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情感转向——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研讨会综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92 次 更新时间:2018-06-04 17:02

进入专题: 儒学   蒙培元  

郭萍 (进入专栏)  


2018年3月18日,“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情感转向”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座谈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举行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书《人是情感的存在——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研讨集》发布仪式。随后展开了四场学术研讨,与会学者对蒙培元先生的学术特点与贡献、“情感儒学”理论及儒家哲学的情感转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一、蒙培元先生的学术特点与贡献


学者们通过对蒙先生学术成果的回顾和列举,总结了蒙先生的学术历程和学术特点,并从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理论创建两个维度上,评价了蒙先生的学术贡献。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指出,蒙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撰写两部理学研究著作之后,逐步形成了主体性研究的路向,其间经历了“性→心→情”的发展过程,即从一般心性论入手,中间经过心灵超越问题的思索,最终归宗于情感。因此,其最突出的学术特点就是将情感置于根本地位,其情感观念既不是泛化的流俗情感,也不同于西方的重情学派,而是具有鲜明的儒家特质,即其情感是仁爱情感、理性化情感和具体性情感。


中国社科院李存山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山东社科院涂可国研究员等结合其学术成果指出,蒙先生是基于自身的哲学理论来诠释中国哲学史,其实质是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过程中贯彻了自身的理论学说。中国社科院任蜜林副研究员认为,蒙先生的治学路数与冯友兰一脉相承,是以深研中国哲学史为前行环节,进而继承创新,构建新的哲学理论。


就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而言,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等指出,蒙先生所著的《中国心性论》《理学的范畴系统》等著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就其哲学理论创建而言,涂可国研究员指出,蒙先生的《理性与情感》是一部标志性著作,此著系统地提出了“情感儒学”理论,并奠定了其哲学家的地位。中国社科院刘丰研究员指出,蒙先生“情感儒学”对礼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认为,蒙先生的理论创建经过“理→心→情”的探索,最终达到理性与情感的辩证统一;其晚年提出的儒家生态哲学,可说是情感儒学理论在自然宇宙层面的表达。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指出,蒙先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对儒家生态哲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中国社科院张利民研究员指出,蒙先生的儒家生态哲学是其亲身经历和哲学思考相结合的成果,其真情实感足以激励当今学者发展生态哲学。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认为,蒙先生最重要的哲学创见有两点,其一是将仁爱情感确立为儒学之根本,其二是将中国哲学整体理解为一种生态哲学,这两点都切中了中国哲学的要领。


通过不同角度的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蒙先生不仅是一位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一位具有理论原创性的哲学家。对此,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张志强研究员指出,蒙先生发扬了冯友兰的学术特色,他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和中国哲学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他的研究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哲学传统的接续功不可没。


二、“情感儒学”的理论核心与反思


研讨中,学者们对蒙先生的“情感儒学”理论做了具体的探讨。李存山研究员认为,“情感儒学”将情感置于儒学的首要地位,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其合理性在于“情”可以“上下其说”,往上说是情理、情性合一(孟子的理路),往下说情感与情绪、欲望相联系(荀子的理路);此外,在儒家思想中,情感与天道、仁爱与自由都密切相关,这都能印证“情感儒学”的独特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认为,蒙先生对人性的理解落到“情”上是准确的,唯此才能突显儒学的根本特质,而且“情感儒学”对主体性的张扬,正是儒学现代开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西安交通大学张再林教授从中西对比的维度上,指出中国哲学在人生观、道德观和宗教观三方面都体现出情本的特征,因此“情感儒学”理论根本符合中国哲学的一贯传统。《光明日报》梁枢先生认为,“情感儒学”不仅为儒家的孝德奠定了一个真切的始基,而且在普遍的意义上,论证了价值背后的情感本源问题,阐明了情感对价值的决定作用。


也有学者对“情感儒学”进行了理论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向世陵教授对“情感本体”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据儒家哲学的传统,情感本身需要先天的根据,情可以看作是德行的“开始”,但不能看作本体,以“性”为本体或许更可以被人们接受。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也认为,情感只是本源,并不是本体,以“仁”为本体更为恰当,因为“仁”包括情感与理性,涵盖形上与形下;而且中国社会和文化在理性的开展方面并不成熟,情感本体在现实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景海峰教授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肯定了情感儒学的现代意义,转而指出,西方社会情感解放的思潮导致了低俗化、情欲无度等问题,因此,释情的合理性和尺度问题将是当代中国情本哲学的一个重要挑战。山东大学谢文郁教授指出,情感儒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中国的情感哲学仅偏重于情感的体验,而对情感的认知功能重视不足;事实上,情感也具有呈现对象、并且赋予对象价值和意义的功能,重视情感的源始的认知功能,以情感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将有助于情感儒学的发展。


三、儒家哲学的情感转向问题


学者们进一步地从儒学整体发展的层面探讨了儒学的情感转向问题。韩星教授指出,孔孟等先秦儒家都很重视情,但自汉董仲舒开始出现了“性善情恶”的倾向,到唐李翱提出“复性灭情”,至宋明理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晚明之后,随理学的教条化更固化了情与理的二元对立。《孔子研究》主编王钧林教授指出,早期儒家对“情”做了形上的提升而提出“性”,“性”作为情之未发状态,其实质也是情,不过后世儒学强调“性本情末”,形成重性轻情的趋势,近代以来又出现了理性独大的偏颇,在此状况下,蒙先生的“情感儒学”理论重新开发了儒家的情感思想,这是当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和方向。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指出,情感是中国哲学核心内容之一,也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方向,蒙先生提出“情感儒学”是一种回归。山西社会科学院宋大琦副研究员认为,中国哲学的情感转向从王阳明那里就发生了、并且一直持续至今;蒙先生的“情感儒学”是中国哲学情感转向的一个重要阶段;当代情感儒学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更多的领域拓展。涂可国研究员指出,蒙先生接续冯友兰“新理学”而转出的“情感儒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种转向,已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黄玉顺教授的“生活儒学”强调“生活情感是大本大源”,正是得益于“情感儒学”的启发。中国社科院王正副研究员指出,由蒙先生的“情感儒学”进一步发展出的“生活儒学”“法礼学”及“自由儒学”等,已呈现为当代儒学中一个富有思想活力的学术脉络和发展趋势。


经过此次研讨,学者们不仅对蒙先生个人的学术思想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儒家哲学中的情感转向问题、情感儒学理论的发展问题等当代儒学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有了更多地关注和思考。这无疑将启发当前儒学研究的新维度,推动当代儒学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载于《光明日报·国学版》,2018年4月7日(注:该文刊出时稍有删改,在此以原稿发布)

进入 郭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学   蒙培元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29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