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水法:先立乎其大

——2018年北大哲学系迎新会致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00 次 更新时间:2018-12-07 09:04

韩水法 (进入专栏)  


各位同学,各位同仁,


今天哲学系请我来代表教师发言,我既高兴,亦费琢磨;要讲一些什么内容呢?正好也有一个机缘,今年是我考入北大四十周年,回北大哲学系任教三十周年。反思以北大为场所的近四十年生涯,有许多经验可谈。不过,在短短的十分钟时间内,面对2018级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全体新同学,我想谈一谈我现在认为相当基础亦很重要的三个看法。

第一点,哲学是什么?

今年北大哲学系招收了64名本科新生,这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加上硕士生53名和博士生46名,全系一共有165新生,这么多有志于学习哲学和从事哲学研究的青年才俊,进入哲学系,他们的关切何在?伟大的哲学家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做过各种不同的回答,许多同学想必已经通过阅读和课程了解了其中的一些定义。我认为,在既有的各种解释里面,康德的定义最为概括,亦最为清楚。在康德看来,哲学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有三个,即(1)我能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可以期望什么?第一个问题关涉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第二个问题关涉伦理学,第三个问题关涉信仰和宗教。而这三个问题概括起来就形成一个总的问题,即“人是什么”。这就是哲学的根本任务。当然,根据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还可以再补充一个问题,即(5)我鉴赏什么?这个问题关涉审美和艺术。它依然属于人是什么这个总的问题。

爱因斯坦在回顾他们那个时代的物理学观念革命时说,康德哲学已经提出了这种革命的理论原则。爱因斯坦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物理世界的看法,而这个物理世界也包括人的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科学范式的转变。

据于以上的叙述,在这里,我想指出的一点是:当前,人类正面临自现代智人出现以来最大的变局,由于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植入性医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的性质正在经历变化。这个变化遍及所有人类,而并不限于某一个族类或国家。

人的性质正在经历变化,那么,前面所提到的四个问题或五个问题的意义、广度和深度是否同样就要发生变化,因而,迄今为止的哲学理论是否相应地要经受重大的冲击,而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是否亦要发生根本的变化?

各位同学甫一进入哲学领域,或者刚刚跨入了一只脚,就面临哲学这样的根本变化,这既是一个极好的机遇,亦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哲学的宗旨就是人类关切。中国儒家创始人所提倡的仁乃以整个人类为其关怀。没有人类关切,哲学就会失去基础,而哲学研究者也就缺乏必要的态度,在这个领域里,人们或许还可以从事一些技术性工作,但无法面对今天所面临的根本变局。

第二点,先立乎其大

人类关切不仅是态度,而且也是志向。而从学术上来说,它要求以学术本身为目的。对北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态度和志向应当是一个基本要求。

对每位同学来说,进入北大是人生的重要一步,但是,它只证明你现在的成功,而并不表明,你的整个生涯必然出色。譬如本科生,就近些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北大、清华和其他录取分数相近的大学的新生,大概占当年全部考生的千分之一点四左右。仅以高考成绩而论,他们也属于千分之一点四的顶尖之列。不过,各位需要思考的是,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在个人成就、事业和对社会的贡献上面,各位是否还能处于这样领先的地位?虽然我没有读到相关的统计分析,但以我的经验来看,不少北大的学生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变得相当平庸。要避免从天之骄子沦落为庸常之人,每位同学从现在起就必须做好准备。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footnoteRef:1]所谓大者,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包括个人的志向、宽广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训练、批判性的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养成,坚定的意志和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

在座的各位同学,尤其是本科同学,经过艰苦的努力达到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确定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共同的,因此,它不仅相对简单,而且也是被规定好的。老师、家长可以一种通用的程式和途径来进行教育和训练,同学本身也无需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定位。尽管我不否认,必定也有少数同学即便在中学亦已建立了远大志向。

