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2日山西省图书馆第9届暑期中学生讲座文源讲坛)
如今的大事因缘就是学人公然鼓吹父为子隐是中华国学和美德。然而大义灭亲,却是我中华文化特色也。大义灭亲,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人石碏 (que_),其子石厚与州吁交友。后州吁杀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石碏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设谋拘留两人,杀州吁。时人称其“大义灭亲”。
族灭,也是国货,谓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范文澜《中国通史》绪言:“ 北魏皇帝说崔浩谋叛,族灭崔氏,并大杀士族。”《明史·奸臣传·胡惟庸》:“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及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株连九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共同承担刑事责任。古代称为"族"。"族"者,族灭也,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此一违背人性,也违背统治者自己的恤刑原则的暴虐刑制,在中国古代长盛不衰。
椐《尚书》,夏启和商汤出征前训诫部下,如果不听从命令,就会连同其子一起被处死。这就是族刑。明令宣布这一刑罚的,就是"圣王"夏启和商汤。这令后世儒生感到尴尬,于是他们在注疏中要么干脆否认,要么妄断"圣王"之语并未付诸实施。
卫鞅(即商鞅)颁布连坐法。法家卫鞅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民人不能相为隐。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党和政府检举揭发划清界限。实行连坐法,就是要使人民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这样,即使盗跖也无法为非作恶。在作战时,战士五人编为一伍,登记在册,一人逃亡,余四人就要处罚。连坐就是本人未实施犯罪行为,但因与犯罪者有某种关系而受牵连入罪。罪与非罪,界限不清。无罪变为有罪。
中国连坐制度由来已久,就不支持父为子隐。《尚同·中》:“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乡人何辜,遭此荼毒!不过,正因为此,也就有了郭齐勇之流公然恬不知耻鼓吹回复周孔父为子隐。《尚同·下》武王伐纣师渡孟津誓言云:“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不揭发,就有罪。清江声解释:“发,发觉也。钧,即同也。言知奸巧之情而匿不以告,则其罪与彼奸巧者同。”这就是“连坐”制度。可见中外法律,父为子隐不受赞赏。《尚书·汤誓》武王历数纣的罪行,有“罪人以族”之说,可见殷代已有“连坐”。《史记·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三族指父母、妻子、兄弟。可见商鞅之前四百年,秦国已有连坐法。所以,说父为子隐乃国色天香,就站不住脚。文化革命划清界限背叛反动老子,肯定不是美国货色,乃传统文化也。《尉缭子·伍制令》:“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同食,乌能以干令相私者哉?”老子反动儿背叛犹如周恩来背叛反动家庭。
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②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这不是对社会对天下对人类不负责任吗!”我们今天就来展示一下中华古文明的残酷自私不知羞耻。
父为子隐,亲情包庇,家族犯罪,同胞黑帮,亵渎法律,已成燎原之势。中国人不懂一般普世价值金规则,总以为自己是特殊炎黄贵胄龙的传人。崇古复旧竟成美德。中国传统,人情大于王法。于今尤劣。法不责众,即其一例。“当官不打送礼的”“ 好汉不打上门客”,礼仪之邦也。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惜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然而如今庶民特别希望克己复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和世界公民的概念完全不同。同罪不同罚,罚不当罪,人治就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不敢不死,一点也不是海德格尔畏死。
