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统一战线凝聚共识能力的现代化。应把凝聚共识纳入统一战线工作,并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轨道。凝聚共识体现统一战线的优越性。统一战线是一种凝聚共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形态。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具有包容性、权威性和正当性等特征。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理论和实践存在若干障碍。统一战线凝聚共识指向凝聚人心。凝聚人心必须和凝聚共识联系起来,把凝聚共识当成凝聚人心的前提工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将统一战线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凝聚共识的整体机制,统一战线要在剧烈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凝聚共识的新理念和新机制。
关键词:国家治理;政治形态;统一战线;共识;人心
作者简介:蒋德海,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党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凝聚共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统一战线提出的新要求。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凝聚人民的共识。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凝聚共识。凝聚了共识就是凝聚了人心,有了共识和人心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历久弥新。此前,凝聚共识一般被视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功能,未在统一战线作为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形态的高度得到充分审视。一些研究讨论了国家治理中共识凝聚问题。周光辉认为,在社会多元化的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寻求信念共识、制度共识和政策共识[1]。刘建军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凝聚共识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梳理[2]。但是,相关研究尚未充分重视统一战线这一中国特色政治上层建筑和机制的凝聚共识价值。鉴于此,本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统一战线凝聚共识问题进行讨论。
一、统一战线是凝聚共识的政治形态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现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表现在政治诉求上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思想观点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如何让如此众多的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统一起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力?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通过建立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在革命时代,统一战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凝聚共识作用。20世纪初,各种政治势力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充斥着中国大地。为了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政治气魄,建立了统一战线,最广泛地团结各方面的政治力量,凝聚各方政治智慧和真知灼见,有效地支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3]
在建设时代,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缺失的政治智慧和举措。在当代世界,社会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的多元化不但十分自然,而且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社会价值诉求和一种政治见解。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多元并不意味着社会必然乱象丛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但要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诉求,而且要将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聚起来,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力量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力。这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价值和优越性所在。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形式和力量。
第一,统一战线凝聚共识体现包容性。凝聚共识的第一个优越性是,不排斥不同价值观点和政治见解。统一战线作为汇聚、叠加多元化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的政治形式,凝聚共识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政治价值诉求本身就是多元化社会的一种表现,也是多元化社会的一种常态。社会生活是多元化的,人们的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自然也是多元化的。承认和包容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正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前提。换言之,如果没有这种多样化的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就不可能有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异’主要是统一战线成员间在信仰上、世界观上、具体利益和要求上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别。没有‘异’就没有必要建立统一战线。”[4]
第二,统一战线凝聚共识体现权威性。凝聚共识的第二个优越性是,最终成为国家治理政策和方针的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是统一的、完整的和有权威的。国家治理必须有明确统一的政策措施来吸纳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而这些措施和价值诉求都来源于共识。可见,共识是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演变成统一的国家治理措施的桥梁。凝聚共识就是这个桥梁的搭建过程。共识之所以优越,就是它不再是多元化的,而是可以直接用来指导国家治理的政策和措施,但它来源于多元化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共识具有双重性,既包含了多元性,又是走向一致性的桥梁。共识是一元和多元的统一。统一战线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过程正是形成具有权威性共识的过程。
