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被誉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改革开放进入“不惑”之际,中国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博大情怀日益彰显,愈放光芒。从“上海五国”机制到今天扩员的“上合组织”,再到立意谋求全人类共生共荣的“一带一路”倡议,无不鲜明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共生的深远情怀。在刚刚结束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东道国最高领导人发表了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其中倡导的“上海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情怀”、“中国智慧”,这些思想和主张闪耀着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照亮了上合组织未来的发展道路,更为“世界怎么了”这一时代之问,作出了中国的时代回应;也为破解“世界将会怎样”的世纪难题,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中国情怀”践行新型发展观,推动人类社会共生共处
从太空遥望我们世代居住的地球,犹如蓝色宝石般美丽,人类文明进步孕育了具有高级智慧的生命而显得更加高贵、耀眼。然而,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战争动荡一直不断。从投石时代的冲突演进到今天“无人投弹”的高级别战争,这种形式及手段足以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探究极具智慧的人类为何要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这一人类难题时,可以发现,终极目标在于谋求“生存权”,继而争得“发展权”。如何有效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难题,21世纪的“中国情怀”倡议各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在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不损坏他国利益,“自利利他”;当遭遇发展瓶颈时,不剥夺他国的生存资源,而是通过创新手段、相互协调发展路径、开放和共享,来创造全人类绿色和谐的发展机会。当人类社会能够通过和谐手段,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的梦想时,全人类的共生共处也将水到渠成。
在追求经济发展繁荣过程中,“中国情怀”主张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观,助推人类共荣。尽管美国抱持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影响着当今世界发展质量,但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现实决定了各国利益日趋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国情怀”倡议各国在谋求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实现互利共赢为目的,坚持开放原则和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将他国经济发展繁荣视作本国经济发展进步的机会,将世界各国视作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夯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在于生产,实现生产跨越式进步的要素在于分工协作,提升经济活跃指数的关键在于互通有无。因此,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经济贸易政策,不仅无助于一国经济繁荣,更有损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当今时代,世界经济仍受困于复苏乏力的泥淖,在共同经济困难面前,有些国家试图构筑关税藩篱,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姿态,这是破坏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行为,其效果将是“损人不利己”,必将遭到世界各国的坚决反对。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情怀”理念,始终坚持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续秉持开放原则,倡导互利共赢,落实相互融通的诸项举措,最终达成人类共荣。
“中国情怀”倡导新型安全观,实现全人类普遍安全
人类生来具有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从对自然的恐惧,到对其他人的恐惧,甚至对遥远且神秘的宇宙的恐惧,由此催生出人、国家对安全的普遍追求与独特情怀。在人类社会追求安全的过程中,除以发展更高、更精、更尖的武器系统来保证国家安全外,还通过结盟来确保部分国家不成为本国安全的威胁,并以集体安全模式强化国家集团的安全。在当今时代,各国对安全目标的孜孜追求没有变化,确保自身安全的手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变。如果说之前先发打击他国即可确保自身安全,那么,如今打击他国的物质手段在重创敌对国的同时,也将极大影响自身安全,甚至可以说,自人类社会进入核武器时代,地球就失去了绝对安全的天堂,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遭受核战争的打击。此外,冷战结束并不意味着核武器随之而逝,相反,核武器扩散趋势日加明显,核武器小型化使其更具实用性,这些都将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更为严峻的事实是:冷战国际格局走入了历史,但冷战思维仍在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发挥效用,构建新的安全集团、延续集团对抗模式的安全政策取向没有消失,这种对自身绝对安全的追求无助于提升人类安全系数。相反,树立敌对国家、集团将使自身陷入敌意包围,反而加大自身面临威胁的指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只有“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对安全的普遍追求。
“中国情怀”主张新型文明观,滋养不同文明和谐共生
“中国情怀”是对中国古老文明历久弥新实践智慧的高度概括和现实表达。以中国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经历了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涤荡与检验,更突显其间蕴含的“中国智慧”。在对不同文明的共处之道上,“中国情怀”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共生观”。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在对世界各文明的认知中,“中国精神”主张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更无高下之别,有的只是不同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在认识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不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不同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这些都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繁荣、多样化的重大贡献。因此,不同文明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间应该加强对话沟通,借鉴彼此的闪耀点,尊重相互间的差异,包容和理解其他文明形态中的异己之处。交流、对话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同样可以搭建起不同文明间沟通的桥梁,进而化解文明间的隔阂。“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愿望激发行动,行动推动进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胸怀将滋养着世界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
“中国情怀”与时代之问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由“美苏共治”进入“美国独大”的时代,部分地区陷入纷争不断的困局。奥巴马宣称“美国不是世界警察”,特朗普宣布美国从重要国际组织“退群”,习惯于美国“领导”的西方各国甚至陷入恐慌境地。如何“乱中求治”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时代难题。自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以形式和内容各异的条约、国际法、规章、规范等联结在一起,在不同时代构筑了不同的国际秩序,以不同的手段治理国际社会面临的时代问题。当前,国际格局再次进入大调整、大变动时期,国际秩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汹涌激荡的变革时代,各国如何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和平共治成为新的时代之问。“中国情怀”主张:“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解决了千年来困扰中国人温饱的问题,这是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也是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但西方社会严重误读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强调以所谓名义GDP数值衡量中国的发展,忽视中国人口的庞大基数,仅从体量来认知和定位中国,视中国为“超级大国”,应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作为“世界警察”的美国则从另一个视角来误判中国,一方面担忧中国取美国而代之,进而“以美国之道还治美国之身”;另一方面则呼朋唤友,高调宣称应“遏制”与其自身相异的中国。面对这纷繁的国际声音,“中国情怀”从全人类共生、共处、共荣的立场出发,主张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抛弃少数国家“闭门会议”的独断模式,而取“共商共建共享”之路径,以和平手段协调解决相互间的矛盾,经由“改革”而非“革命”完善全球治理,最终使各国意识到彼此是命运相连,利益攸关的共同体。
当前国际社会仍面临诸多难题,贸易保护主义呈抬头之势、单边主义兴风作浪、文明冲突论仍不时沉渣泛起,但“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胸怀全人类的“中国情怀”必将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虽然任重道远,但只要胸怀全人类,其前途必可期。
(作者系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