古代希腊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是大一统,无远弗届。而是分散的城市国家。顾准濒死之时研究古希腊城邦制度。联邦联盟,远胜过单一的帝制国家。希腊是地域名,是总称。犹如“神州”“九州”“华夏”“宇内”“海内”,不是大一统天朝上国。
古希腊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找不到肥沃的大河,但却享有直通大海的权利。希腊只有连绵起伏的群山(穷山恶水),限制了农耕,希腊文明是环绕爱琴海发展起来的海洋商业文明。同时期的中国是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陆地农业文明。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有便利的海上交通,与小亚细亚、埃及、北非进行贸易往来。希腊主要出口陶器和橄榄油。希腊人是地中海上的贸易主体,因而率先使用货币。雅典与十九世纪欧洲相似。而中国则是被长城圈围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沿大河进行生产,商业处于次要地位。在希腊,商人处于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希腊因此产生了“共和制”和“议会”。商人通过这种手段获得政治权力。希腊各个城邦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希腊的政体是共和制,政治制度或国体是联邦制。中国则至今敌视联邦制,觊觎大一统秦皇汉武事业。因为以定居的农耕文明为主体,拥有土地的奴隶主或地主是社会的统治者,他们需要稳定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其统治,因而产生了“中央集权制”(表现为分封制与郡县制,中央委派地方官吏,至今不衰),国家因以 “重农抑商”。
在被称为“希腊的希腊”的阿提卡地区,也就是雅典所在地,环境相当恶劣。柏拉图在《克里底亚篇》说,“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在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中,希腊不可能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然而,在希腊半岛东部,由于海浪的冲刷,形成了弯弯曲曲呈锯齿状的海岸线,为当地居民的航海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希波战争之后雅典凭借提洛同盟的力量逐渐掌握了爱琴海的制海权,这保障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战舰被改造为商船。斯巴达军队改为农民。希腊沿海城市的海外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发达的工商航海业成为雅典兴起的关键。
古希腊的经济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在古希腊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阿提卡是雅典所在地,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土层浅薄,多山多石,山石嶙峋,不适于发展农业。希腊地形狭小复杂,海岸线曲折弯曲。因此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成为当时人的自然禀赋。复杂险恶的地理环境也比较适合小国寡民式的城邦。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这里很难维持世袭君主制。
亚里士多德专门研究过地理环境与城邦的规模、军事防御、商业贸易和民族性格的关系。让?博丹(法)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出发考察世界历史进程。孟德斯鸠则系统地阐述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和法律体系的影响。炎热地区的人民,像老人一样怯懦;寒冷地区的人民,像青年一样勇敢。