第三,统一战线凝聚共识体现正当性。凝聚共识的第三个优越性是,从多元走向一元的过程是交流沟通和说理的过程,不同的价值诉求和政治主张都有表达和伸张的机会。正是在沟通、说理的过程中,那种具有更大正义性、正当性的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会产生更大的征服力量。大多数人都会接受具有更大正义性和正当性的价值诉求和政治见解,而且这种接受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它发自人们的内心,不需要强制和行政命令,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共识就是这样“凝”成的,它是在“理”的精心呵护下逐渐汇聚形成的。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民主方式,经由交流、沟通、协商等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同一目标的政治过程,表现为一种政治文明。只有具有政治智慧且通过正当程序形成并表现为政治文明的主张才能成为共识。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最重要的政治功能就是通过凝聚共识,团结全国各种进步力量,形成服务革命和建设的最广泛的力量。在革命年代,中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各革命阶级和革命力量,形成以推翻“三座大山”为目标的共识,结成最广泛最牢固的统一战线,取得了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统一战线在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国家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凝聚共识的政治功能。人民当家作主需要凝聚共识。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形成共识,成为凝聚共识的重要的政治形式。由此,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形式。在新时期和新时代,团结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都需要共识。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价值诉求和理念更加多样化。这对统一战线凝聚共识提出了新要求。
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推翻了旧世界,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战线仍然拥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凝聚共识建设新世界的使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5]统一战线既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法宝,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有力武器和法宝。邓小平明确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6]
统一战线如此之大的优越性,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家作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新生活的理念和智慧。统一战线是我国新时期人民民主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凝聚共识则是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只有实行民主,才需要凝聚共识;也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够通过凝聚共识的方式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凝聚共识是人民事业的需要;只有人民的事业才需要凝聚共识,也只有当人民的意志凝聚为共识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统一战线正是这样一种凝聚共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形态。统一战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凝聚共识的目标,也就在多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可见,是不是凝聚共识,有没有凝聚共识,凝聚了多大的共识,都能够成为衡量统一战线质量的重要标准。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统一战线的政治性质。
因此,应当充分重视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地位。从统一战线的作用看,能否凝聚共识是统一战线能否发挥作用的生命线。统一战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统一战线能不能凝聚共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凝聚共识,也决定了统一战线能不能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功能,决定了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从统一战线的实践效果看,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都与凝聚共识有关。统一战线工作越发展,就越能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识;统一战线越能够凝聚共识,自身就越巩固壮大。
二、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存在若干障碍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最广泛社会共识的使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重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作出了“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应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的论断[6]。《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强调: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7]。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理论和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整体环境存在不足。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利于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一些观点。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不利于统一战线工作的五种观点[8]。一是“过时论”,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现在强了,而且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执政党,有没有共识不重要。二是“麻烦论”,认为现在党如此强大,同党外人士搞协商是自找麻烦。三是“危险论”,认为把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与非公经济人士搞统一战线是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异己力量划等号。四是“无关论”,认为开展统战工作是统战部门的事。五是“被动论”,认为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作为党外人士,只能被动地发挥作用。这五种观点忽略了统一战线的“统一”需要通过凝聚人心和共识实现。不凝聚人心和共识,就没有“统一”,甚至有了“统一”也会失去“统一”。这些观念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开展。针对这些错误观点,中央领导早已告诫要注意克服。如针对“麻烦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看,搞政治就要不怕麻烦,不怕麻烦才能有良政。天下哪有不麻烦的政治呢?”[7]558
第二,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价值意义未得到充分认知。其表现是把凝聚共识等同于某种方法,忽略了其价值意义。调查研究是统一战线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调查研究作为在统一战线领域广泛使用的方法,不单是为了沟通交流、了解情况,更是为了实现价值通约。统一战线的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建议,具有必要性。但是,凝聚共识不等于调查研究。凝聚共识是凝聚人心的前提,具有使命和目标的价值。调查研究是统一战线了解问题的一种方法,最终要用于实现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目标。开展什么样的调查研究,怎样使用调查研究成果,根本上取决于如何对待统一战线。只有不把统一战线仅定位于工具层面,统一战线才能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
第三,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方法有待创新发展。这主要表现为统一战线工作往往习惯于既成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新的工作方法尚有不足。这反映在凝聚共识上,老办法不能及时总结更新,新办法不能较快产生。面对社会多样化、信息技术时代来临等新情况,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存在“本领不足”问题。相关研究就港澳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方法不足指出:“‘老办法’多、‘新办法’少。在当前,统一战线在港澳争取人心过度依赖传统的面对面联谊交友手段,过度依赖特殊利益照顾,而对互联网新兴手段不够重视、不熟悉甚至不会用,对依法争取人心谋划使用较少,工作手段方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9]
