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我们来了!
2017年12月2日,上犹县城一家宽敞餐厅的墙上,挂起一条“上犹中学1967届高三(1)班毕业50周年志庆[1967—2017]”横幅,来自各地的二十三名同学聚集,开始了简单却隆重的庆典。
涛声依旧,农田成城邑,莘莘学子入老年。岁月如梭也如箭,穿越两个年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穿越两个世纪(从20到21世纪),我们脸上刻着时代沧桑,同学之情依然,赤子之心依然,我们聚集在犹江之滨。
这些年毕业十周年、二十周年……的聚会志庆乃寻常事,但毕业五十周年,且亮起横幅的同班聚会则较罕见。亮起的不止是横幅——醒目的标识,而是此时此地无声胜有声,来自50载时间深处的一群稚嫩少年,以旗为标识重新集结,岁月不老,青春永葆。历史奔跑的神情隐现于横幅下面的合影,我们是独特的高三(1),我们是独特的“老三届”。
当年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尔今白发聚首捧夕阳,怎不慷慨陈词诉衷肠?毕业分手,匆匆而别,大多同学未曾离乡,却岁月倥偬,人世茫茫,成家立业,各奔前程。县邑既小又大,有的分手后竟50年才见面,有的已谢世,有的因疾病缠身,有的因过于自卑,而不得和不再想见,这都是历史沧桑的印证。但同学一场,因时代、缘份、情缘而植入心胸的青春歌叹则无从拒绝。让我们把1967届高三(1)的旗帜再一次高举吧!把退隐胸中的青春火焰再一次燃烧吧!
在曾经的教室门前,我们出示横幅,留影。当年我们幸运地走进母校第一次建的二层水泥教学楼的教室,我们参加了建楼的义务劳动,这个教室也像我们经历了两个年代两个世纪。当年老师安在?当年学子安在?当年的学习和劳动情景安在?当年的春花秋月安在?因取消高考我们回乡或下乡的情景安在?时间的列车又把我们载回原地,我油然记起易行的诗《昨夜》:载我回来的列车/今天又驶过这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你一定要为我保留/那个位子 想象中/那靠窗的人 仍然是我……
我们承载了时代和命运,但某种程度,我们又创造和刷新了命运。一拨又一拨汇成浩浩荡荡的上犹中学方阵里,有我们六七届高中三(1)班的奔忙、呼喊和亮光,以及历史定格。我们就是不会消失的呼喊,不会磨灭的亮光,我们已然是历史也是自己的回声。
是的,我们这一茬,60年大饥荒挨过饿;当年全县只招高中两个班,一班才四十多人,说我们是全县的少年精英不为过,我们能成为同窗是幸运,我们怀揣梦想踌躇满志;文革的印记烙在我们的心灵;我们成家又碰上严格的“计划生育”;我们回城不久却逢下岗潮;我们开辟自己的生活位置,我们寻常却不平凡。
当年我们是人之子,如今我们承先启后为人之父(母);数十年一晃而过,我们步入夕阳。我们是连结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一节链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大写的书,翻开,不忍翻开,还须翻开,从容面对,久久凝眸,心潮顿涌。我们是一代不同于父辈、也不同于子辈,承载巨大时代内容和时代情感,与时代同潮汐的一代“父亲(母)”。腾格尔《父亲和我》唱得好:是你创造了这个家/然后又创造了我/是你拉着我的手/从昨天走到现在/啊我亲爱的爸爸/你是我最崇敬的人……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当你走进这属于你的家/关心的还是我回来没回来……在你的眼里常出现/我被人打倒在地/在那长长的黑夜里/我被人欺骗上当/没有的事亲爱的爸爸/这只是你心痛的梦幻/因为我不是不幸的人/因为我有一个好爸爸/我要分担你的忧和愁/不再让你为我总担心/你将永远牵着我的手/走向没有尽头的未来……
不管怎样的人生道路,怎样的浮与沉,勤俭刻苦是我们的人生底色,“责任”和“责任感”是我们共同的特征,这是时代和社会的给予,更是在我们坎坷的生活中认同并铸就的。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责任,我们因责任而挺直前行,我们一直践行对社会、对父母、对子女、对自己,当然也对同学的责任——这些年我们为打听同学,殚精竭虑,为的是重新聚拢,铿锵出发。当年父母对我们是这样的,我们对子女也是这样的,我们也就成了民族传统的有机一环。
唐代诗人韦应物吟“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而我们流水五十年。一船明月一帆风,太阳依然灿烂,让我们把今天的集会当作人生的新起点。
2017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