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翼城县南常村神话传说故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17 次 更新时间:2019-02-25 12:12

安希孟   常自治   李金贵   张兴言  


安希孟 常自治 李金贵 张兴言整理


据翼城县志记载:早在周王三十三年,周王东巡至晋国(现在的翼城地),晋献侯率晋国军队跟随。献侯受国王之命征战今山东夙夷。晋军大胜,班师后,周王赐给晋献侯香酒、弓箭等。晋献侯异常高兴,便将征战的两支队伍驻扎在今南常、北常两地隆重犒赏。后这两地的村名便叫“南赏”与“北赏”了。后因“赏”字较偏涩,“常”字多见常用,且“赏”、“常”形似而音近,人们习惯上便以“常”代“赏”,“南赏”也逐渐演变为“南常”。


不过这是一家之言。常,读shang,应该是上古读音,很文雅的。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与“裳”做下裙讲时为异体字,可互通用。湖北一带往往读成shang,是地方音。许多地方读shang。湖北十堰、河南南阳,念“shang”。陕西西安灞桥有个常家湾,就读shang。四川有地方,念shang。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常”:“下裙,即裳”,作“从巾,尚声”解释。甘肃姓常的,念shang。河南南阳唐河姓常(shang)的很多。读cháng的,河南、河北、北京、东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等。合肥读chang和shang都有。读sháng 的,河北、山西、陕西都有。


南常村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古代曾叫南常里,南常堡。“堡”是军事上的防御建筑,这里又驻扎过军队,由此推断,南常的前身曾是古代军事“城堡”要地。


一   南常村涌泉洞的传说


南常村东南半里许,有一处陨落的文明遗址,俗称洞子沟,其雅称曰“涌泉洞”——与江西涌泉洞同名。昔日这里曾是玉宇琼楼,风光旖旎,灵泉胜境。如今则变成残窑断壁,废弃荒凉之地。风光不再的涌泉洞,留给世人更多的是那些神奇而又迷人的传说。


涌泉,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不作高喷,称为涌泉。《公羊传·昭公五年》:“濆[1]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西则有涌泉清池,风光旖旎,激水推移。”宋 韩拙 《山水纯全集·论山》:“湍而漱石者谓之涌泉,山石间有水滭[2]泼而仰沸者谓之喷泉。”


相传昔日这里房舍屋瓦鳞次栉比的砖卷窑洞依地势分排矗立。按古籍记载,这里似曾风光旖旎。诚可谓:“廊腰缦回[3],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道教宫观喜建立在远离闹市的岩穴之地,脱离滚滚红尘,一尘不染,超凡脱俗,过着世外桃源的隐居游仙生活。道教认为,洞天乃福地。洞天者,山中洞室通达天界,贯通诸山,修成地仙。又有幽冥地府传统,乃鬼蜮。


相传这里一度道人居多,更兼飞湍流瀑,甘甜丰沛。亦相传这里桐树粗壮,荫翳[4]蔽日。传说抗战时这里有通往二曲的地道,每隔一段,即有一眼井,不熟悉地形的外人若贸然进入,只会堕入陷阱。又传说洞中有一巨蟒。蟒是恒温动物,冬眠,多深居,常栖息在水源丰富,植被茂密的地带,以鸟类、鼠类、小野兽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可见涌泉洞有丰富植被。涌泉洞后来被废弃,无人值守,空置失修。其西侧是雨水冲击的险壑深涧,荒草萋萋。偶有牧人驱赶羊群放牧。后来逃荒灾民居住,成为喧嚣之地。


上世纪50年代,其地多残垣断窑。洞沟窑内仍存彩色宗教壁画,人物栩栩如生,或牛首马面,厉鬼狰狞,或仙女飞天,裙裾飘然,俨然敦煌石窟。这里有一眼水井,水源充沛。亦有磨坊和豆腐作坊。我们来此磨面、挑水、做豆腐。据传,用这眼井水做豆腐,一斤豆子可做二斤豆腐,比别处多。做豆腐的石磨比磨面的石磨轻薄,且豆子经水浸泡后膨胀松软,容易磨成浆状稀糊,故人力推动即可,不用牲畜牵拉。