第四,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民主法治含金量仍需提高。这与统一战线工作与全面依法治国相融合不足有关。有的统战干部和成员习惯于根据经验办事,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充分。对待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诉求,统一战线工作注重加强对统战成员的政治引领。而政治引领存在如何与凝聚共识相统一的问题。应当融政治引领于凝聚共识之中,通过凝聚共识来实现政治引领,更多地通过交流、沟通和说理来进行引领。共产党人向来对马克思主义有高度的自信。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0]政治引领应当与沟通、交流和说理相结合,通过凝聚共识进行引领,更能实现政治引领的目标。
第五,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工作存在实践困难。凝聚共识的制度机制在严格意义上应属于国家宪制性文件。但在目前,“民主党派参与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都是中共的党内文件,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层面,尚不是国家法制调节范围,没有形成政党协商的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11]。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是不够的。此外,即使是党内规范性文件,也往往抽象规定多,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相对缺乏。比如,把必须提交政治协商的内容规定为“重要问题”“重要事务”等,造成实施时随意性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一战线中沟通、交流、协商机制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序性。此外,统一战线沟通交流协商成果的落实情况也对凝聚共识有影响。如果统一战线通过程序凝聚的共识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得不到尊重,就会大大影响统一战线工作,最终会影响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反之,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必然会重视通过统一战线凝聚共识。
这些问题都表明,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统一战线凝聚共识的任务和目标仍很艰巨。社会主义民主需要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也就更需要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凝聚共识创造更多更好的方法和机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同步推进统一战线工作现代化。
三、统一战线凝聚共识指向凝聚人心
凝聚人心必须和凝聚共识联系起来,把统一战线凝聚人心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轨道。
第一,凝聚共识是凝聚人心的基本手段。统一战线就是要团结人、联合人,凸显了凝聚共识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12]在民主法治时代,要善于以民主法治方式来“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能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3]如果说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是“过河”,那么凝聚共识就是“过河”的“桥”和“船”。人心和共识相联系:共识是人心的前提,人心是共识的结果。能不能凝聚人心,前提是能不能凝聚共识。有了共识才有人心的凝聚,没有共识就没有人心。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必须重视凝聚共识的工作,而且要把凝聚共识当成凝聚人心的前提工作。
第二,凝聚共识是凝聚人心的基本标志。统一战线能否凝聚人心,凝聚人心的程度如何,都是凝聚共识成效的表现。不能够凝聚共识或者凝聚共识很勉强,也就不能够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强调,共识来源于说理和自觉自愿接受理的过程。能够成为共识的观念和价值,一定具有掌握群众和说服人的真理、理性的力量和价值。因此,凝聚共识就是用真理和理性征服人、团结人。真理和理性是凝聚共识的基本手段和力量。真理和理性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不需要任何强制。人们接受真理和理性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过程,甚至任何强制的力量都不能阻碍这个过程的发生。共识之所以能够凝聚而成,就因为共识具有真理和理性的品格。体现共识的事物,往往是真理、真相和规律等一系列要素的组合。正因为真理、真相和规律等一系列要素的组合,共识才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一旦为人们所掌握就会成为一种颠扑不破的信仰,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共识正是这样凝聚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就是这样一种共识。
第三,凝聚共识要采取沟通、交流和协商方式。凝聚共识是沟通、交流和协商的结果。凝聚共识的沟通、交流和协商,必须是充分的、科学的和合理的。交流、沟通存在充分、不充分的区分。交流、沟通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同见解的冲撞,是和非、对和错只有在冲撞中才能显现出来。凝聚共识的机制要保障这种辨明是非对错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要保障冲撞的结果是“理”的结晶,任何错误和不理性的东西都会在凝聚过程中被淘汰和被排斥,由此保留下来凝聚的果实——共识。协商同样如此。协商的本质仍然是交流和沟通,但更多体现的是某种政治智慧。通过交流和沟通,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诉求都能够得到尊重。共识就是在交流沟通协商以后形成的最大公约数。它更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更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虽然人们在协商中可能需要放弃一些具体利益,但却获得了更大的、更持久的共同利益。
新时代,统一战线要在剧烈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凝聚共识的新理念和新机制。正是有了共识,统一战线才能够通过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统一战线是一门学问,即“团结学”;是一种理论,即“力量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将统一战线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凝聚共识的整体机制。
参考文献:
[1] 周光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寻求和凝聚社会共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5):11-13.
[2] 刘建军.习近平对凝聚共识的全面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8):24-28.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5-606.
[4] 刘佳义.论凝聚共识[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9(4):20-21.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3.
[7]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39.
[8] 陈喜庆.关于科学认识和运用统一战线法宝的几个问题[N].人民政协报,2019-07-10(8).
[9] 林华山.“一国两制”实践中统一战线争取人心问题研究[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34-38.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0.
[11] 牛广明,王学东,赵俊华,等.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发挥重要作用问题研究[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6(5):4-8.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4.
[13]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