文明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希腊文明不是诞生在平原沃土之上。希腊平原狭小,山地崎岖不平。和古代东方文明的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相比,希腊则地少山多、海岸曲折、海岛密布。希腊半岛上众多的深山峡谷形成的天然屏障造成了地理上的分裂,因此形成众多彼此较为隔绝的小城邦。希腊没有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其小国寡民的城邦、海外殖民、工商航海业的发达及民主政治等,都产生巨大影响。希腊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作为贸易据点的殖民地。希腊对外贸易是为了追逐更多的经济利润,而中国的扩展则是为了获取土地和人口,建立霸业。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目的是使老百姓服从听话(信)。希腊由于相对独立的联邦制度,文化思想较为活跃。
商业航海贸易要想得以顺利进行,必须以平等交换为前提。商业贸易的发展的在本质上要求自由的环境。必须顾及商业贸易者双方的公平利益。而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民主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于是,在古希腊的土地上,出现了繁荣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开拓求索的进取精神。各自为政的城邦,使城邦人享受到自由。这是希腊人创造精神得益焕发的条件。希腊人虚心好奇。在商业交流中,各种传统和信条得以交换,往来的商人增加了怀疑精神。财产的积累带来闲暇,为研究和深思创造了条件。
地理上的不利条件,使中国沿海文明向内陆发展。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此之谓务本”。希腊文明以沿海的山谷平原为中心,而中国的文明则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土地资源不足,缺乏天然灌溉,使希腊无法通过单一的农业满足自身需求。而黄河中下游平原却适宜发展农业。中国的文明核心区所承载的人口、所产生的剩余,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希腊文明核心区。在交通方面,中国的文明核心区也比希腊有较大的优势。《尚书?禹贡》记载中国形成了以黄河为中心的水路运输网或朝贡网。
古希腊各城邦长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地位。雅典成为“科学殿堂”。科学诞生于西方。西方文明以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为主要特征。在远古时代的中国,人们出行不易,庄子云: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在此情形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终其一生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他被控败坏青年,信奉自己捏造的神,不信奉城邦公认的神,还引进新的神。他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改善人的灵魂。他自己是神赐给雅典的牛虻。苏格拉底败坏青年,主要在于:批评用豆子拈阄nianjiu选举领导人,纵容儿童轻蔑父亲,相信自己比父母更聪明。他说,按照法律,只要儿子证明父亲疯癫,就可以把父亲拘禁。可见游叙弗伦控告乃父,并没有激怒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反对事事占卜抓阄问神。认为这是不虔诚。他宣称“知识即美德”,认为这比血缘亲属伦理关系更重要。这动摇了雅典人关于子女服从父母的纲常伦理。他主张理性神,反对多神教。雅典人企图实行宗教革新:阿尔基比亚德远征西西里,雅典有人夜间毁坏赫尔墨斯神像,告密者说,有人夜间从事神秘祭祀,阿尔基比亚德也参与。修辞学者安多基德被指控不敬神。苏格拉底和阿尔基比亚德关系好,他也被指控另觅新神。可见希腊文化正需要新宗教。