又相传,涌泉洞这眼井的水很奇特,能治病,且有人尝试,很灵验。某年,村民张玉莲患重病,命悬一线,服药数剂,毫不见效。后来,一位医生说,不妨喝喝洞子沟的井水试试。方法是:取新鲜井水两碗,放上白糖,饮之。张玉莲身患绝症,求生心切,就毫不犹豫地按这位医生说的做了。结果,数日后大病痊愈。这让她大喜过望,后来,她特持重礼到洞子沟烧香拜神。


道教向往清净之地。故乡南常村涌泉洞地处荒郊野外,远离尘嚣,适合修炼。洞子沟的传说,是南常村失落的古代文明,更是南常人心灵深处的奇妙幻境。


安希孟整理(此篇 翼城史志是否刊登过,请查)


二    南常村神奇水的传说


南常村东门外正东半里许山坡高岗上,矗立着一座风水塔,故此地被称为塔儿湾。


很早以前,人们就传说塔儿湾有水,而且说塔儿湾底下有一条黑河,河里水很大,且长流不息。这条河水的源头在哪里呢?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源自沁河,是沁河水通过崇山峻岭缝隙渗漏到黑河里。


另一种传奇说法是:很早以前,有一年,春旱接夏旱,连旱一百八十多天,夏粮绝收,秋粮无法下种。对此,村民们心急如焚,求雨心切。从大旱第四个月开始,每天都有上百人,头戴柳帽,手持铣把粗的香,抬着龙王爷到幽境圣地乞求天降甘霖。


但是不管怎样乞求,龙王爷就是不开眼。村民们苦不堪言,万念俱灰,索性休兵罢战,听天由命。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涌泉洞的洞主发话说:“病有源,树有根,你们成天抬着龙王爷折腾,就不看看他住的怎么样?”一语道破天机。大家一看多年失修的龙王庙,才恍然大悟。于是,村众排除重重困难,把龙王庙修葺一新。


这一招果然灵验。龙王爷看到村民们缺衣少食,却依然把龙王庙装修得金碧辉煌,很受感动。于是,在一天深夜,他独自跑到塔儿湾,挥袖振臂,呼风唤雨。霎时,大雨如注。龙王爷还大发慈悲,在塔儿东侧顺手用木棍划开一条缝,让雨水渗透到黑河里。从此,黑河水便汩汩不绝。


儿时的我听到塔儿湾地下有水的传说,很想探个究竟。一天,我独自跑到塔儿跟前,看到塔儿东侧果然有条缝。缝隙宽约二十公分,长约十米,深不见底。我俯身谛听,耳朵贴到缝上,果然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实为风声)。我惊得几乎大叫起来。后来,我把这一消息告诉小伙伴们,他们都一一体验了塔儿湾裂缝的神奇。


古人云:“众人,圣人也”。塔儿湾有水的长期传说,给南常人心灵留下美好的希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里特邀最有实力的水利勘测队对塔儿湾一带进行了勘测,发现果然有水。一九九一年村里投资,成功打了第一眼深井,甜水奔流,而且水质上乘。这让村民们欣喜若狂。塔儿湾有水的传说变成了现实。人们把这流进各家各户的甘甜水称为神奇之水。


李金贵收集整理


三  南常村无顶塔的传说


旧时代,南常村西门外文庙南侧,城隍庙[5]北侧,有一座高达二十余米的无顶砖塔,塔名叫文峰塔。为啥这座塔无顶?曾经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据说程公村早年也是一个大村,地广人稠,物产丰饶。可惜自程婴之后,村中再没出过在朝为官之人。村民屡不得志,遂重金延聘风水先生究其原因。风水先生手指南常村西的文峰塔胡言乱语:“此塔不除,程公村永世不得安宁。”程公人无计可施,只好到土地庙里祷告土地神。


