促织经》所论诚如“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韩愈《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语),非文人雅士君子所为,故历代书目少有著录,据笔者所见,仅《千顷堂书目》卷九录有“贾似道《促织经》一卷”,与《夷门广牍》本及其他各衍生本皆为二卷不同,或是贾之原本亦未可知。然此一卷本已不可见,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促织经》只有收在《夷门广牍》卷二二的一种版本了。
现在所见的《夷门广牍》本《促织经》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促织论》、《蟋蟀论》及《又论》,《月夜闻虫赋》、《促织歌》、《拜星月慢》,、《济颠和尚瘗促织鹧鸪天》及《把火文》、《撒骨文》,《捉促织法》等等和《论形》的一些歌诀;下卷包括《论色》、《杂相》、《促织论赋》、《论养》、《论斗》、《论病》及《总言》三首、《题促织》二首,亦兼有歌诀和文论。统观全书,编辑者采用了“总——分——总”的格式,而且总体上是先文后诗,体系比较严密,即后边的歌诀部分,也多能以类相从,很有规律。因此,可以说,这部书固然不完全是编辑者的独立创作,也是精心结撰的。
《促织经》的编辑者是贾似道和周履靖。贾是南宋臭名昭著的奸臣,《宋史》有传,其中有一段说:“时襄阳围已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阁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惟故博徒日至纵博,人无敢窥其第者。其妾有兄来,立府门,若将入者,似道见之,缚投火中。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所狎客入,戏之曰:‘此军国重事邪?’” [③]以其酷好蟋蟀,人唤“蟋蟀宰相”,他编辑《促织经》也在情理之中。
周履靖,明代嘉禾(今浙江嘉兴)人,字逸之,号梅墟,别号梅颠道人。周编有《夷门广牍》一百二十六卷,凡八十六种,分为十门,广集历代以来小种之书及其所自著,然《四库全书总目》称该丛书“所收各书真伪杂出,漫无区别”,“卷帙虽富,实无可采录也”。其评价如此。
二 《促织经》的著作权
正如题款所提示的,这不是一本独立完成的著作,而是贾、周两人编辑成篇的,所以其中杂凑的痕迹很多,兹仅就笔者考察,胪列如下:
一、内容前后多有重复。比如《论真红色》与《纯红青天》、《论真黑色》与《黑青明印》等等(参见附录)。另外,其中的《促织论》与《蟋蟀论》及《蟋蟀又论》也有不少重复,《促织论》:“每至秋冬,生于草土垒石之内,诸虫变化隔年,遗种于土中,及其时至,方生之时,小能化大也,大亦能化小也。若夫白露渐旺,寒露渐绝,出于草土者,其身则软;生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者,其性必劣。赤、黄,其色也。大抵物之可取者,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④]《蟋蟀论》作:“是虫也,白露旺生,寒露渐绝,草土中则软,砖石内则刚,背阴必娇,向阳必劣。深砖厚石其色青黄,浅草薄泥其颜黑白。”[⑤]《又论》作:“促织者,草土中虫。之变化或隔数年,放子于土中,生小化大。白露旺生,寒露暂绝。草土中必嫩,砖石中必刚。浅草薄土,其色黑白;厚砖深坑,其色赤黄。背阴必娇,向阳必劣。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黄不如青。”[⑥]如此等等,此三篇论文内容前后重出错杂参差者不一而足,当不是一人所作,而编辑者也未深究。
而从文气上看,《促织论》要比《蟋蟀论》及《又论》雅致,前者屡称“君子爱物”云云,后者则透出一副纨绔子弟的口吻,如云:“盆须用古,器必要精。如遇天炎,常把窝儿水浴;若交秋冷,速将盆底泥填。”[⑦]“看来有妙必藏,莫与他人频睹矣。”[⑧]“子弟一生所爱其物,亦作论,生化之原相,虫儿之风鉴,故作是言也。”[⑨]大概后者是模仿前者而作,有可能是贾似道的作品。而紧接着的《月夜闻虫赋》则全是传统文人的口吻和传统羁旅愁思的内容,与他篇殊不类。
