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儒学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三部分,它们彼此有别,互相影响,推动传统中国儒学历经风雨、传世至今、滋养社会。“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出仕济世造福苍生,是儒者天经地义分内之事。士大夫儒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传统中国儒学的互动共建中,主要发挥着阐释儒学道统的重要作用。
所谓士大夫儒学,我称之为“仕林儒学”。“仕林儒学”概念的提出,是在强调今天的领导干部与传统士大夫的区别,主要是为了强化领导干部的政德教育,更加明确儒学对领导干部的传统文化涵养作用。
“仕林儒学”概念的提出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清段玉裁注:仕,仕于朝也。《中山狼传》:时墨者东郭先生将适中山以干仕。这里的仕字,即是指官员、做官;与仕搭配的词有仕途、仕宦。林,双木成林。仕林,即是指官员群体;仕林儒学,即是指面对官员群体传播、弘扬的儒学。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入仕者的政治责任。
弘扬“仕林儒学”的现实意义
弘扬“仕林儒学”,最大的现实意义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解决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政德修养等实际问题。
一、弘扬“仕林儒学”有助于领导干部涵养政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并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
政德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中“为政以德”的思想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社会将政德视为治国之本,并形成了“德惟治,否德乱”“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思想观念,这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弘扬“仕林儒学”有助于深化领导干部的政德教育。
世间行业有万千,均应各守其德。师有师德,医有医德,商有商德,艺有艺德,官有官德。?对为官从政者来说,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时,必须恪守基本的职业道德、政治操守及为官底线,这便是官德。?以推广“仕林儒学”为突破口,深入强化党员干部的政德教育和“修齐治平”境界培养,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思想道德文化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育时代新人,其时已正、其势已成。?
三、弘扬“仕林儒学”有助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落实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各级党组织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大力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厚培廉洁奉公的文化土壤、文化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用革命文化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从优良革命传统中传承廉洁基因,努力做到廉以律己、无私奉献,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从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中汲取持廉守正的文化养分,始终做到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自觉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为官清廉、秉公用权的价值追求,带头践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推动形成廉荣贪耻、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四、弘扬“仕林儒学”有助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重视家教家风建设。
儒家主张用“礼”和“仁”来规范协调“五伦”关系,比如,孝悌、仁爱方面,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希望每个人从家庭孝悌伦常做起,将仁爱、友善从家庭延伸至他人、社会和国家,达到“修齐治平”的最终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重视家教家风,以身作则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净做事”。“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
新时代如何发展“仕林儒学”
弘扬和发展仕林儒学,让我们祖祖辈辈所创造的儒家文明成果,在新时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学界的使命所在。
一是全面推进“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全方位发展“仕林儒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他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具体讲,就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带头学习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就是要认真落实民本思想,时刻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格外关注关心困难群众的疾苦,加大困难群众帮扶力度,多帮助群众解决忧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要强化修身养性,以“自身硬”“自身严”“自身强”来涵养政治本色,做到“五个过硬”“三严三实”,全面提升“八大本领”,更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等等。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在领导干部中推进“仕林儒学”的源头活水。?
2015年8月,我们启动“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以来,目前已经走过十六站,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而“领导干部学国学”公众号、《领导干部学国学公开课》图书等,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同时,我们推进新实学研究传播,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东亚实学国际高峰论坛”,出版“新时代 新实学”系列丛书,今年一年内开展3次“实学思想家故里行”活动等等,打造了党政、企业、学界共同推进“黜虚务实 经世致用”的实德、实业、实学等互动交流平台,为领导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实践舞台。而且,我们创办“仕则书院”,在《学习时报》的“领导论苑”栏目发表系列文章等,也为推进领导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仕林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是弘扬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教育,带动“仕林儒学”的协同发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升道德修养的丰厚滋养,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进行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懂得“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懂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进行君子人格的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懂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进行俭以养德的修养理念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懂得“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要注重慎独自省的修养方法,“君子必慎其独也”,“吾日三省吾身”。要继承优秀革命道德传统,进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发扬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爱国精神,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惧艰难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三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仕林儒学”政德文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敬信修睦”的伦理要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的修身之道。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我们应当把弘扬仕林儒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传统美德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深、严、细、实”的要求,积极开展社会道德建设,努力培育和善向上、友爱诚信、谦和尚礼的儒韵民风。
四是各级领导干部联合推动“仕林儒学”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精彩。他强调,世界儒学传播,中国要保持充分话语权。所以说,要发挥好交流互鉴的作用,推动仕林儒学走出去,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21世纪以来,儒家文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推崇,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孔子热”“汉语热”“中华传统文化热”,目前有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为我国在世界儒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加强儒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要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儒家文化。那么,如何保护、如何弘扬、如何展示、如何交流、如何创新发展儒家文化?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仕林儒学”的受益者,就会在加强宏观引导,发挥政府职能,制定配套政策,调动社会资源等多方面来推进儒学传播;就会根据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求、人类的渴望,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儒学研究成果,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