苏格拉底被捕入狱。朋友劝他逃走,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我去死,你们去活,哪个更好,唯有神知道”。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大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苏格拉底名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上帝。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无知是罪恶之源。无知即罪恶。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无知。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或: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世界主义观念源自于希腊:古典时期(前500-前336)地中海国家频繁交往,使人产生世界意识。希罗多德(484-425)最早撰写“世界史”。
殉道者游斯丁说苏格拉底实际上是一个基督徒。初期基督徒尊苏氏为道德楷模。与苏格拉底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苏格拉底的讥讽”:Socratic Irony。在柏拉图对话中,指苏格拉底佯为无知。他寻找对方错谬,推动论证。助产术,midwifery ‘midwif?ri,把别人的思想诱导出来。循循善诱。他的母亲是接生婆。指“引导别人”说出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引蛇出洞聚而歼之。苏格拉底的问题,Socratic question,指如何生活,或者过值得过活的生活。“不要认为我是在说着玩儿,我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还指, “什么是……”“什么是虔诚(正义,勇敢,节制,等)?”在不同殊相中找到一般。苏格拉底的问答法:Socratic elenchus,通过一系列问题,与对方进行相互质问暴露对方的矛盾,重建信念。苏格拉底主要为道德和哲学概念正名。必也正名乎!他探求合乎逻辑的定义。普遍定义,就是“相”的雏形。他为下例概念正名:勇敢、节制、虔诚、正义、友谊、美德、审美等,即“X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探讨普遍定义是苏格拉底的贡献,也是柏拉图“相”论的来源。苏格拉底开始使用“相”(idea,eidos)的概念指谓普遍本质,最早见于《游叙弗伦篇》。《游叙弗伦篇》否认控告父亲的行为有任何不虔诚的因素,但是苏格拉底的不断质疑表明,他说不出所有虔诚的行为中共同具有的借以说明虔诚的单一的东西。苏格拉底被怀疑为无神论者,因为他认为某些神圣的迹象或声音临到他,给他以有益的指示。由于宣称自己有独立的、一己的神圣启示来源,苏格拉底就向城市发出挑战,认为有权单独解决宗教问题。他不愿意服从虚假的神。苏格拉底说他不知道如何回答“何谓X?”的问题。人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他寻找向众神献祭和服侍众神的合理基础,实则反对献祭和服侍。他对于传统宗教仪式的这一挑战被疑为无神论。
苏格拉底赴法庭受审,和游叙弗伦讨论虔诚的定义。苏格拉底说,“你说的虔诚和不虔诚是什么?难道任何行为中的虔诚不都是同一的而不虔诚总是相反,而和自身相同吗?因此在每个不虔诚的行为中,都可以找到一个不虔诚的‘相’idea.” “我并不是要你告诉我虔诚的一两个例证,而是告诉我使一切虔诚的行为成为虔诚的那个‘型’ eidos,我相信你会承认有一个‘相’idea,由于它,一切不虔诚的事物成为不虔诚,一切虔诚的事物成为虔诚。请您告诉我这个‘相’ idea是什么。我就可以把它当作标准paradeigma,其他行为,与之相似的,就是虔诚,与之相反的,就是不虔诚。”6D-E。