二、济颠和尚的作品肯定不是贾、周二人所作。上卷有《济颠和尚瘗促织鹧鸪天》及《把火文》、《撒骨文》三篇作品,当出自《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渔”当作“湖”),作者题曰“仁和沈孟柈叙述”,现有明代隆庆己巳年(1569)四香高斋平石监刻本。然此书为话本小说,但非章回体,仅一卷,各本都将沈氏标作“宋”人,由此看来,此书也有可能在南宋已流传并为贾似道所见。而且贾似道与济颠和尚的活动范围都在杭州一带,济颠和尚的传说在南宋已然流传也是事实,故这三篇作品为他采用是可能的。但从现有刻本的年代来看,也极可能系周履靖所增。而且《促织经》中此三篇作品的末尾有一段文字:“济公念毕,把灰向湖中一丢,一阵清风过处,现出一个青衣童子,合掌当胸曰:‘感谢我师点化,弟子已得超升。’言讫风息不见。”[⑩]云云,全是话本原文,而不是济颠所作了。又云:“噫!亦知微物之有感化者,故并入以备观赏。”[11]则是编辑者的按语,更与所引作品无关。这正符合《四库总目》“所收各书真伪杂出,漫无区别”的评价。由此看来,此三篇作品更可能是周履靖所续增。要之,这三篇作品决不是贾似道或周履靖自己所做,而是引自话本小说无疑。
三、将《促织经》断为宋代人所作基本上是可信的。虽然现在的版本是经过明人续增的,但大半还应视为宋代人的作品。这不仅是因为成书在南宋,而且绝大部分作品的风格还是很接近的,特别是“论形”以后的诗歌部分,虽然不一定是一人一时之作,但其时代当相去不远。而且《论顶》(《全宋诗》作《论项》,疑误)第二首有句云:“纵有完颜勇,终须受祸殃。”其中“完颜”二字当指金人,可见该诗当作于南宋。
对大部分作品我们已经无法一一考证其原始作者到底是谁了,但既然该书是编辑而成,而不是一个人的创作,并且有了这豹之一斑的证据,我们完全可以说,《促织经》一书是杂凑编辑而成,非一人一时之作。
三 对《促织经》所收诗歌的考查
《促织经》中的诗歌作者现在是很难确定了。不过如果仔细读一下这些作品,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的。《促织经》中多数诗歌的风格很相近,特别是其中论促织的形、色、习性等等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诗写的是非常相近甚至相同的内容,比如以下四首:
论虾脊龟形
龟形虾脊不宜红,腿脚俱长力不庸。色黑体肥毛白项,金丝金线绝伦虫。
论虾青形
龟背虾青不宜红,腿脚俱长斗不慵。色黑貌凡非物类,金丝透顶绝伦虫。
论虾青色
有等名为虾壳青,比似青来翅不金。不问牙钳白不白,须看项上带毛丁。
虾青明白
麻头青顶翅如金,肉腿生来白似银。钳更细长苏木色,此虫名号是虾青。[12]
这些诗所咏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角度有所变化。甚至可以说,第一、二两首应该是同一首诗的不同流传版本。这些诗很通俗,也可以说是顺口溜,如果考虑到该书编辑的目的,想来大概是为了增加喜好斗促织者对促织的认识和兴趣以及辨认、饲养等等技巧而编的,韵文的形式当然最便于记忆。所以,这些诗歌很可能是久已传唱人口的,编辑者有意识地将它们搜集起来,或者加上自己的增补润色也未可知。然而从这几首诗看来,编辑者的工作还是相当有限的,似乎没有参加多少创作,而仅仅是搜集整理,所以像这种不同版本的两首诗,能够在书中重出。
如果仅仅是这么几首,或许我们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能说是编辑者的一时疏忽或特例,但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参见附录),就不能视为特例,而是编辑者的有意为之。那么,编辑者为什么要把内容词句非常相近的诗兼收并蓄呢?如果拿几首诗来具体分析一下,也许能得其用心。