南常的文峰塔金碧辉煌,六角挂着六颗硕大的金铃。微风摇动,铃声叮当,声闻十里开外。所以塔建在文庙前、城隍庙后,也是为了添补南常村的龙脉,使本村能够代代出文官,世世有武将。


南常村距程公村只有一箭之遥。程公村的土地神和南常村的城隍爷,既是邻居,又是同僚,所以来往频繁。可是他俩一个脾气倔,一个性子犟。闲暇时,两位神仙聚在一起常常抬杠,合不来,离不开,既是朋友,又是冤家。俩位爱好下棋,经常在一块儿赌个输赢。一日,程公的土地神心怀鬼胎,遁土钻地来到南常的城隍庙里,嚷着要与南常的城隍爷一决输赢。


南常村的城隍爷不把程公村的土地神放在眼里,随即应声:“好,今日下棋,不能干指头蘸盐,你要是输了,就把你村东的几百亩地给我。”程公村的土地神惦记着南常村的文峰塔,应声答道:“行,你若输了就把你背后的文峰塔拆毁。”


两位神仙一言为定,击掌为誓,摆好架势,大战起来。土地神当头炮,城隍爷把马跳。土地神杀得性起,只顾拼杀不顾防家,城隍爷既防家又进攻。他放开拐角马,三拐两拐就是一将,土地神慌手忙脚把老将往出一推,城隍爷又用车当头一将,土地神用炮在仕角一挡,认为这样就万无一失。没想到城隍爷步步紧逼,来了个车后背炮。


土地神用炮打炮,打不起,老将又无处躲,就像楚霸王陷入埋伏阵,只得承认败局。垂头丧气的他,越想越气:我平日里省吃俭用,费了多大劲,积攒下这么多土地,创下这么大家业,就这样白白地输给了南常村,实在于心不甘。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夜晚,程公的土地神带着随从,偷偷摸摸来到南常村文峰塔,爬到塔顶,盗取了金塔顶和金铃,连抬带扛,沿着村西南向程公逃窜。那知背上的金塔顶和金铃铛越来越沉。走到南常村封神庙西大约二百米的地方,实在走不动了,想坐下歇歇再走。这一歇不打紧,放在地上的金塔顶和六颗金铃铛,一瞬间竟变成了一堆堆砂石。


直到今天,这里的地名还叫沙圪垯,而南常村西的土地一直种到程公村的窑顶上。那座文峰塔,仍孤零零地站在原地,只是没有了金顶和金铃铛,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常自治收集整理


四  南常村祈雨的传说


山西自古多旱少雨,靠天吃饭。祈雨,是民间常有的宗教活动。在南常村东南方五十余里之处,有一个小山庄,叫泉头村。泉头村依山傍水、物产丰富。村东有一座不知何时兴建的龙王庙。大殿里摆放着两顶木质彩轿。一顶轿内坐着龙王爷,另一顶轿内坐着龙王娘娘。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南常村民都要到这里迎接龙王爷和龙王娘娘回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南常村的人为啥要不远几十里山路到泉头抬龙王求雨呢?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


龙王显灵移庙址


据传,当年南常村修建龙王庙时,村人请风水先生将庙址选在村东十亩坪地界。选好地址,村里富商大户,穷苦百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备齐了砖瓦木石,择定黄道吉日,破土动工。正当根基打好,准备竖柱上梁时,一夜之间,地上的建筑材料没有了。大家议论纷纷,断定是被人偷走了。


于是,村里管事的一边派人寻找,一边筹集银钱,又购买了砖瓦木料,堆放在工地。这次为防止再次丢失,找了几个年轻人昼夜值守。哪知夜深人静时分,突然一声鞭响,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红脸大汉,手拿长鞭,赶着一大群牛、马、驴、骡、猪、羊、鸡、犬,驮的驮,背的背,不一会儿便把工地上的砖瓦木料搬了个净光。看守的人尾追在后,一直到泉头村的河岸边,牛马驴骡一个个都不见了,一大堆砖瓦木料都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哪里。木料上还压着一张大红纸,大家凑到跟前,看见上面写着几行字:


我本泾河一龙王,司雨犯错服刑责,


驮负圣经成正果,今日路过历山[6]河,


十亩地界不相宜,泉头宜建龙王阁。


全村人都说:既然龙王爷看中了泉头村风水宝地,那就只能按龙王的旨意办了,当即和泉头村众商议,共建龙王庙。据说庙宇落成典礼之日,东海龙王还派人前来庆贺。


南常村当初盖建龙王庙打好的地基,一直保留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平整土地时,方被拆除。


龙王艳福娶美女


泉头村龙王庙建成后,第二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南常村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在村外戏耍,其中有一个叫喜凤的姑娘,眉清目秀,如花似玉。与同伴们正玩得高兴,突然一阵狂风,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少女们慌忙四处躲避,霎时风停云散,少女们重又聚到一起,唯独不见了喜凤姑娘。人们四处寻找,杳无音信。


半年之后,喜凤托梦给父母,说她已嫁给了泉头龙王,叫家人放心。她并说以后要钱不空,要雨必助,只能选择其一。村人到泉头龙王庙里去寻找,看见供桌上摆着喜凤的花衣和绣鞋。她的父母认为,“钱归自己,雨泽万民,当然要雨” 。为了纪念他们,村民特意量身定做了两顶彩轿,塑了龙王和喜凤姑娘的神像,供人们祭祀。


求雨龙王必灵验


喜凤姑娘失踪出嫁以后,南常人就和泉头龙王结了亲,并在玉皇庙里给龙王设了行宫,以备龙王回村住宿。并定下规矩,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逢庙会、唱大戏、闹红火。尤其是在天旱少雨年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接龙王回村。


每到这一天,村里的年轻人鸡叫头遍就起床,戴着柳帽,敲着锣鼓,兴高采烈地抬着宰杀的猪羊、枣果献食,带着香烛鞭炮等供品,前往泉头迎接龙王和娘娘回村。每一次去龙王庙,总有细心的人左比划,右比划,量量轿子,看看庙门。但无论咋看咋量,都是轿子宽,庙门窄,无法进出。


这时一群小伙子鬼使神差般地一声呼喊,抬起两顶轿子就冲出庙门。大家都说:“龙王爷又显灵了”。虔诚的人们抬着轿子,沿途经过南北坡、向阳坡、陶家、二曲等小山庄,一路上就像背后有人推着一样,跨沟过崖,脚下生风。五十多里的山路,不到半个时辰,就抵达村里。


他们从东门进村,抬着龙王爷和龙王娘娘绕村内大道行走一圈,接受各家各户在门口摆放的香火供品,然后把龙王爷和龙王娘娘安置到行宫。泊池边的大道是必经之路。也许是神灵眷顾,也许是久旱不雨,每次祈雨,总是“万里无云而去,披云戴雨而归”。


当人们抬着轿子到达泊池边时,直径七十米的大泊池早已池满水溢。抬轿的人身不由己,踏上水面,簇拥而过。直到进入玉皇庙放下轿子,人们才低头看看脚下,发现连鞋底都没有湿。人们感叹:龙王爷真灵!这就是村里自古流传“二十四日满泊池”的由来。


这一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时至今日,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常自治收集整理


五  南常村庆阳观的传说


南常村最有名的古迹是涌泉洞,涌泉洞最有名的建筑物是庆阳观。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紫阳观。唐宋以后称宫或观。道教活动场所主要称谓有宫、观、庙,还有院、殿、祠、堂、坛、馆、庵、阁、洞、府等称谓。


这里沟壑幽深,两崖对峙,古建成群,碑碣林立。庆阳观、菩萨殿、观音阁依崖而起,亭台楼阁,气势恢弘,古塔入云,梧桐蔽日,奇花异石,香气袭人,人称世外桃源。曾为翼城古八景之一。尤其庆阳观的传说,更具神话色彩。