Idea(相)和eidos(型),就是同类事物普遍的共同的本质。每个Idea和eidos,自身同一,是同类事物存在的原因,是判断事物的标准。不能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今天倒孔明日尊孔。虔诚的相,既是判断虔诚的标准,也是判断不虔诚的标准。因而无须“不虔诚的相(标准)”,也没有否定的“相”。虔诚是使一切虔诚的行为成为虔诚的“相”,也是使一切不虔诚的行为成为不虔诚的“相”。没有所谓“不虔诚”的型或相(原型),据以判定不虔诚的,只能是虔诚的型或相。“存在”是判定存在物存在的标准,也是判定不存在的事物之不存在的标准。“非存在”不存在。“虚无”虚无着。虚无不存在。恶不存在。存在的是善。恶是善的匮乏。善是判断善之为善的标准,也是判断恶之为恶的标准。型和相是尺度,也是标准。虔诚是判断虔诚的标准,也是断定不虔诚的标准。圆的定义蕴含着不圆的定义。不圆是圆的反面。不圆,没有定义可言。型和相是万物的尺度,在人的脑中存在,故曰,人是万物的尺度。言“有”易,言“无”难。世界上只有虔诚的型或相,没有也无须“不虔诚”的型或相。只有重、大、多、老、温、热、长、高的型或相,没有轻、小、少、幼、寒、冷、短之相或型。后者依附于前者,不独立存在。后者是前者的欠然,缺如。存在是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尺度。
《游叙弗伦篇》是关于宗教的对话,讲的是理性神。苏格拉底反对多神教信仰。苏格拉底是有神论者。色诺芬的《回忆录》记录了苏格拉底关于神的思想。苏格拉底被控不尊奉城邦神祇(qi),而是引进新神。建立新的宗教。当时希腊尊奉拟人化的多神教,崇奉奥林匹斯山上众神,另外就是酒神狄奥尼索斯,宣扬灵魂不死生死轮回和禁欲主义的奥尔弗斯教。这是把自然力量人格化。诸神狡猾诡诈不道德(基督教信奉道德的宗教),民众要向诸神献祭上供,摆猪头肉。苏格拉底不满意这种偶像崇拜。苏格拉底以前的色诺芬和恩培多克勒已经产生理性神的观念。苏格拉底更认为神就是理性,理智是神的本性的思想。他企图以理性的一神代替人格化多神杂神。苏格拉德认为全知全能的神是宇宙万有最普遍的最高理性。他认为理性神合目的地设计和创造了宇宙。在西方,苏格拉底最早提出理性有神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设计论,他认为,诸如建筑工艺农艺人事管理,完全属于学习问题。可以由人的智力来掌握。如果把可以通过人的智力来计算测量权衡的问题拿来求助于神,就是不虔诚。
《游叙弗伦篇》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对于多神教的批判,通过对于虔诚的探讨,他使得宗教转向理性。游叙弗伦认为父亲杀了人,如果不揭发,就是不虔诚。他家里的人认为,控告父亲就是不虔诚。苏格拉底也被控告不虔诚。于是他就要求游叙弗伦说明什么是虔诚4A-5C。他不认为控告父亲这一具体事例就可以作为虔诚的定义。
苏格拉底究竟是否反对游叙弗伦控告乃父?答曰“非也”。苏格拉底说,他也正陷入一桩官司,即,被美勒托控“腐蚀青年”和“创立新神”。苏格拉底背离城邦信奉的具有宗法性质的多神,而创立一个统一的理性神。这与后来的基督教恰相吻合。古希腊各个城邦原来有自己敬拜的特别神祇,作为邦国城邦守护神。氏族血缘公社的解体(如苏联解体),氏族神才让位于具有社会普遍性职能的新神。苏格拉底宣扬合乎理性的新神,反对传统的旧神崇拜和中华风水丧葬迷信,于是引起名流耆老的嫉恨。苏格拉底代表了理性对传统观念和家族权威血缘纽带的反叛。苏格拉底对于游叙弗伦极表同情:“游叙弗伦,普通民众不能深明大义。任何普通人都不会认为控告父亲是对的(中华的贪官也这样认为),而只有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才会这样做。”游叙弗伦说:“我向天发誓,你说的对,苏格拉底。只有大智者方能如此。”这里看不出苏格拉底对子控乃父有任何“非难”,相反却是赞同的。宽容“亲情相隐”,不是旌表一种壮烈行为和高尚风格,仅仅是对于人的有限性和缺点予以谅宥,宽大为怀而已,不是气壮山河的楷模。
piety或 holiness,虔诚或虔敬。但是他不寻找“不虔诚”的定义——“不虔诚”何来定义!苏格拉底认为,任何行为中的虔诚总是同一的,而不虔诚总是和虔诚相反,自身却是相同的。因此在所有不虔诚的行为中都有一个不虔诚的“相”,idea,也有使虔诚的行为成为虔诚的那个虔诚的“型” eidos,(5D,6D)。这是柏拉图的对话里最早提出的idea 和eidos。苏格拉底寻找虔诚或不虔诚的普遍定义,就是寻找他们的“相”。
游叙弗伦说,虔诚就是像他那样控告犯罪或劫掠祭品的人。隐匿不报,就是不虔诚。这是宗教律法。他以通俗的宗教故事为例:宙斯因为父亲克罗诺斯(时间)吞噬另一男子,将父亲铐锁。克罗诺斯也因同样罪名阉割父亲乌拉诺斯。
苏格拉底不相信神话。他更反对以举例说明虔诚的定义。他认为应该说明的,是使一切虔诚的行为之为虔诚的那个本质的“相”,它可以作为标准或模型,与之相似的,就是虔诚。相反的就是不虔诚(6D_E)。这是反对以特殊代替一般(相,或者,型)。
游叙弗伦于是给虔诚另下定义云:“让神喜悦的就是虔诚”,“让神憎恶的就是不虔诚”(7A)。苏格拉底反驳说,不同的神,见解各有不相同。同一种行为,就可能既虔诚又不虔诚。所以这个定义不能成立(7B-8B)。苏格拉底于此批评的就是多神教的不道德,认为它不足以指导人类生活。