紫麻声撒
头麻顶路透金丝,项毛翅绉腿班狸。四脚兼黄肉带赤,秋虫见影不相持。
紫麻头
麻头顶上透金丝,项毛翅绉腿班狸。脚亦微黄肉带赤,秋虫见了怎支持。[13]
这两首所咏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观察的角度不同:前一首诗是从促织的麻路(又叫斗丝)来看的,后一首则是从整个头色来看。看来此种促织头色的最大特征就在紫麻路——所以两首诗其实没什么区别。即便如此,毕竟角度不同,故也不能只录一首。此类情况还有:《红头紫飞天》与《红麻头》[14]、《乌麻声撒》与《乌麻头》[15]。
下面这两首诗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论枣核形
身如枣核两头尖,左右观来是块砖。往来千遍无辞口,一秋咬败万千千。
论枣核形
身如枣核两头尖,仔细观来却是舡。交锋便见强中口,咬退诸虫不敢前。[16]
这两首题目完全相同,而内容则小有区别,大概纯由传闻异词,编辑者也无意详考是非(或者本无是非可考),故兼收之而已。类似者还有《论蝴蜂形》二首,见附录。
以下两首则或者是两种相似的促织,或者本是同种促织而名称小异,故所咏异词:
论灶鸡形
头尖项细肚皮拖,白翅生来满背铺。腿脚不长身懒拥,当头金线叫喽啰。
论土狗形
头粗项阔肚低拖,翼翅生来半背铺。脚腿壮肥身巨{囗昆},当头起线叫如锣。[17
类似者还有:《论虾脊龟形》与《论虾青形》、《论玉蜂形》与《论土蜂形》、《论真红色》与《纯红青天》、《论真青色》与《真青箔明》、《论真黑色》与《黑青明印》、《论真紫色》与《深紫厚响》、《香师{月肩}铃》与《红铃其二》等,见附录。
此外,还有一些确实是同科而异类,所以词句略有同异,如:
真黄天黄
天生金色遍身黄,肉腿如同金箔装。更生一付乌牙齿,敌尽诸虫不可当。
红黄明令
头似珊瑚项班红,翅如金箔肉带黄。腿脚{囗昆}长如玉色,秋虫见了自慌张。
紫黄轻明
头似樱珠项似金,肉脚如同金裹成。牙钳不问何颜色,诸虫咬着便昏沉。
深黄明哑
黄者生来金箔黄,腿脚班黄腰{囗昆}长。若生一付乌牙齿,三秋饶大莫商量。[18]
但这些诗与以上几种不同,其同异完全是由于促织品种造成的,所以另当别论,故不在附录所收之列。
四、对《全宋诗》所收《促织经》诗的补正
基于以上的探讨,笔者认为,《促织经》诗的作者不应径题作贾似道,而应作无名氏诗。像上文提到的这些相近的诗歌亦应全部收入,可在每一首下作注,仅作“与××相近”即可。同时贾似道的诗歌和小传也要做相应修改。另外,《全宋诗》所收《促织经》诗还有一些错误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现一并胪列于下:
一、一些用字问题。《促织歌》中“误放橘橙充食物”之“充”原书作“克”;有多处原书本作“顶”,《全宋诗》整理者都改作“项”,这包括:“论项”、“项似蜻蜓样”、“紧隘花班项”、“蜻蜓头翅项浑青”、“头项焦黄身黑粗”、“项上毛青靛染成”、“头麻项阔翅玲珑”、“麻头青项翅如金”、“头似樱珠项似金”、“头麻项路透金丝”、“麻头项上透金丝”[19]。可能整理者认为应该作“项”,然而在促织的相法上,“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促织经》中有多处论到“顶”,当然也多次提及“项”,但究竟是否应把原书中的“顶”字全改为“项”,本人认为还需求诸方家,不可武断。
二、《论形》不当作为诗题[20],“论形”二字是总起下文的大标题,据《促织经》原文,诗题当作《观促织形象》[21]。这可能是整理者欲与下面的诗题求一律所致。
三、《淡青明声》与《黑青明印》以及《梅花翅》二首[22]的前后位置应据原书互换。
四、《呆物》[23]不当作“三首”,《促织经》作“二首”,第三首原书无题,其前有一段说明文字,是讲“飞促织”的,而非“呆物”,整理者把它作为《呆物》第三首,不免疏忽。该诗如果要补题目,可题作《飞促织》。
【附录】《促织经》相近诗歌一览
论蝴蜂形
貌若蝴蜂腿脚纤,细腰项紧两头尖。遍身黄色金纹理,百口之中一口钳。
论蝴蜂形