据传,赵匡胤登基为帝,尊道教为国教。他传檄天下,命令各地建道观、修道学。趁着这股东风,老子的第十代弟子王一清云游天下,遍寻传道圣地。当他来到南常村东的这段高崖深沟时,看到这里地势奇诡,景色宜人,别有一番天地,又有一股泉水从沟底喷涌而出,清澈透明,认定这里是修身养性、悟道修行的好地方。王道长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算命卜卦看风水,无所不能。他随即命众弟子四方化缘、集资募捐,按八卦定方位,请工匠,画图样,破土动工,兴建道观寺院。


这项工程投资大、费时长,光能工巧匠就请了六、七十人,吃饭用水、工程用水就成了大问题,从三丈多深的沟底取水费时费力,很难按时完工。于是王道长就和工头商议,在崖前沟边用石头砌起三丈多高的堤坝,又围着清泉用石头垒起井壁,起名涌泉。这样从井里取水就方便多了。


据说铁拐李受太上老君之命四方云游,恰逢八月十五来到这里,工地上车水马龙,工匠们干得热火朝天。铁拐李大受感动,就想着要为这里的老百姓做点好事。他取下自己背上的大葫芦,摇了几摇,往井里倒了几滴天上的琼浆玉液,顿时泉水清香四溢。晚上,月照中天,井底倒现明月,反射出一束白色的光柱,蔚为壮观。此后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会出现如此景象。这就是俗传的“古井映月”奇观。


后来,一位农人在地里干活,突发急病,大汗淋漓,疼痛难忍。一小道士看见,急忙回到观里端了一碗刚打出来的井水,给这位农人喝下。片刻,农人恢复如初,精神十足。这事一时传遍十里八乡,求水的村众蜂拥而至。人们喝了此水,不仅能消除病灾,而且还可延年益寿。这是后话。


按当地习俗,动工盖房时,每隔几天就得给工匠改善伙食。有一天,王道长一手提着一斤肉,一手拿着一小把韭菜从外面回来。工头一见就问:“道长今天叫大家吃啥饭?”王道长随口应道:“今天我犒劳你们,让大家吃饺子。”工匠们听后全都哈哈大笑:“你拿的那点韭菜能够你一个人吃就不错了。”


王道长也不答话,径自走到厨房,告诉做饭的说:“今天你们都去休息,由我一个人做饭。”管灶的心里说:“平时几个人都忙得团团转,你一个人能做出饺子来?”王道长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我保证按时开饭,不过我做饭时谁也不许看。”管灶的说:“只要能按时开饭,你说咋办就咋办。”王道长把伙房门一闭,独自在屋里忙活开了。


管灶的嘴上虽这么说,可心里还是不放心,便悄悄地走到窗户跟前偷看。只见王道长切菜切肉又和面,很快就包好了几十个饺子。下锅煮熟后,自己端起碗就吃了起来。管灶的在心里大骂:“这个臭老道,今天夸下海口,却先顾自己,让大伙吃不上饭咱再算账。”心里骂着,眼里看着,只见王道长吃完把嘴一抹,对着大锅哇哇地吐出饺子,把自己刚才吃的全都吐了出来。管灶的看了,好一阵恶心,悄悄地走开了。


到午饭时分,王道长叫大家下工吃饭,工匠们看着锅里几十个香喷喷的饺子,大眼瞪小眼,不敢下手。王道长说:“大家放心吃,今天管饱管够。”大家捞了一碗又一碗,只见锅里还是几十个饺子,直到最后一个人吃饱后,锅里才不见了饺子。大家都说这是太上老君显灵。工匠们劲头大增,每日加班加点,一、二年工夫,仙洞道观就大功告成,焕然一新。


