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水法:康德批评史

——首届全国德国观念论青年论坛“康德与他的批评者们”开幕致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02 次 更新时间:2018-12-06 13:11

进入专题: 康德  

韩水法 (进入专栏)  


“康德与他的批评者们”这个题目起得很好,仅仅批评康德哲学就成就了若干重要的哲学家。我的致词也顺势简要地回顾一下康德批评史——既然简要,就不免缺漏,这一点要请各位明鉴。



据传罗尔斯晚年说过一句话,他对康德提出不出什么批评。这是我从二手文献中看到的说法,没有查到原始出处。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罗尔斯无非想表明他对康德的高度崇敬。事实上,罗尔斯采用了康德实践哲学的基本观念和主要方法,但他的正义学说的论证基础与康德大不相同,并不奠立于先天的形而上学基础,而是立足于经验的基础。无疑,这也应当归入康德批评的范围,当然,可能是最为积极的批评之中的一种。



黑格尔和叔本华对康德持一种独特的态度和方式:即大部采用整体批判。这是康德批判者的两个早期典型,至今还是经典。他们从康德哲学中采用了许多基本的或重要的概念、观念和理论以为自己哲学的基本概念、观念和理论,但予以不同的解释和关联,在这个基础上,对康德哲学从整体上进行批判。这也包括以康德的一种观点来批判康德的另一种观点。

黑格尔和叔本华两人的哲学曾经一时遮掩了康德哲学的光芒。在这两种哲学的影响渐趋平淡之后,人们对康德哲学的兴趣才重新恢复,而对其意义重要性的认识,也更上层楼,蔚为大观。这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情。

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以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演绎来消解、质疑、批判第二版演绎。这是康德批评的另一种经典。当然,这个批评是以海德格尔自己的学说为根据的阐释,而与康德哲学的内部冲突没有多少干系。

无论如何,以上三种批判或批评都体现了康德哲学内涵和维度的丰富性。



迄今,康德研究可区分为内在研究和外在研究,前者是康德学者的领域,而后者属于一般的哲学研究,尽管两者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前一种研究亦有其历史。康德内在研究的制度建立可追溯至Hans Vaihinger。他创立了《康德研究》(Kant-Studium)(1896年),建立了康德学会(Kant Geselschaft)(1904年)。就如一般所说的那样,而这两者奠定了后世康德研究的学术制度。

但是,Vaihinger持《纯粹理性批判》为百衲衣(patchwork)的观点。他两册的巨著(Kommentar zu Kants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只评注了《纯粹理性批判》前75页。N.K.Smith深受Vaihinger的影响,撰写了一本同名的著作,即A Commentary to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赓续百纳衣的观点。当年,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就阅读了持相反观点而认为康德理论哲学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代表性著作,H.J.Paton的Kant's Metaphysics of Experience。这也是一本两卷的巨著。Paton的论证比较细致,不过,也比较繁琐——这是我凭记忆追述30多年前的阅读经验。



现象学,在其相当严格的胡塞尔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康德理论哲学一派的流向。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胡塞尔多次提到康德,一方面,他要表明,他与康德哲学在基础方面的共同性,另一方面,他也批评了康德的理论从而论证他与康德的区别。胡塞尔指出,康德哲学乃是其理论的最重要的先驱。“我们在主要倾向上与康德——致,但我们并不认为他明晰地看透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以及阐明了这门学科本身的适当内涵。”[1]胡塞尔为他的《逻辑研究》提出的中心问题乃是,“一般科学的可能性条件”,显然,这与康德为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所提出的一般任务在根本目标上相一致:“纯粹的科学是如何可能的?”当然,康德的根本任务由一个系列构成,从“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Wie sind synthetische Urtheile a priori möglich)一直到“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Wie ist reine Naturwissenschaft möglich?)



从艾耶尔的《语言、真理和逻辑》可以了解,分析哲学的基本概念来自于康德。奎因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从康德的分析的和综合的概念讨论,尤其是从对康德的分析性概念的修正开始。进到最后的结论部分,奎因虽然没有再提及康德的名字,却得到了与康德理论相通的结论:综合的先于分析的,以及科学知识是以体系的方式依赖于经验,而不是以单个命题或陈述的方式依赖于经验。

塞尔在讨论意识经验时提到了康德的洞见:“康德正确地看到,这是一个有关意识一般的问题,并且对这一现象给了一个没有多大吸引力的名称——‘统觉的先验统一性’(the transcendental unity of apperception)”[2]“先验的”当然不见容于经验主义的哲学。不过,我要指出的是,到塞尔的时代,对康德的批评已经成为一种更为根本或为基础性的评论,因为他们乃是在处理或解决问题时发现康德理论或方法的现实意义,就如罗尔斯和诺齐克在处理或解决政治哲学时发现康德实践哲学的意义,同时也更加切实地指出了他们所认识到的康德哲学的不足或陈旧之说。

分析哲学家现在也撰写了分析哲学史,如果借此考察一下分析哲学批评康德哲学的历史,或许正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



斯太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前言中讨论现代哲学的各种问题时,以《康德和现代哲学》为起点开始叙述。他说,“今天只有少数哲学观点不是也以它们探讨康德观点的方式为特征的。这种状况绝不意味着可以把大部分现代哲学著作看成是康德思想的积极继承。绝不是这种情况。宁肯说,对康德思想遗产采取论战态度的人,比革新它和进一步精炼它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即使是对康德哲学持论战态度的学说,也采用了康德的某些对问题的提法,并且是建立在康德思想之上的。”[3]这样的叙述本身就是一种批评。借助斯太格缪勒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线索:当代哲学的哪些问题出自于康德,哪些观点和学派与康德具有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渊源,包括以批判为主的关联;以及哪些学说和理论与康德哲学没有多大干系。

谢谢大家!


2018年10月13日

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


[1]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第187页。

[2] 塞尔,《心灵、语言与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第78页。

[3] 斯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第17页。


进入 韩水法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康德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382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