头尖肚大象蝴蜂,两翅含开腿脚穷。此虫只好无钱斗,当真必害主人翁。
论玉蜂形
尖翅名呼是玉蜂,千中难遇实难逢。如君遇着须不避,不比寻常是毒虫。
论土蜂形
尖翅名呼是土蜂,紫黄色者实难逢。这般色样如君得,不比常虫是毒虫。
论枣核形
身如枣核两头尖,左右观来是块砖。往来千遍无辞口,一秋咬败万千千。
论枣核形
身如枣核两头尖,仔细观来却是舡。交锋便见强中口,咬退诸虫不敢前。
论灶鸡形
头尖项细肚皮拖,白翅生来满背铺。腿脚不长身懒拥,当头金线叫喽啰。
论土狗形
头粗项阔肚低拖,翼翅生来半背铺。脚腿壮肥身巨{囗昆},当头起线叫如锣。
论虾脊龟形
龟形虾脊不宜红,腿脚俱长力不庸。色黑体肥毛白项,金丝金线绝伦虫。
论虾青形
龟背虾青不宜红,腿脚俱长斗不慵。色黑貌凡非物类,金丝透顶绝伦虫。
论真红色
眼如椒子遍身红,腿脚如霜须尾同。若逢敌手君休怕,数番咬死又成功。
纯红青天
眼如椒核遍身红,尾项如朱腿亦同。若逢敌手君休怕,数番咬死又成功。
论真青色
青金头象菩提子,头上毛青靛染成。若还钳得芝麻白,请君斗尽莫疑生。
真青箔明
青色头如菩提子,项上毛青靛染成。牙铃更得芝麻白,任君尽斗足欢情。
论真黑色
黑者须当头似漆,仔细看来无别色。于中牙肚白如银,到作将军为第一。
黑青明印 黑者须当黑似漆,仔细看来无别色。更兼牙肚白如银,名号将军为第一。
论真紫色
紫者须当要色浓,更兼肋腿与身同。头雌腰阔阴阳翅,赢尽埸中独请功。
深紫厚响
紫者当头要紫浓,更兼翅胁与身同。头红项阔阴阳翅,赢尽场中有大功。
红头紫飞天
红头紫勇敌刚强,项赤红班腿{囗昆}长。翅紫牙湾如桑剪,此虫名号促织王。
红麻头
红麻秉性敌刚强,赤项红班脚{囗昆}长。翅紫牙湾如桑剪,诸虫交口便难当。
紫麻声撒
头麻项路透金丝,项毛翅绉腿班狸。四脚兼黄肉带赤,秋虫见影不相持。
紫麻头
麻头项上透金丝,项毛翅绉腿班狸。脚亦微黄肉带赤,秋虫见了怎支持。
乌麻声撒
乌麻头路透银丝,项阔毛班肉带黑。更若翅乌牙钳赤,得遇此虫真有益。
乌麻头
乌麻头路透银丝,项阔毛臊肉带梨。更若翅乌牙钳赤,得遇此虫真是奇。
香师{月肩}铃
香师红额共{月肩}铃,只好三番两次赢。卸却红铃难保久,总然赢得也无情。
红铃其二
红肩红肋及红铃,止有三场两次赢。脱下红铃休要斗,总然赢得也无名。
[①] 见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399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见《丛书集成初编》第1361册《相贝经(及其他一种)》之《促织经》(据夷门广牍本影印),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元脱脱等著《宋史》第39册,卷474《奸臣传四·贾似道传》,第13784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 《丛书集成初编》第1361册,《促织经》卷上,第3——4页。
[⑤] 《促织经》卷上,第8页。
[⑥] 《促织经》卷上,第9页。
[⑦] 《蟋蟀论》,《促织经》卷上第6页。
[⑧] 《蟋蟀论》,《促织经》卷上第8页。
[⑨] 《又论》,《促织经》卷上第9页。
[⑩] 《促织经》卷上第20页。
[11] 同上。
[12] 以上四首依次见于《促织经》卷上,第36页、38页;卷下,第44、50页。
[13] 以上二诗分见《促织经》卷下,第56、60页。
[14] 分见《促织经》卷下,第54、59页。
[15] 分见《促织经》卷下,第59、60页。
[16] 以上二诗分见《促织经》卷上,第34、37页。
[17] 以上二诗分见《促织经》卷上,第35、36页。
[18] 以上四诗分见《促织经》卷下,第51、52、52、53页。
[19] 见《全宋诗》第39973——39977页。
[20] 见《全宋诗》第39968页。
[21] 见《促织经》卷上,第26页。
[22] 此二组分别见于《全宋诗》第39974、39978页。
[23] 见《全宋诗》第399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