庆阳观建起后,曾一度道人云集,附近几百里的各大观庵里的职业道人经常到这里讲经论道,香火旺盛。经年累月,庆阳观多次修缮完整,直到抗战时期被毁。如今时过境迁,古刹灵泉早已荡然无存,风光不再,只剩下残砖断瓦一堆,坍塌的残窑几孔。但此处留下的神话故事却永远流传。


张兴言、常自治收集整理


六   南常村刘家碑的故事


很早以前,南常村往北走二里路许,在大道东侧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村人把石碑周围的土地叫刘家碑地。历经二百多年,至今称呼不变。为啥叫刘家碑呢?一是这里大片土地是刘家先人购置的,二是刘家先祖的墓地集中在这里。为了激励后人,碑上详细记载了刘家先人辛酸、辉煌的创业故事:


大清年间,山东遭受洪灾,刘家先祖刘爽挈妇将雏,来到南常村。初来乍到,地无一垅,房无一间。刘爽借了点本钱,做起了肩挑贩卖的小生意。一家人省吃俭用,几年下来,积攒了点银钱。就在这时,刘爽两个儿子商量着到杭州做生意,想赚点钱,置办点家业。


谁知,天不遂人意,刚到杭州不久,就遭人暗算,不仅亏了本钱,就连行李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兄弟俩旅店住不起,只好在破庙里栖身。这时已到年底,刘家兄弟俩困在异乡,不用说回家的路费,就连肚子都无法填饱。腊月三十晚上,兄弟俩买了两个馒头,手里就只剩下一文铜钱。


他俩在佛殿长明灯前唉声叹气。老大说:“明天是大年初一,难道咱要饿死在这里不成?”老二说:“天下这么大,一只羊儿一份草,咱不能坐着等死。”说着他就走了出去。约半个时辰,他手里拿着一些破帘子、破竹篮子,篮子里装着许多鸡毛,还有好多的彩色包装纸。


老大一见就说:“你拾这些烂东西干啥?”老二说:“你别管,你用那一文钱去买些浆糊来。”老大不解地把浆糊买回来后,老二又叫老大把竹帘子折成一节一节的。老二心灵手巧,用竹条、鸡毛、红纸剪剪粘粘,忙活了半夜,做成了一百多只漂亮的小鸡。


大年初一,南方人习惯到寺庙进香,兄弟俩拿着这些小鸡在寺庙门口卖,那年又正好是鸡年,大人小孩都想讨个吉利,一上午就把小鸡卖了个净光,他们数了数,一共卖了二百多文铜钱。


一文钱的资本,其余的都是从垃圾堆上捡来的废材料。赚了这么多钱,这让兄弟俩高兴不已。于是兄弟俩到饭馆吃饱了饭,又去捡鸡毛、废纸,连着几天,做多少卖多少,无本生意着实让他们俩赚了不少。老二说:“快到正月十五了,我们再做些花灯卖,肯定赚钱。”


就这样他们由街头小贩,到租房开店,后来又买住房、店铺。兄弟俩一个忠厚,一个机敏,生意越做越红火,慢慢地在杭州城里站住了脚,成了当地的富户。刘家兄弟发了财,回村里求田建舍、大兴土木、修建宅院、开办私塾。其后代子孙经商务农、读书及第,逐渐成为书香门户。


六十年代,刘家后人还保存着几十封先祖在杭州做生意时和家人来往的信函,可惜文革时付之一炬。


常自治收集整理


[1]  濆,pēn,古同“喷”,涌起。

[2] 滭,bì,(泉水)涌出。

[3] 缦,延展的。细丝在纵横两个方向交错延展、平铺直叙地交织的丝织品。

[4]  翳,yì,指用羽毛做的华盖,引申为起障蔽作用的东西。形容词意为晦暗不明。

[5] 城隍,城隍爷,中国宗教崇祀的神祇之一,守护城池之神。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

[6] 历山位于山西省南部垣曲、翼城、阳城、沁水交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主峰舜王坪,为山西南部第一高峰。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22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