游叙弗伦又辩解道,所有的神至少有一个共同见解:所有犯有谋杀罪行的人都应该受到惩罚。苏格拉底认为,诸神对于善恶是非的判断往往陷入纷争,难以证明诸神一致同意儿子可以控告父亲 (8C-9B) 。
游叙弗伦再次修改:所有的神(all gods)一致赞同的行为,就是虔诚。所有的神一致反对的行为,就是不虔诚。苏格拉底认为,这是倒因为果。结果并非结果能产生的。结果总是另外的原因引起的。如,看见与被看见,喜爱与被喜爱,都是因果关系。人因为虔诚,才被神喜爱。被神喜爱,是虔诚的结果,而不是用来定义虔诚的原因。如果把被神喜爱当作虔诚的原因,即,当作虔诚的本质,那就是倒因为果。苏格拉底认为,被神喜爱,只是虔诚的一种属性 (9C-11B)。事物的原因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物的本质规定。这就是绝对的“相”。而这种行为得到的结果,比如被神喜爱,只是偶然的属性——神也可以不喜欢。被神喜爱,只是虔诚的属性,而不是虔诚之为虔诚的原因。虔诚的本质,不能依据诸神的情感来规定。
苏格拉底接着又谈到虔诚和正义的关系。一切虔诚的事,都是正义的。但不能说一切正义的事,都是虔诚的。虔诚只是正义的一部分。正义还有别的部分。11E-12A。所有的美德都是正义的,正当的,虔诚只是其一。节制勇敢也是正义。(西方四德不是三从四德,只将个别而非一般,虔诚守信也是道德)。正义概念的外延,比虔诚宽泛。关键是探讨:虔诚是正义的那一部分。 (12A_E)
于是游叙弗伦又提出虔诚的另一定义:虔诚是正义的“宗教”部分,指人对神的服务,而不是对人服务。12E。苏格拉底驳斥云:“服务总是对于其他事物的照料。(如牧人照料马狗牲畜),假如虔诚是指对于神的照料和服务,难道就是使神获益或变得更好(人还能使神变化!?)!?13A-C。
游叙弗伦又说,虔诚是奴隶对于主人的照料。对此,苏格拉底不同意:“照料要获得益处,对于神的照料能产生何种益处呢!(中国人拜关公拜送子娘娘,要求有求必应。西方宗教不是)苏格拉底认为这是把虔诚定义为献祭和祈求,定义为一种交易。苏格拉底说,这又是把虔诚定义为“使神喜悦的事情”(讨好神灵,巴结菩萨,捉弄小鬼)。这场讨论绕了个大弯。虔诚依然没有定义。12A-D
最后苏格拉底说,你没有真正弄懂虔诚和不虔诚,因此为佣工之死控告乃父,就不可思议。(不过这毕竟不能被说成是郭齐勇式的指责控告父亲)他要求游叙弗伦继续探明虔诚和不虔诚的本性与定义,以便使自己能够反驳美乐托的指控。游叙弗伦佯称有急事,悻悻然angry;resentful离去。15D=16A.
这篇对话探讨虔诚的定义,就是探究宗教的本质。游叙弗伦提供的各种定义,只是传统多神教的定义,只能遭到苏格拉底的否定。传统宗教不能够提供虔诚这一美德的规范。(中国“四德”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后来与“三从”连称 “三从四德”。古希腊人的美德观不同。普天下普世观念。四种:智慧居其一。次为公平。再次曰勇敢。复次节制。)
苏格拉底反对把虔诚说成庸俗化的用麦芽糖“取悦诸神”,很有意义。他反对把虔诚说成是祈祷和献祭的学问。耶稣当时也反对犹太教繁文缛节。这是对于希腊多神教献祭的批评。虔诚这种美德,在乎使人生活规范,合乎正义。传统多神教充满妒忌仇杀奸淫掳掠卖妻鬻子抛弃婴儿溺婴弃婴拐卖妇女。古云,“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中国宗教就是取悦于神,走后门,打通关节,送礼,礼佛。冥币可超度亡灵,本身就是腐败之神。钱能通神。“大官好见、小官难缠”;“主子好见、奴才难缠”;“首长好见、马列主义太太难缠”。这些归结起来叫“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中国阎王爷也接受贿赂。所以中国人冥币不绝如缕。关公像前,香烟缭绕。在苏格拉底,祈祷和献祭只是宗教外表,不是信仰的本质。向神献祭祈求恩赐,这是原始部落原始宗教和中华传统宗教。送子娘娘菩萨保佑财神招财进宝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莫进来。神为人效劳,因为吃了人家的嘴软。苏格拉底嘲讽这种野蛮人殉陪葬如秦始皇兵马俑曹公墓穴宗教。传统宗教是人神相互交易以货易货的商贾。他主张通过内心良知这种“灵机”沟通人神关系。
在这篇对话里,苏格拉底并未给出关于虔诚的定义,但是他反对根据神的意见和情绪来定义虔诚,也反对按照人的屈从服务听命于神献祭祈祷巴结神灵来定义虔诚。虔诚这种美德和正义智慧节制勇敢,是同一的,一而二,二而一。色诺芬的回忆录说,神赋予人以理智,人凭借理智可以处理好世俗事务。这就是虔诚。反之,如果事事屈从于神意仰赖圣旨,倒是不虔诚,就是渎神,亵渎。康德赞赏道德宗教,这在苏格拉底那里,已经有了草蛇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