但是,大学,尤其北京大学,是一个学习自由的场所。不仅专业方向、系统知识的组合方式,而且人生的志向、职业生涯的路径,都要同学自己自主地决定。北京大学和中国其他少数研究型大学,学习北美和欧洲大学的成功经验,本科生可以自由转系,需要选修从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到哲学的综合课程,它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范围,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知识的同时或之后,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专业,确定自己的知识、学术和事业的方向。无疑,这同样是促使学生对自己亦对社会负责的一个有效途径。

北大自创立以来就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原本包含对自己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人类的责任。

在一些同学那里,入校之初的万丈雄心和骄傲,也很可能在两、三年之后就被繁难的学业、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关系、择业的困难以及其他各种人生遭际打得七零八落,而趋于实际,乃至消沉。

现实的态度是必须的,而且从现在开始就应当具备。远大的志向和高度的责任感总是立足于实际的努力和工作。在面临各种困扰之后依然保持自己的方向、原则和态度,这才是志向的真正体现。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复杂甚至荆棘众生的实际生活所束缚,乃至随波逐流,而是能够成就自己的志向和事业。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的另一个要点也就在此。因此,现实的态度是做好面对和克服困难的准备,而不是趋于消极。

不过,我还得再补充一句,以我的经验,所有能够做成一件事、一番事业的人,绝大多数都经历艰难困苦。一帆风顺的成功是没有的,但每人面临的困难各不相同,学术上的困难与在社会事业上的困难,从外在形式来看,很难比较,但是它们所包含的远大志向、坚定的意志、始终探索的精神,则是完全一样的。

就哲学界而论,伟大哲学家完成自己的著作和思想体系的年龄阶段或不一样,因为每个人能力发挥的机遇不同。休谟二十六岁就完成了他一辈子最重要的著作《人性论》,它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而康德五十七岁才完成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而它是人类哲学史上少数几本最重要的著作中的一本。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年青年代时就定下目标,并且志向高远。

第三点,人类不同知识和实践领域的相关性。

现代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有一个明显的外在标志,即学科的划分。这种划分原来是为了方便教学和研究的管理,以及高等教育的各种统计。在中国,它演变为国家法规,从而产生了某种教条的和画地为牢的副作用。我想说的是,人类知识的扩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根本不受这些人为的学科界限的限制。

人们原来以为,这些学科区分至少在规定知识的性质上还有其合理性,比如,不同学科知识的核心是清楚的,虽然边缘模糊。但是,当代的知识演进表明,一个学科或一种知识的核心何在,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整个世界以一种远远超过人们的常识的方式密切地相互关联着。两个相距甚远或者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件或领域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直接的关联。这一点对学习和研究的启发是,虽然你不可能专业地掌握所有学科的知识,但是,必须掌握进入某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的方法,并且保持心灵的开放态度。学术上的创造性工作依赖于想象力,而想象力实际上就是把那些原本以为互不相干的规则和事件关联起来。而想象力进一步依赖于开放的心态。

事实上,社会实践也是如此。以技术和社会生活为例,我们看到,各种技术正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结合起来,手机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人们,通过持续的努力创造了一种集成的信息接收和处理工具,并且它还在升级之中。对经历了没有用过电话一直到现在几乎离不开手机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持续地见证了这个关联的过程:原来完全不相干的技术和应用被整合到这个小小的机器上。而这种集成不仅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同时也导致了新的生活方式,更不用说大大提高了工作和生产的效率。

我们正处在人类及其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的前期。这个巨大的变化具有许多维度和特征,而综合性正是它的一个根本特征。如果各位在入学时就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不仅能够更加明确和深刻地理解现代大学的性质、功能和意义,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和逻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其他学科的知识对理解、处理哲学问题的基础性。而这样的认识无疑也大有利于各位更加有效地利用北大的一切教育资源和手段,有利于各位自主和独立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事业,无论是学术的还是其他的事业,打下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立下坚定的决心。

谢谢大家!

2018年9月16日


进入 韩水法 的专栏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383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